趙平耀 楊珍 李東東 周岐海

【摘 要】本文在分析 2017 年高考理綜全國卷三生物學部分試題特點的基礎上,對 2018 年高考備考復習教學提出建議,為高三學生復習提供參考。
【關鍵詞】2017年生物學高考 試題特點 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156-02
2017 年高考理綜全國卷三生物學試題與往年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呈現穩中有發展,傳承中有突破的態勢。試題考查覆蓋面非常廣泛,緊扣考試大綱要求、重視能力立意,題目情境新穎、設問形式多樣,整卷突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尤其突出考查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2017 版即將公布)的基本理念。試題無偏題和怪題,是一份體現基礎性、創新性、綜合性、應用性和立德樹人的優質試卷,對我們中學生物教學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一、試題特點
(一)知識考查覆蓋面廣,綜合性強
2017 年高考理綜卷三生物學試題考點分布如表 1 所示。
根據表 1 可知,2017 年全國卷三生物試題涵蓋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包括必修模塊(細胞的分子組成)等 11 個主題,選修模塊中選修 1 (從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和選修 3(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共計 15 個主題。考查的知識點涉及細胞、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定律、植物的其他激素調節、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人體穩態、種群、從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殊成分、基因工程和克隆技術等 21 個考點。由此可見,該試題在知識考查覆蓋面上是非常廣泛的。
從全卷來看,大部分試題考查的內容既有同一模塊的不同章節知識,又有橫跨不同模塊的知識,呈現知識考查綜合性較強的特點。如第 2 題考查細胞的知識,四個選項分別考查到了細胞膜的功能、光合作用的過程、癌細胞的特點和代謝的類型、細胞凋亡等,分布在必修 1 中不同的三個章節;第 38 題現代生物科技專題則考查轉錄和翻譯、起始密碼子、PCR 和動物細胞培養的知識,涉及必修 2 和選修 3 一共兩個模塊和三個章節的內容。
(二)突出學科特色,體現素養導向
2017 年試題依然注重對生物核心概念的考查,以細胞的結構與代謝、細胞的增殖、遺傳的分子基礎、遺傳的基本定律、伴性遺傳、穩態與調節、基因工程等重要概念為載體進行命題,考查學生的生命觀念及運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的能力。如第 3 題以光合作用為載體考查物質與能量觀;第 4 題第 30 和 31 題分別以相關的實驗現象為載體進行命題,比如第4題靜脈注射一定量的 0.9% NaCl 溶液進行實驗現象的分析、第 30 題脫落酸的調節、第 31 題血糖的調節等,以此共同考查穩態與平衡觀;第 32 題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伴性遺傳為載體考查進化與適應觀;第 38 題以基因工程為載體考查結構與功能觀。
(三)突出考查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素養
通過對 2017 年試卷分析發現,它考查的內容涵蓋了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要素,如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尤其突出考查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涉及考查理性思維的題目有第 3,4,5,29,30,38 題,考查學生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批判性思維等。如第 3 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譜繪制過程的能力,考查邏輯推理能力;第 29 題考查學生分析細胞分裂周期的能力,考查歸納與概括、邏輯推理的能力。
此外,整張試卷的非選擇題幾乎都是以實驗的情境出現,既突出學科特色,又突出考查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涉及考查科學探究的題目有第 29,30,31,32,37,38 題,注重考查學生比較觀察、實驗設計能力、實驗結果預測和分析能力。如第32題要求考生以三個品系昆蟲為材料設計兩個不同的實驗來獨立證明某一實驗結論,考查學生實驗設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實驗結果預測和分析能力,以及運用科學語言清晰表達自己思維狀況的能力,等等。
(四)題目情境創設新穎、真實
全卷共有 7 道題目創設了真實、新穎的實驗情境,將知識點置于情境中考查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養。如第 4 題把人體穩態的知識置于給人靜脈注射一定量的 0.9% NaCl 溶液的真實生活情境當中,考查學生的穩態與平衡觀,考查學生理解、分析、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第 29 題把細胞周期的知識置于實現細胞周期同步化的實驗情境當中,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
二、2018 年的復習教學建議
(一)回歸教材,構建主干知識網絡
2017 年高考全國卷三生物學試題雖然考查覆蓋面廣泛,但可以看得出來命題設計上仍然是圍繞高中生物教材里的核心知識、主干知識進行命題考查。鑒于此,在今后備考復習中,我們應該回歸教材夯實基礎,構建以核心知識為主線的知識網絡,強化對生物學重要概念的理解,如通過概念圖、知識清單等進行生物學核心知識的構建,這樣才能靈活運用不同生物學知識去解決綜合性的問題。
(二)注重核心概念教學,建立生命觀念
2017 年試題圍繞著生物學核心概念展開考查,并以細胞的結構與代謝等核心概念為載體命題,最終考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生命觀念。因此在教學中,建議教師應以核心概念為主線,幫助學生體驗生物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生命觀念,進而運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
(三)重視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即將正式公布)要求生物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這在高考試題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呼應。發展學生理性思維和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將是未來生物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包括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邏輯思維等能力和觀察、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與分析等能力,這些眾多能力都是我們今后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
(四)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習慣及文字表達能力
筆者在 2017 年高考閱卷中發現,有一定部分學生在規范答題方面出現以下幾個失誤:(1)沒有準確獲取題目信息,如第 29 題第 1 小題寫成了“有絲分裂期,減數分裂期”而失分;(2)讀圖能力不強,如第 30 題無法將實驗得到的曲線轉化為正確答案,錯寫成相反的結果“促進莖葉的生長,抑制根的生長”;(3)生物專業術語出現錯別字的問題,如第 29 題第 2 小題第一空答案“紡錘絲的形成”,有相當部分學生把“紡錘絲”寫成“防錘絲”“鈁錘絲”“紡椎絲”,等等。因此,在備考復習中我們要不斷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審題獲取題目關鍵信息、加強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強調生物專業術語的正確書寫。
此外,如第 32 題設置遺傳實驗,要求考生寫出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能夠運用文字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閱卷過程發現文字表達能力欠缺的考生,往往在表述實驗思路、預期實驗結果、得出結論上邏輯混亂,沒有前后的邏輯關系或表述不夠簡潔、準確而導致失分。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趙平耀,男,壯族,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6 級研究生;楊 珍,女,漢族,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6 級研究生;李東東,男,漢族,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6 級研究生;周岐海(1976— ),男,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