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摘 要】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日益趨向一體化,銀行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嚴峻,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銀行為穩定和增強其市場競爭優勢,大力發展非利息業務,并致力于研發新的金融產品,然而,此類業務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陷入巨大的風險,最終引起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深入地研究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對其風險管理的影響,對商業銀行未來的長期穩定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風險;意義
一、我國銀行業基本情況及發展趨勢
銀行業是國民經濟的中心支柱,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民收入水平顯著增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銀行業的大力發展。當發生國際金融危機時,我國銀行業承受了巨大的考驗,在處理風險以及維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中,我國銀行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業危機也導致銀行業不斷地優化自身結構,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國內經濟處于長期穩定發展中,在以后的較長時間內,我國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中心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首要目標,進一步加強戰略轉型,大力增強服務水平以及市場競爭力。
(一)我國銀行業歷史沿革
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更新,使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不斷進步發展。自1972年以后,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接踵成立,漸漸產生了中國人們銀行,以及四大專業銀行各盡其責的二元銀行體系。1986年,交通銀行成立,之后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也相繼成立。1995年國內各個城市信用合作社,相繼成立城市合作銀行。2000年以后,中國加入WTO以及我國銀行業加強了對外開放,外資銀行不斷融入中國市場,我國商業銀行體系呈現出多元化的競爭局面。近期,我國重要的商業銀行依次實現了IPO,整個銀行業不斷優化自身管理結構以及內部管理體系,成立了資金補充的多元機制,較大地增強了銀行的市場競爭力,以及預防風險的能力。
(二)我國銀行業規模與現狀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促進了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金融服務業也日益完備。銀行業是我國經濟體系的中心產業,極大地影響了國內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金融體系健全程度。近年來,我國銀行業規模呈現顯著增長的趨勢,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2005年是37萬億,到2014年為172萬億,10年間實現了135萬億的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8.6%,2013年存款總額為104萬億,貸款總額為72萬億,年均復合增長率依次為15%以及15.8%。2017年截至到前三個季度,國內人民新增了11.68萬億元的存款增量,國內人民至此積聚的存款余額是162.28萬億元,由于國內銀行業資產規模的迅速發展,整個銀行業體系的抵御風險能力也大大增強。而且,各類公司以及個人金融產品日益多樣化,更新進步快,國內銀行業業務以及收入結構漸漸轉型,日益合理化、多元化。據中國銀監會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金融機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二、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分析
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中國加入WTO后金融領域的不斷開放,我國商業銀行僅通過傳統的利息收入,已經不再支持銀行規模擴大的要求,且隨著外資銀行融入國內市場,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進入,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國內銀行業將難以應對。現階段,國際上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且國內各金融機構力求發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國內商業銀行日益關注非傳統銀行業務的開展,逐漸增強力度開展非利息業務,竭力開展投資銀行、代理結算、財務顧問、資產信托、企業年金、現金管理、資金交易、電子銀行等非利息收入業務,調整傳統僅靠利息收入的結構,使銀行收入結構向合理化、多元化轉型。商業銀行實行收入結構調整方式,一般有兩種:橫向結構調整以及縱向結構調整。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一般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利息凈收入,即通過存貸款利息差而得到的收入;二是非利息收入,即手續費、傭金凈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手續費、傭金收入具體指銀行卡業務手續費、信用承諾手續費、結算與清算手續費、代理業務手續費、擔保手續費、顧問咨詢費、電子銀行業務收入、理財產品業務收入、受巧業務傭金。其他收入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匯兌收益以及其他業務收入。國內1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仍以利息凈收入為主,其占比通常都高于70%,五大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利息凈收入占比相繼提升。
三、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對風險的影響
(一)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和風險匯域
曾經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Markowitz資產組合理論指出,在原來的投資組合中,投入新資產的時候,并不會使原有資產組合的風險發生多大的變化,相反會減少新資產組合的整體風險。此理論是商業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減少經營風險的理論支撐。商業銀行開展非傳統業務,力求收入結構的多元化,以原有的傳統利息業務為根基,大力開拓非利息業務,可以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但是資產組合理論成立必須有一個假設條件為基礎,即每個資產都是獨立存在且無關聯性,所以,只有傳統的利息業務和非利息業務之間沒有關聯性,新投入的非利息業務才可以發揮分散風險的作用。實際上,銀行的各項業務之間并非完全是獨立且無關聯性的,非利息業務收入的起伏,直接會作用于利息業務的經營,最終引起新的風險產生。
(二)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和風險異化
商業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能夠達到范圍經濟以及規模效應,進而實現減少、分散風險的效果,但是也可能產生風險異化的不良結果。商業銀行開展非利息業務,雖然可以為自身增加多元化的收入,但是針對部分關聯性大、有較大差距的銀行業務,銀行也不能完全掌握各個業務的風險特點,以及風險傳染性,這會大大增加管理層對整體風險業務的管控難度。此外,商業銀行實行多元化經營,不同業務部門之間,將以往的定量資源進行不合理地分配,也將會加劇商業銀行經營風險。最后,商業銀行為了得到多元化收入,極有可能由業務風險,轉變為經營、信用、操作、市場、聲譽風險的異化。例如,創新性的金融產品對比于傳統信貸產品來說,當利率、匯率發生變化時,創新性金融產品所受影響更加巨大,價格的變化更加強烈,商業銀行也會迎來更大的市場風險。商業銀行為了得到更多的非利息收入,大力實行委托貸款、信托貸款等表外融資,一旦產生債權信用違約時,此類風險的發生,必然會大大降低銀行的流動性以及清償能力。除此之外,非利息業務所引起的市場、信用、聲譽風險,都可能向傳統信貸業務傳遞,非利息業務不僅會使商業銀行引發其他風險,還會直接波及到利息收入的平穩性,致使傳統信貸業務風險大幅度提升。綜上所述,商業銀行開拓非利息業務,會引起新增風險的出現。非利息業務和利息業務之間的關聯性,是直接關系到商業銀行多元化經營風險高低的關鍵。建立非利息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優化組合,才有利于商業銀行減輕經營風險。但是,收入結構多元化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具體影響,仍然需要經過實踐來解析。
四、小結
歸根結底,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的多元化,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結果,也是保證商業銀行收入平穩性的必要之舉。收入結構多元化減少了利息收入的起伏性,達到了分散風險的效果,減少了商業銀行在經營上所面臨的風險,但是發展的業務越多,就表明商業銀行所關聯的市場風險越多,風險的未知性越大,可控性越低,風險的管理就越難。
對此,筆者以為應該運用以下幾點,來提高收入結構多元化前提下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第一,控制好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不應該毫無計劃的去開展相關業務,在保證現有業務風險管理可控性的前提下,確定好目標值,有規劃的去開展相關業務;第二,增強內部風險的監控力度、范圍,多元化結構前提下,商業銀行面對的首要難題是整體經營風險減少,但是潛伏的風險因素更多,其管理難度系數更大,所以商業銀行應該增強內部管控力度、范圍,對相關業務風險進行準確評估,力求最大化的減少風險產生的可能性;第三,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應該結合自身情況開展不同的非利息業務,例如國有銀行在手續費、傭金凈收入方面,分散風險的成效好,因此國有銀行可以增強此類收入的開拓。股份制商業銀行相較于國有銀行來說,其起伏性較高的非利息收入分散風險的成效更好,因此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維持這一優點,在增強金融創新的同時,進一步增強監管力度以及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趙丹,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研究[J].經濟天地,2013.(09):56-57
[2]周開國.李琳.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對銀行風險的影響[J].國際金融研究,2011.(5):57-66.
[3]黃國妍.中國商業銀行收入結構多元化能夠分散銀行風險嗎[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