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玲
【摘 要】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其理財愿望愈加強烈,為了爭奪有效客戶,各大商業銀行積極開發特有的理財產品,吸引客戶,以提升銀行的經濟效益。然而就在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席卷而來之時,各種風險也隨之而來。商業銀行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對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風險進行研究顯得刻不容緩。
【關鍵詞】理財業務;風險與防范
一、理財產品的定義
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
二、理財產品的分類
(一)幣種分類
一般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和雙幣理財產品。如外幣理財產品只能用美元、港幣等外幣購買,人民幣理財產品只能用人民幣購買,而雙幣理財產品則同時涉及人民幣和外幣。
(二)收益方式分類
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到期后就可以獲得協議上規定的收益,反之為非保證型。非保證型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銀行按照約定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并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反之就是非保本型。一般銀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風險僅次于儲蓄風險,是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健型客戶的最佳選擇。
(三)期限長短分類
短期理財,在股市不景氣,樓市、車市觀望的情況下,銀行個人存款賬戶的"閑錢"正開始增多。個人存放在活期存款賬戶"閑錢"在保證存款流動性的同時,會盡量獲取可能的高于銀行存款的收益率,一些短期理財產品就成為這些資金的追逐對象。有七天存款通知、貨幣市場基金、中短債基金等創新品種。
三、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風險
風險定義:風險是指由于將來情況的不確定性而使決策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在進行一項投資決策或籌資決策時,如果只有一種結果,就不存在不確定性,可以認為此項決策不存在風險;但如果這項決策有多種可能的結果,實際的結果就有可能偏離預期的目標,則認為存在著風險。而且,這種偏離程度越大,該項決策的風險也就越大。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在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滿足投資者資金配置需求、推動利率市場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在快速發展中都會存如下風險:
(1)市場風險
在所有的投資活動中,市場風險一直存在并成為投資者面臨的最大風險。就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資金的市場環境而言,至少受到這樣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這也是最大的市場不確定因素。第二,有關政策調整的影響。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促進經濟發展上,也特別重視政府調控這個“有形的手”,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會在經濟發展層面推出很多政策。
(2)監管風險
進入21世紀以后,金融產品之間的融合創新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金融行業融合的加劇,包括個人理財在名義上有人監管,但事實上,監管機構卻不明確問題。
(3)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是理財產品的發行者沒辦法根據要求的有關的規定,在未來無法承擔理財產品的利息與本金時,就會把風險轉移給理財產品投資人的一種風險。
四、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防范
(一)加強發行者的管理。說白了就是控制銀行理財杠桿,防范“影子銀行”風險,防止銀行簡單成為各類理財產品的資金募集通道,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什么是“影子銀行”銀行為了逃避國家監管,賺更大的利潤、更多的錢,和證券、信托、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合作,跟監管機構玩的一個“貓抓老鼠”的游戲。例如你買銀行理財,以為買的是銀行信用,其實往往不是!它的背后,很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劃。信托、基金是為了利用銀行的名頭募集資金,銀行則能賺1%到2%的通道費用。換句話說,對于理財產品,銀行往往只是一個通道,而產品背后真正站著的,是貍貓換太子的——資管公司。既然是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劃,而且中間通道長、監管薄弱,出現價格波動或投資失敗,是很有可能的。然而,失敗了,你可別以為銀行會幫你扛!對不起,在這種個情況下,銀行是不負有保本責任的。君不見,從2012年開始,市場上就有各種銀行理財產品違約的事件,而且都是大銀行。比如華夏銀行的“中鼎財富”系列理財產品、平安銀行的“聚寶盆”、交通銀行的“得利寶”都分別出現了違約事件,所以規范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產品,以遏制當前銀行業市場亂象勢在必行!2.遵循風險匹配原則。延續現行理財監管要求,規定銀行應對理財產品進行風險評級,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并根據風險匹配原則,向投資者銷售風險評級等于或低于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的理財產品。3. 設定單只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銀行理財產品原來這個5萬元購買門檻執行很久了,把很多投資者阻擋在門外?,F在,這個門檻由5萬元如果大幅下降至1萬元,這就讓銀行理財更加“平民化”,可以容納更多的投資群體,同時也可以緩解銀行的資金來源壓力。4.個人首次購買需進行面簽。個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時,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面簽。
(二)是加強產品銷售的合規管理。1.規范銷售渠道,實行專區銷售和雙錄。延續現行監管規定,要求銀行通過本行或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銷售理財產品;通過營業場所銷售理財產品的,應實施專區銷售,對每筆理財產品銷售過程進行錄音錄像。2.加強銷售管理。銀行銷售理財產品還應執行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管理、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銷售過程管理、銷售人員管理等方面的具體規定。
(三)是強化信息披露。理財個人業務信息披露要求,公募開放式理財產品應披露每個開放日的凈值,公募封閉式理財產品每周披露一次凈值,公募理財產品應按月向投資者提供賬單;私募理財產品每季度披露一次凈值和其他重要信息;銀行每半年向社會公眾披露本行理財業務總體情況。
(四)是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延續現行做法,要求銀行在全國銀行業理財信息登記系統(以下簡稱理財系統)對理財產品進行“全流程、穿透式”集中登記。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系統進行登記并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可依據該登記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信息,核對所購買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有助于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加強投資者保護。
(五)增強自己的金融知識。買任何個人理財產品,不要指望其會保本保息,不要指望會有任何人會來給你兜底。雖然國家千方百計地在保護投資者權益,但對于我們普通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增強自己的金融知識!無論對那些披著高科技面紗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區位鏈金融”,還是披著各種大銀行、大機構外衣的所謂理財,都不可以放松警惕,在打開你的錢包之前,都應當認真思考。目前無風險的收益率在4%-5%左右,一旦高出這個水平,你就要長心眼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謹慎小心,不僅要看清楚產品投向、產品說明書中的資金回款日期,還要根據自身能力購買相配套的理財產品。安全的保障,來自于審慎的投資和對風險與收益的認知。
五、結束語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相當迅速,國家在相關法律法規方面難以跟上銀行的發展速度,以致造成法律的滯后。在個人理財業務中,商業銀行難以完全消除風險,在政府、銀行、投資者、理財管理者等的共同監管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個人理財業務風險,實現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的持續、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