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瑩
摘 要:精準扶貧是新時期下一種新型的扶貧理念和扶貧方式,旨在徹底解決我國仍處于貧困中的人們的脫貧問題,是削減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役。本文試圖對有關精準扶貧的政策進行分析,以期為構建精準扶貧的機制作出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 內涵 政策分析
一.引言
貧困問題一直是我國社會的主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各個階段采取了一系列扶貧、脫貧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我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減少到2015年底的5505萬,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但同時,目前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不到三年的時間,可以說,時間非常緊迫、任務非常繁重艱巨。
精準扶貧的提出,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遵循我國扶貧事業發展規律,從歷史和現實出發做出的科學決策。作為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的戰略導向,精準扶貧相對于過去的粗放扶貧,強調扶貧要從“大水漫灌”轉為“精確滴灌”,這是對接經濟新常態要求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和發展質量提升的政策回應,是服務于“共富共贏”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實現的關鍵途徑。
消除貧困、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和歷史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精準扶貧作為我國當前時期扶貧開發的重大戰略政策,不僅是指導我國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針,為我國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提升了關于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思想認識。精準扶貧政策是國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治理貧困問題的戰略重點,有其必要性。
二.精準扶貧的內涵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出現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扶貧工作時提出的精準扶貧,是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與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相結合而提出的一個針對性極強的治貧方式,對扶貧開發工作有極強的指導作用,應大力實施。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精準扶貧的內涵和要求是:“通過對貧困戶和貧困村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引導各類扶貧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扶貧到村到戶,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長效機制,為科學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精準扶貧是現階段我國根據過去扶貧開發實踐和貧困問題的總體特征,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根本目標,逐步形成的精準扶貧政策框架。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精準扶貧政策也成為我國現階段應對貧困問題而采取扶貧、脫貧、開發的核心。
三.精準扶貧政策分析
(一)重要政策梳理
2013年11月,習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這一概念,這一重要思想不僅結合了當地的實際情況,而且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導方針相吻合,“精準扶貧”這種新型的治貧方式引起了社會的極大反響。隨后2013年12月,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有關情況時提出,“推動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建立全國扶貧信息系統,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逐村逐戶地制定幫扶措施,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再次強調了推動精準扶貧機制建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2014年1月25日,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并明確了由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等7部門負責此項工作。可以說,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從此開始有了指導思想,為推進精準扶貧、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同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特別指出,“地方要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實行精準扶貧,確保扶貧到村到戶。”除此之外,在國務院扶貧辦2014年6月發布的《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中,精準扶貧主要內容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這一時期是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形成的時期。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和“十三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綱要提出:“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針對不同的貧困情況,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措施,其采用分類扶持的方式,更加有針對性地提供最適當的支持,這是精準扶貧思想方略的重要體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5年11月29日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脫貧攻堅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決定》強調:“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它明確了任務的艱巨與緊迫,促使全國各個貧困地區不遺余力地打好扶貧攻堅戰役。《決定》確定了“精準扶貧”原則——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必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切實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續性,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的獲得感。在“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加快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中,《決定》具體要求了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抓好精準識別、建檔立卡這個關鍵環節;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引導勞務輸出脫貧;實施易地搬遷脫貧;結合生態保護脫貧;著力加強教育脫貧;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探索資產收益扶貧;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決定》從全方位、多角度針對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提出了一系列實際舉措,其集實踐性強與指導性于一體,貫徹了精準扶貧政策精神。
(二)精準扶貧的成效
精準扶貧切實摸清了貧困人口的底數。配合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建設,經過反復核實,各地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進行了精準識別,列出了貧困村和貧困戶精準脫貧需求清單,為精準扶貧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各鄉鎮因病、因殘、因學、因災、因婚、因缺土地、因缺技術等各種致貧原因詳細列表進行分析,對每一貧困村、每一貧困戶所落實的各種精準扶貧措施做分村、分戶的匯總統計,使得后續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
精準扶貧有效彌補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資金短板。在精準扶貧過程中,通過財政主動買單,銀行主動讓利,創造性地推出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等政策性扶貧貸款,財政資金充分發揮了杠桿撬動作用,極大地緩解了農村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農村富民產業規模得以迅速放大。
精準扶貧有效改善了貧困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以路、水、電、房為重點,切實改善了貧困鄉村基礎條件,打通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了貧困村安全飲水、動力電、標準化衛生室、鄉村舞臺、通村公路、特色種植業、產業化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率。此外,貧困戶新農合參合率大大提高。可以說,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框架已基本建立起來。
(三)精準扶貧的意義
精準扶貧是我國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重要保障。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時間,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預訂目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中國夢實現的大格局,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全面建成小康不是少數人的小康,也不是發達地區的小康,而且目前時間緊迫、任務繁重,這就需要我們貫徹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發揮政策與制度優勢,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堅決打贏脫貧戰役。
實施精準扶貧是完善扶貧開發治理體系的迫切需要,是加強扶貧開發治理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當前階段扶貧開發轉型的需要。實施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方式的重大創新,必將對我國扶貧開發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精準扶貧理念的實質是在扶貧工作中實現扶貧主體的精準定位、扶貧對象的精確識別與扶貧路徑的精準選擇,以高效開展扶貧并取得減貧脫貧成果。
參考文獻:
[1] 鄧維杰,. 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 農村經濟,2014,(6).
[2] 汪三貴,郭子豪,. 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 貴州社會科學,2015,(5).
[3] 唐麗霞,羅江月,李小云,. 精準扶貧機制實施的政策和實踐困境[J]. 貴州社會科學,2015,(5).
[4] 黃承偉,覃志敏,. 論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J].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5,(1).
[5] 公衍勇,. 關于精準扶貧的研究綜述[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3).
[6] 黃承偉,覃志敏,. 我國農村貧困治理體系演進與精準扶貧[J]. 開發研究,2015,(2).
[7] 張笑蕓,唐燕,. 創新扶貧方式,實現精準扶貧[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9).
[8] 唐任伍,. 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 人民論壇,2015,(30).
[9] 王國勇,邢溦,. 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J]. 農村經濟,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