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都是“95后”大學生,目前迎來了第一批“00后”正值青春韶華進入大學校園, 絕大多數學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論 處于自身信仰還是家人期望,主動還是被動提交入黨申請書,在成為光榮中共黨員的一員前進。然而,隨著國內外政治環境的變化及價值多元化的發展,,高校學生對象個性特征的變化,學生政治信仰和黨建質量提升工作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新形勢新時期學生黨建工作成為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是一項意義深遠的育人工程。面對現階段新時代下個別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心態、信仰缺失、理想追求缺乏等問題,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嘗試從思政輔導員立場,多元文化視角,對意識形態新形勢下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和引導措施。
關鍵詞: 地方院校 政治信仰 黨建質量 思考 措施
信仰是人類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是知、情、意、行等多種綜合條件作用和心理過程因素的產物。而學生黨員理應是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然而,隨著新時代學生群體對象特征的變化,價值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思維角度和行為方式,及其“三觀”構建出現了新的危機變化,這對當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學生黨建工作迎來了新挑戰。
一、地方院校學生黨員政治信仰面臨的新形勢
當前,經濟發展持續穩定、生活規范有序,中國社會總體運行狀況良好,但由于中國正經歷急劇的社會轉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等各方面交疊變化。在社會轉型的急劇變化和多元文化發展碰撞中,以W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型傳播媒介的出現,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它迎合了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因而大規模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動態,開啟了“微”為特征的一個全新時代。微時代下,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傳播迅速擴張,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人人都可表達自己的看法,分享新鮮事物,信息環境空前復雜,而社會中轉型中難免出現個別人群亞健康“病態”,而其中“信仰缺失”、“看客心態”、“社會焦慮癥”位列當今社會病態前三項。而“95后”尤其是“00后”的大學生熱衷于體驗新興事物,社會病態心理的滋生,難免隨著自媒體的傳播對大學生青年尤其是學生黨員的思想及思維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地方院校學生黨員政治信仰面臨的問題分析
隨著高校的擴展,地方大學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輸送人才、提供技術支持、滿足不同層次的人民大眾對高等教育的渴望及需求的作用日益凸顯,地方院校教育人才培養的任務和使命日趨間距。然而,由于當前我國高等學校分類研究標準薄弱、社會學歷意識強烈、國家政策向高水平大學傾斜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各校之間盲目攀比,高校教育人才資源的搶奪、個別地方院校辦學理念過于保守,發展方位不能合理定位導致高校的學科建設、學生專業設置、教學管理理念等方面趨同化現象嚴重,加之地方政府缺乏對地方院校的政府扶持和資金投入,導致個別地方院校在教育管理尤其是學生黨員的培養選拔全過程缺乏領導和培育。集中體現在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黨員的選拔缺乏深入群眾調查。個別以學習成績為第一選拔標準,缺乏對學生自身真實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考核、真實群眾基礎生活和黨團日活動參與的熱情主動性的摸底考察,無法全方位把握其入黨動機的純潔性。二是管理和培育不夠重視。首先體現在入黨年齡把關方面。在黨務工作的中,發現個別專升本學生的入黨材料還未滿十八歲就已經黨校結業甚至成為預備黨員,深入了解得知在高中表現突出成績優秀就被班主任推選,參加高三黨課學習,拿到結業證,??破陂g輔導員缺乏材料審核,也進而發展預備考核對象,導致問題出現,未按照入黨組織程序審核把關。其次,在教育管理工作失責,個別院校,時有重數量輕質量,重入黨前發展,輕入黨后再教育的全程育人。尤其是對畢業班尤其是外出實習學生黨員的發展和培養出現突擊入黨,更缺乏連續性管理教育和培育指導。三是在培育教育過程拘泥形式、教育內容缺乏創新,如開展馬列主義小組培訓班、黨校培訓課和“三會一課”制度過程,居于形式缺乏內涵式信仰引領教育,和學生對黨的政治信仰的認識、批評和自我剖析認知,使學生在學懂弄痛黨的原理上缺乏深入領悟。黨務工作者在培育的全過程不能用先進現代化技術手段和管理創新方式激發學生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教育管理內容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
三、積極應對地方院校學生黨員政治信仰教育的新對策
1.全教育階段體現信仰屬性,培養和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階段性特征,作為學生黨員信仰的培養同樣要貫穿發展的全階段。通過對學生的 各個教育階段進行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的培養來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人發展的階段性決定著人所受的教育也具有階段,這要求施教者在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階段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樣,對不同階段學生的信仰教育方法也需要重視每個學生的階段性發展而采納階段性的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教育。由于信仰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從幼兒教育開始,一直到大學,甚至走上社會,其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發展的各自階段都無時無刻都滲透著信仰教育的內容。為此 ,教育管理者對學生尤其是學生黨員實施信仰的教育的方法和內容也會隨著階段性差異而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階段具體分為四個階段即:初識信仰,主要對象是自身道德認知的成熟到高中成年禮的洗禮到大學新生“相識”階段,到大二的信仰“相知”普及階段,從專業課的學習和通識教育的普及全過程全階段貫穿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到大三的深化認知前提下的“相愛”階段,加強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深化領悟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為自覺踐行,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最后到對信仰的“相守”階段,要求學生樹立比較成熟的“三觀”、具備一定水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有較高的政治素質,能夠較好運用馬克思主義處理并解決求職、就業、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與障礙,從心理上、知識上、技能上切實完成好從大學生向職業人過渡的各種人生準備,同時自覺內化為將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2.全過程依托組織系統,規范組織生活促進信仰的形成
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黨的組織生活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黨組織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的重要形式。必須堅持黨的組織生活各項制度,創新方式方法,增強黨的組織生活力。這為我們抓好黨的組織生活,加強黨的建設提供了遵循。對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嚴格入口關。在黨員入黨申請、動機考察、選培發展、思想匯報、入黨前理論考核、群眾意見調查嚴肅認真、寧缺毋濫的發展轉正全過程中把好關,注重思想品行的考核。二是教育培養和組織生活規范化制度化。在黨員隊伍培養、“三會一課”、黨日活動、定期思想匯報、時事政治黨組織生活專項辯論賽活動的全過程制度組織,規范開展,實行“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開展。三是豐富組織活動載體,強化思想引領。在開展黨日活動和組織生活時,避免傳統的說教形式單一,要創新學生黨員主動探究,積極參與黨日實踐生活,紅色文化基地參觀、專項黨日讀書會的宣讀如熟讀“苦難輝煌”了解黨的發展征程,專項黨的知識競賽活動。此外,要巧借微時代信息媒介,善用微資源,通過自媒體微平臺,更新傳統政治理論教育的載體,增強政治信仰教育的微思維和微語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促進學生黨員對政治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親和力,進而提高政治信仰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董承婷 . 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幾點思考[J]. 教育論叢.文 化
[2] 黃明理,張書. 當代公民道德信仰狀況分析[J]. 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 5) : 63-66.
[3] 陳陽.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4] 黃明理,馮 茜.我國 90 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研究[J]. 第 16 卷第 1 期 河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年 3 月
[5] 張曉雪.微時代視域下大學生黨員政治信仰教育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
[6] 王方芳.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機制和路徑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
[7] 魏興悅.高職院校應當強化大學生黨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J]. 《新西部》2017.03 期
作者簡介:曹劍華,碩士, 助教,1988,07 主要從事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