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初陽
【摘 要】企業的戰略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生死存亡。一些企業通過戰略管理走出了困境,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更多的企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戰略管理是很多國有企業,尤其是處于困境中的國有企業的重要選擇。
【關鍵詞】企業謀劃;戰略管理;分析;對策
一、前言
企業戰略管理是一個全局性、長遠性和系統性的變革過程。企業戰略管理能力決定戰略管理成敗。
二、企業戰略管理的能力分析
(一)戰略分析力
企業戰略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分析與企業生存發展有關的各種外部環境因素,找出企業的發展機遇和面對的威脅;二是搞好企業內部資源和潛力分析,找出自身的競爭優勢和不足;三是在前面兩個分析的基礎上,尋找企業發展方向,分析制定企業發展愿景和戰略目標。當前企業面臨的環境變化越來越快,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盡管戰略管理學家提出了大量的戰略分析理論、技術和方法,但企業戰略分析的難度卻越來越大。理論上講,企業內外部環境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會對企業戰略管理產生影響。但是,要想把每一種因素都同等對待和分析,很可能是一種戰略性錯誤。企業家應當具有戰略思維,提高戰略分析能力,善于應用系統論和辯證法等科學的理論方法,能夠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出關鍵影響因素,抓住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準發展機遇和潛力,找出潛在風險和威脅,準確定位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
(二)戰略謀劃力
一個科學有效的戰略管理方案,應當體現以下五個原則和特征。一是全局性。全局性是戰略規劃最根本的特征。企業戰略規劃必須統籌戰略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著眼全局,整體考慮,系統謀劃。二是現實性。“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企業戰略規劃應當從實況出發,立足于現實條件來謀劃,只有這樣,戰略規劃才有成功實施的現實可能性。三是長遠性。戰略規劃不是日常生產運行計劃,也不是年度工作計劃,而是對未來較長時間內企業發展的超前謀劃。企業家應當具備敏銳的鑒別力和預見性,能夠基于歷史規律和現實特征,科學預判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階段,合理確定長遠的發展方向和任務目標。
(三)戰略決策力
首先要建立科學的決策程序和方法。可以通過健全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等方式,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實行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決策失誤和風險。戰略決策應當盡量避免獨斷專行和隨意決策。其次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戰略決策必須立足于企業所處的戰略環境和自身的資源條件,客觀評價各種戰略方案的可行性和實現戰略目標的可能性,找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方案。第三要系統思考,統籌兼顧。把整體與局部、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主要目標與次要目標進行系統考慮和統籌安排,避免顧此失彼。最后要當機立斷,大膽決策。任何重大的戰略抉擇都是兩難選擇,都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對決策者的戰略智慧和魄力都是一種考驗。決策者應當具備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當機立斷的英雄氣魄。把控不住全局,抓不住問題的要害,看不清未來發展的方向,都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四)戰略執行力
首先,要將戰略規劃轉化為具體的戰略實施方案。企業戰略規劃通常是宏觀的,粗線條的,要想付諸實施,必須進行細化分解,將總體戰略目標分解為階段性目標和各項分目標,把總體戰略部署細化分解為各個階段的部署和具體任務,并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形成具體的工作計劃和要求。其次,要建立高效的戰略管理體制機制。合理而有效的戰略管理體制機制是實現企業戰略整體性與系統性運作的基本保證。戰略實施方案出來后,就要建立配套的管理體系,將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單位、部門和人頭,確保各項戰略任務全部落地生根。
(五)戰略定力
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需要強大的戰略定力和實力。所謂戰略定力,通俗地講就是實施戰略的決心和意志。戰略定力來源于戰略自信。有自信才有底氣,有底氣才有力量。是否具有戰略定力,是鑒別一個企業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企業家能否堪當大任的重要尺度。企業家堅強的決心和意志,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略管理的成敗。
三、對企業戰略管理的幾點建議
(一)準確進行戰略定位
現階段很多企業對戰略管理的創新,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是不能準確定位未來發展的目標,確定了目標就確定了企業未來將要迎接的挑戰、競爭的對手、長遠的合作對象等。因此企業要認清外部環境發生的變化,洞察這些變化引起的各種連鎖反應,進而分清行業變革帶來的主要影響、次要影響,將會更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管理在企業管理中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工作,然而并不意味著它無章可循,企業高層實施戰略管理,首要對戰略管理進行準確定位,緊密結合企業當前所處的環境特征,力求適應和改變市場環境,從而推動企業戰略的實施。
(二)結合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
1.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整合
每一個階段的跨越,相當于一次新的創業,企業家勇于接受挑戰的同時,需要踏踏實實把握好企業戰略、資源配置、管理協調等問題,這對企業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企業對其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生產資源、網絡資源等各方面加以系統盤整,及對戰略的可轉移程度和支持度進行分析,明確解釋企業價值理念下所包含的企業目標,并將目標層層分解,分配到企業具體的部門和員工身上。
2.企業應具備的能力整合
一般而言,企業能力主要包括戰略管理能力、產品研發能力、市場營銷能力、運營管理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等方面,著力構建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評估企業現有能力狀況。分清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并做出相應的改善應對之策,以此來確定各資源能力對企業戰略規劃的支持,為下一步的企業戰略規劃做準備。
(三)從企業自身角度進行戰略分析
1.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
企業實際能夠加以控制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及其運作狀況,掌握企業當前發展的情形,明確自身具備的長處和弱點,提供企業戰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內在機制,以使確定的戰略目標得以實現。還有企業所面對的宏觀環境和經營環境的挑戰,使作出的戰略選擇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企業的優勢和避免不必要的弱點,從而將資源進行有效利用。
2.企業業務戰略分析
業務戰略規劃實際是對業務的銷售額、貢獻毛利、銷售比重、區域構成等進行的量化規定,企業業務作為企業賴以生存的主要類型和運營空間,其范圍也是企業開展戰略活動和進行市場競爭的主要場所。企業為了應對市場競爭,側重于對業務的生產狀況、物流配比、銷售比重、毛利比重等層面的發展提升,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按業務單元對資源進行整合,采用低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戰略進行相關操作,從而為企業發展進行市場定位和確立競爭優勢。
四、結束語
戰術的運用意味著管理者將已制定出的戰略付諸行動,這受到企業管理高層的品質和行為的直接影響,企業的目標、績效與價值管理提升到戰略層次,這對于企業戰略管理的有效執行、組織內部的激勵效應和擴散效應很大程度上意義深刻,企業戰略管理總是一個不斷調整和增改的過程,管理者通過戰略評價了解到在哪一特定的戰略管理階段出現了問題,并及時作出相應的修改方案。
【參考文獻】
[1]林丹明.戰略管理研究中的產業組織方法述評[J].學術研究,2017(04):63
[2]范曙光.戰略管理研究的發展趨勢[J].工業技術經濟,2017,(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