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天宇
【摘 要】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社交電商也逐漸受追捧。在國家貫徹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之時,一些貧困地區逐步將社交電商概念引入,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社交電商以社交平臺為基礎,結合人際關系網絡,有效帶動產品銷售,但是在社交電商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了不足。
【關鍵詞】社交電商;扶貧;問題;對策
一、引言
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為促進電商扶貧頒發《意見》,指出推動互聯網創新成果與扶貧工作深度融合,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進程。今年7月,消費扶貧高峰論壇提出“社交電商+消費扶貧”模式,通過社交媒介的接入,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加速推進精準扶貧。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迅猛,尤其是在2017年微信接入小程序以來,社交電商成為了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
社交電商,基于社交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軟件,依靠人際關系網絡,從而達到推銷產品、促成交易。根據《2018中國社交電商行業發展報告》,2018年我國社交電商行業預估規模將會達到11397.78億元,較2017年增長66.73%。隨著農村地區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物流體系逐漸健全,在貧困地區推廣社交電商,對于帶動貧困地區脫貧,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二、社交電商助力扶貧的優勢
我國共有分布在全國22個省份共計585個國家級貧困縣,國家予以重點關注扶貧,優先發展。但是由于缺乏嚴格、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一些貧困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加之,農戶缺乏對市場的把握,受市場價格影響盲目跟風種植,農產品嚴重滯銷時而有之。
云集微商在過去一年創造了“40秒賣光阜陽界首25000斤土豆”的神話;拼多多依靠C2B模式,“以銷定采”,且在今年宣布投入100億元,深入500個農業產地,扶持農業。社交電商在扶持農村,助力脫貧上,再次發揮了它的作用。總體上,社交電商具有以下優勢:
1.以人際關系鏈為基礎,推廣即時化。過去的一年見證了拼多多口碑的迅速崛起,當拼團砍價鏈接在社交圈得到瘋狂轉發的同時,也帶動了產品銷量。社交電商的一大優勢就在于用戶強大的人際關系網絡。無論是第三方平臺產品鏈接的轉發,還是微商頻繁的社交圈產品推廣,都能在短時間內讓處于同一個社交圈的用戶看到。基于熟人關系,用戶彼此之間存在信任感,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激發潛在購買者的興趣,帶動銷售。
2.借助平臺力量,帶動農產品上行。第三方平臺具有巨大的流量優勢,在大規模的第三方平臺推廣,能夠有效解決個人社交圈流量的瓶頸問題,讓產品迅速增加曝光量。此外,對于缺乏網絡運營技術的人而言,入駐平臺之后,只需負責供貨、導購員等角色,產品營銷,包裝,平臺維護運營問題只需移交給平臺處理,解決了電商營運技術性問題,有效促進農產品上行。
3.與市場直接對接,價格透明化。以往農戶銷售農產品需要經過多手交易,從農產品產出到最后流入消費者,這之間經過層層收購、批發,價格已經翻了多倍,但是對于農戶而言,這一部分增加的價格并沒有真真實實流入他們自己的口袋,相反的,農產品收購價格走低的情況接連不斷,農戶遭到嚴重虧損。社交電商為農戶和消費者之間架起了直接溝通的橋梁,虛擬與集約化的市場交易條件下,農產品價格趨于透明化,市場容量也不再受限,農戶得到了真正的好處。
三、社交電商農產品貿易現存問題
1.信任機制缺失。以幫助滯銷農民為緣由,大打親情牌的宣傳手段在電子商務平臺屢見不鮮,關于“滯銷大爺”的新聞曾經引起一時的熱議,雖然悲情營銷在短時間內吸引消費者的注目,但是卻給相應地區農業的整體形象造成了影響。其次,圖片可復制,過度美化,導致平臺宣傳的圖片與實物大相徑庭。
2.服務水平不高。截止2017年6月,我國網民中農村網民占比為26.7%,規模為2.01億,我國非網民規模達到6.32億,其中因為不用網絡,不懂拼音知識的人數分別占比52.6%和26.9%,而這很大一部分非網民就處于農村,貧困地區更為突出。由此可見,即便網絡在不斷普及,但受限于文化素質,很大一部分農戶不會使用電商平臺,無法熟練使用社交軟件溝通。通過社交電商銷售產品,需要產品宣傳圖片制作,不定期更新產品相關內容,社交電商低門檻下,經銷商素質參差不齊,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
3.物流體系不完善。我國地域遼闊,物流呈現出區域性不平衡,城市物流發達,內路偏遠地區物流體系還不夠完善。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食物的新鮮度,農產品尤其是鮮活類的,在這樣的物流體系下難以保證產品的新鮮品質。目前,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發達健全的物流體系任務艱巨。
4.農產品品質標準化缺失。隨著生活品質提高,人們對食物質量愈加重視,頻繁爆出的食品添加劑,農藥過量使用,使用生產激素引起心理上的恐慌。各大正規電商平臺推出的農產品一般都經過嚴格的品質甄選,最后流入消費者手中,品質有保障。而社交電商的低門檻使得很多個體商戶入駐,自產自銷情況普遍,上架的產品沒有統一質量標準,消費者得不到保障。
5.監管力度不夠。社交電商進入門檻低,商家上架產品時有時根本無需通過相關手續檢驗產品質量,尤其是朋友圈,微商,以及搭載小程序等銷售的途徑,輕而易舉躲避檢查。一些情況下,消費者收到產品質量不合格,申請退換貨程序困難,投訴無果。
四、對策與建議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物流體系完善。逐步落實農村交通與網絡建設,聯合周邊分散的物流、快遞,服務站點等,打造一定規模的集散中心,降低成本。與此同時,為保證農產品新鮮程度,可以考慮打造冷鏈配送。
2.加大農村電商培訓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開設固定電子商務培訓課程,讓農戶緊跟時代步伐,掌握基本的網絡與社交知識,不定期邀請行業相關人才下鄉服務,與農戶直接對話。農村的勞動力素質提高了,視野放大了,社交電商帶動農產品銷售才能做好。
3.推進社交電商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立。執行統一的農產品標準,農戶因此會嚴格規范種植過程,有利于從源頭上把控農產品質量。
4.建立示范產區,提高農戶生產信心與積極性。讓走在前面的生產大戶發揮帶頭作用,與其他農戶分享經驗,選擇優質農產品,打造品牌文化,提高示范產區知名度,從而為農戶創造更多機會。
5.加強監管力度,健全產品質量追蹤體系。建立合理的農產品質量追蹤體系不可或缺,讓農產品原產地,生長環境,生長周期,采摘情況,運輸情況等方面都有跡可循,是對消費者的負責。
6.調整貧困地區生產結構,促進電商服務業發展。結合市場動態,優化地區生產結構,篩選優質農產品,打造品牌項目,打響知名度。據《2017年度中國農村電商發展報告》,服務類產品網絡去年零售額4622.2億元,占總零售額的37.1%,可見農村電商服務類產品發展勢頭迅猛。結合地區特色,發展旅游,生態文化,休閑娛樂等服務項目,結合社交電商,以消費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張倩.江蘇省農產品在移動社交電商發展中的問題及建議[J].納稅,2018(10):187+190.
[2]屈曉娟.電子商務在促進陜西省農村精準扶貧中的應用研究[J].價格月刊,2018(01):90-94.
[3]郭保平. 農產品社會化電商運營模式研究[D].浙江海洋大學,2017.
[4]賴修源.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03):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