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發展近年來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然而,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城市人口急劇增加、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一系列城市問題。城市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日益凸顯,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關鍵詞】城市;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挑戰;對策
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目標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課題。據統計,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所給出的定義已超過100多種。目前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布倫特蘭夫人等于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可概括為三大特征,即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和生態可持續。生態可持續是基礎,經濟可持續是前提,社會可持續是目的,三者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
城市是一個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高度密集的場所,它指聚集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物質、資金和技術等,從而逐步演變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城市范圍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即謀求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三者協調發展。1994年中國政府批準并公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了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為:“把中國的城市建設成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齊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區環境清潔、優美、安靜,居住條件舒適的城市。”據統計,中國至2016年末城市數量已達到657個,建制鎮數量達到20883個。城鎮人口也由1978年的1.7億增至7.93億,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也由17.9%上升到57.35%。i因此,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主要載體,可以預測,隨著中國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還將進一步增大,一個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將在全國推開。
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
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很多,諸多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也十分緊密。這些因素歸納起來基本上是兩方面:一是社會經濟因素,二是資源環境因素。
(一)社會經濟因素
構成對城市人口容量制約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多個,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各項設施的承載能力兩大項。
1.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其對城市人口容量的影響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首先是就業崗位數量。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城市所提供的就業崗位總量是不同的,而就業崗位數量是直接影響城市人口容量的首要社會經濟因素。有當城市失業人員數量控制在低于一定比例之下(通常認為應低于5%),社會才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其次,生活水平不同,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壓力不同,消費能力也不同。如果生活水平提高,但城市對與人口生態作用有關的商品供應能力和廢棄物處理能力沒有相應提高,則會使城市可持續能力有所降低。同理,生活水平提高,購買商品能力增強,對城市消費品供應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果城市本身的生產能力有限,外界提供又受到一定限制,則使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減小。
2.城市各項設施承載能力
城市各項設施的承載能力嚴格地說也受制于城市的經濟實力,如果經濟實力強,則有能力提高設施承載能力,從而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一,交通設施。交通設施包括道路和車輛兩個方面。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龐大的機動車總量是北京城市現有道路空間資源條件無論如何也難以承受的。所以,造成了北京十分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高峰期市中心有1/5路口與路段陷于癱瘓狀態。造成這種現象固然有交通管理不當的原因,但城市人口數量過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商業服務設施。商業服務業有本身的規律性,一定的營業面積最多可以接待多少顧客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商業服務設施不足,將使市民感到生活不便,也會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第三,教育、醫療設施。同理,如果不能提供足夠的教育、醫療設施,也將降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資源環境因素
自然條件又稱自然環境,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人們生產和生活所依賴的自然部分,如生物圈、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等。自然資源是自然條件中可以被利用的部分,是在當前生產力水平和研究水平下,為了滿足人類對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被利用的自然物質和自然能量。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自然資源通過數量、構成、質量、相互關系和分布制約著人口的數量和分布。著名的羅輯斯蒂增長曲線清楚地說明了這種制約關系:在種群增長的初期,為適應期和建群期,種群增長較慢;然后是增長的對數期,種群高速增長;最后是增長末期,種群增長率不斷下降,終于增殖數與死亡數基本相等,進入平衡期。
北京是一個特大型城市,城市的兩大基本特點是高密度的人口聚落形式和開放的物質流和信息流。鑒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決定了其所需的大量物質與能源必須依靠外界輸入,如果把經濟承受能力和外界供給能力看作是無窮大,可以認為這種物質流和能源流的流入是無限的,并不構成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把食物及其相關物質、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及其生產活動所需的某些礦產資源的供給看作是無限的,并把它們從對城市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中剔除。因此,真正對在城市中生存的人類至關重要而又無法依靠外界輸入的正是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容量。
三、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城市人口增長與資源和環境的矛盾。
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大系統中,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市人口既是城市子系統的主體和主要消費者,又是主人和主要生產者。城市人口子系統的這種特殊地位,決定了其在城市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在中國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中,巨大的人口壓力與城市有限的資源和有限的環境自凈能力形成尖銳矛盾,許多城市相繼出現了資源短缺,尤其是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嚴重不足ii。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膨脹、工業的建設、汽車的增加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突出。
(二)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從城市規劃的內容看,以往城市規劃一般存在側重經濟發展的需要,注重與經濟發展有關的內容,缺乏城市規劃的整體意識,規劃滯后,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等問題。
(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
首先是城市交通設施建設滯后,管理技術水平低下,造成交通堵塞和不安定因素,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城市的交通問題困擾其發展已日趨明顯。其次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很多,環境問題依然相當突出。環境問題制約著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嚴重影響城市形象。
(四)城市產業結構與布局不合理。
我國城市不僅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而且城市與城市之間產業結構趨同現象顯著,城市主導產業不明顯,嚴重制約城市生產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2016年,我國城市三次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8.6%、39.8%和51.6%,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很大,尤其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我國城市產業組織長期以來一直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不同規模企業組織之間缺乏有效的分工協作,這是造成我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經濟效益提高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城市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
我國城市終端能源中絕大部分電力、熱力,是市內以煤為燃料的發電廠和供熱廠生產的,也就是煤在我國城市能源消費結構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天然氣和太陽能等優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與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城市能源結構不合理導致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比較嚴重,并且制約著國民經濟效益的提高。6.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人口老齡化、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對社會保障的壓力迅速增大。結構性失業、企事業單位富余人員的消化以及城鎮貧困象等許多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將更加突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此外,城市的醫療、教育、文化設施落后,就醫難和小孩上學難的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六)城市人口素質與老齡社會問題。
我國城市絕大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城市居民是新增的人口,許多是新近剛從農民轉化過來的。城市的整個文化水平和知識層次低,不能適應城市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城市老齡化問題將日益突出。2016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1.5億,約占總人口的10.8%。2020年將達到2.3億,占總人口的15%。城市老齡化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加重了工作人口的經濟壓力,需要提供老年公寓、護理院、托老所、入戶護理等服務,從社會的角度上說,增加了社會的負擔。
四、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觀。
傳統的城市發展觀把經濟增長作為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尺度,而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觀強調重視人和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協調發展。城市的發展不僅要追求發展的速度和數量,更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將資源與環境作為發展的要素,強調發展要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求以最低的發展成本獲得最高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二)加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建設。
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和市民通過技術的、觀念的、體制的因素表現出來的能力,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法制體系、可持續發展的科技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和可持續發展的公眾參與。
(三)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綜合社會能力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技術保障,對城市的供排水、交通、能源、環境、通信、防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應與經濟建設、人民生活需要相適應,同時要提高其配套能力,以及現代化技術與管理水平,從而提高城市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轉效率和內在質量,也是實現城市生態經濟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的關鍵。
(四)按照循環經濟原理調整產業結構。iii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和無害化”原則,將“資源—產品—廢物”這一傳統的線性物質流動方式改造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模式,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向生態建設高速邁進的有效途徑。城市產業結構應按照循環經濟原理進行調整,優化鼓勵環保型高技術產業和功能型第三產業發展,逐步調整淘汰傳統產業。
(五)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
城市資源,包括土地、環境、交通、文化等四大類,這是城市發展的依托,城市的發展必須立足于資源的保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科學地制定資源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進行合理的城市設計和適度開發。
(六)改善城市環境。
改善城市環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或政策環境,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制度保證。(2)加強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建設。(3)創建優美的社區環境和加大文明建設力度。(4)營造適應城市功能的文化和景觀環境。(5)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七)全面提高城市人口素質。
iv城市居民是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城市居民的構成和素質是決定城市發展水平和速度的關鍵,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應建立和完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社會安全體系,促進社會穩定,追求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五、結語
當今世界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城市,只有城市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會有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否則,就會沿襲西方城市“先發展,后整治”的老路。盡管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許多問題,但是,只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注重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和環境可持續三者的協調統一,就會避免西方城市步入成熟期后不可持續現象的發生。
注釋:
i 《中國統計年鑒2017》
ii葉立梅.城市人口規模與容量的理論思考[J].北京社會科學,2000
iii任勇,吳玉萍.中國循環經濟內涵及有關理論問題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2)
iv楊重光.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與對策[J].中國城市經濟,2001(12)
【參考文獻】
[1].劉培哲.可持續發展理論與中國21世紀議程[M].氣象出版社,2001
[2].李輝.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04(12)
[3].楊重光.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與對策[J].中國城市經濟,2001(12)
[4].任勇,吳玉萍.中國循環經濟內涵及有關理論問題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2)
[5].張力威.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