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那那
【摘 要】雷佳作為我國青年歌唱家,她的博士音樂會第四場也是收官之作,當晚她演唱了15首改編過的地方民歌,覆蓋了6個民族的音樂風格。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學習、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瑰寶,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對于這一選項的研究很有意義。本文研究的就是雷佳對于民歌的“創新”與“守本”。希望對廣大同學及聲樂演唱愛好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雷佳;“守本”;“創新”
一、演唱歌曲的“守本”
當代中國的聲音是什么?這場音樂會展出了來自不同語言、民族和地區的15首歌曲,這是一個基于尊重為基礎的,具有豐富時代性的安排。那些熟悉的歌曲,通過年輕的歌手、作曲家、音樂家的重新詮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一)作品選擇的“尋根”
尋根,就是尋找身份。在追求地方民歌表達的過程中,要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堅持不懈,大膽探索。在此基礎上,歌唱不僅表現出傳承的印記,而且屬于中國獨特的語言、聲調和美感。在這個過程中,文學工作者必須回顧和反思歌曲的信息:中國的風格是什么,背后是什么文化心理?目前,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區域概念,而是一個全球文化共同體。因此,我們應該從中國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人——世界、傳統、現代等等都方面考慮這些問題,并且把最有價值的文化真誠的表現出來。當文藝工作者實施這一原則時,觀眾感受到血緣的親切感,受到強烈的審美沖擊和文化沖擊。整個音樂會呈現出一種屬于新時代的審美追求,一種從身體到心靈的簡單而真誠的追求。一位在專業音樂學院接受了12年嚴格訓練的著名歌手,穿著簡單的服裝,使用蒙古語、藏語和當地方言,在舞臺上呈現出“當地”的韻味。這既反映了她的勇氣和成熟,也反映了導師彭麗媛教授在思想和領域的指導。放棄小我,學習民間的聲音,歌手因而得到了更多的表達,觀眾也聽到了鄉愁。結果,在演出中,許多觀眾的眼睛里充滿了淚水,與歌手的心靈相遇并產生共鳴。
(二)典型音樂風格表現的“尋根”
由于父母喜愛民族音樂,雷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影響。結果,這種風格成了她音樂的基礎和學習的初衷,民歌專輯《誰不說俺家鄉好》是她的音樂啟蒙。那以后,她學習歌劇,去了中國音樂學院。從技術、美學和尋根三個維度來看,這種表現絕不是“民歌”,可以說是“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的發展”。就比如,以新疆民歌為基礎,《阿瓦爾古麗》結合了弦樂四重奏、吉他和非洲木琴,為長樂增添了一些音樂元素。從演出的效果來看,大地和海洋,無論是新的還是舊的,無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都緊緊地抓住觀眾。從傳統的“源”到藝術的“流”交相呼應,它不僅是一個繼承學習和動態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的過程。藝術家和藝術家敬畏地看著他們留下的每一個音符、歌曲和文字,最終鼓起勇氣去創造和適應。這種對傳統的態度是虔誠的、開放的和自信的。
彭麗媛教授的《源媛流長》專輯展示了一種從唱歌到制作的中國音樂的創新方式,對中國文化有感情的人都很興奮,然而14年后,每首歌都帶人回到故鄉。尋根是每一代人都堅持不懈的,因為尋根不但是情感的寄托,還表達了人們最真實的藝術追求。在藝術之路上要結合傳統的藝術風格,同時還要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技術來革新歌曲。自信的大國風范賦予作品跨越歷史和國界的力量。
二、演唱歌曲的“創新”
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主要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結合傳統音樂的同時還要發揮音樂會的創新精神,這場音樂會別開生面地采用沙龍式的小型室內樂形式,以精致典雅的編配、余音繞梁的韻味,將15首不同風格的民族民間歌曲進行了生動詮釋,這也實證了雷佳導師的灼見與初衷,即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學習、傳承和弘揚這些文化瑰寶,是一代代中國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
(一)“新國風”歌曲的改變之新
這15首歌曲的原聲演唱是雷佳綜合了九種不同的地方方言、不同的地方情感表達和不同的民族審美基礎之后的新聲音的一種全面的多維的交流。從這種形式每一個作品都有獨特的魅力和風格,以及不同的作品的韻味,在專業音樂體系的固定時間內,對民族歌曲的快速切換、快速過渡和完成自由、充分的情感豐富的要求,是民族歌曲成為四場音樂會最困難的因素之一。藏族歌唱的《美人》呈現在聽眾眼前的是一個美麗的藏區風景線讓人陶醉其中;在陜北民歌《三十里鋪》中重點在強烈的高音之上動情的演唱揮之不去的情感詮釋,山西民俗風情的《看秧歌》充分體現了大姑娘信中的喜悅與焦慮。蒙古族悠揚的民歌《諾恩吉雅》和侗族嘹亮的《夏蟬之歌》;江浙吳語的小調《紫竹曲》是對每一首民歌或表達粗獷或優美的聲音和不同的聲音的位置要求,都是在雷佳的聲音調整和情感轉換中,歌唱出新鮮的生命力,生動的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當地的文化形象。
在云南藏族民歌《美人》、山東民歌《包楞調》、山東蒼山民歌《繡荷包》中,雷佳對三大名作的重新詮釋,是一位勤學懇懇的學生對老師的衷心敬意,也是教師繼承了堅持中國文化基因、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思想的鞏固。同時中國的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需要更多的年輕歌手如來家這樣的藝術家,仰望著祖國浩瀚的傳統文化,不忘初心的將其牢記守護。
(二)“新國風”歌曲的演唱之新
從技術、審美和尋根三個方面來看雷佳的這場音樂會就不能用單獨的“民歌”二字可以形容的了,不但有創新性的發展,還做到了曲風的大膽嘗試和轉換,這就反映出歌唱者內心的情感。雷佳受過12年的專業訓練,但是在此次的音樂會上專門換上樸素的移速。并且采用了非常當地話的語言演唱當地的民歌,并且在演唱的時候表現出了自己獨特的韻味。特別是在演唱山東的《包楞調》民歌的時候采用的是快速且帶有小花腔鼻音,和演唱時的咬字,真假聲的轉換,裝飾音都是其創新的地方,這樣就充分能體現出雷佳的音色控制能力和用聲技術。
【參考文獻】
[1]鄭婷,張锃. 雷佳 “新國風音樂”中的生命激情[J]. 綠色中國,2011(15).
[2]張萌. 掀起歌壇“新國風”——記青年歌唱家雷佳[J]. 人民音樂,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