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
【摘 要】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關乎于我們國家社會的穩定、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當然,更關系到我國中國夢的實現。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更加看重對愛情和友情的呵護,而忽視了對親情的關注,在許多大學生身上出現了淡化親情和漠視親情的現象。
【關鍵詞】大學生;親情觀;淡化
當代的大學生相比以往的大學生,他們的生長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他們大多生長在獨生子女的家庭當中,聚全家的寵愛于一身,生活條件比著以往大學生相當優越,沒有兄弟姐妹跟自己爭寵,更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以此便導致了自己在人際交往上的經驗匱乏,也滋長了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習慣。受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更加看重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忽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功利之心愈加明顯,沒有了社會責任感,將民族重任拋之腦后。本文主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幾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親情淡化的原因。
一、社會大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隨著網絡使用的普及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到了親所未有的洗禮和沖擊,一系列與他們身份不符的行為紛紛出現在他們身上,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漸漸偏向于功利化,出現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導致了社會主流意識逐漸被消解。在今天這個及時行樂和物欲橫流的社會,一直以來被視為血濃于水的親情也被一部分學生當作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商品。在大學校園之中,由于它的寬容性和開放性,與社會接軌相對密切,社會上的一些魚龍混珠的價值觀念被帶到學校中來,導致了昔日一塵不染、學風濃濃的大學校園越來越社會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不良思想的浸染。近些年,由于學生就業壓力較大,一部分學生為了能在就業之后找到一個稱心、滿意的工作,他們不得不將心思完全投入到提高自身競爭力之上,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卻忽略了對個人感情的培養,但是在社會上并不是以一個人的社會財富有多少和他所處的社會地位有多高去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標準的,面對生活和學習壓力的學生將心思全面放在外在的證書和學習成績上,變成了片面的成才標準,直接淡化了親情意識的培養,大學生親情問題不斷深化。
二、學校教育缺失導致親情淡化
目前,從我國總體上看依然是實行的應試教育,社會、學校和家長依然是較為關注孩子的成績,因而學校便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對學生科學知識的灌輸,忽視了人文教育在學生成長、成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這種教育模式之下,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漠視身邊外界的事物,處理問題時過于思維過于簡單,不會考慮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自身的人文素養得不到很好的發展。這種只重視應試教育卻忽視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不符合現代教育思想的發展潮流的,它大大地落后于世界教育潮流的發展趨勢。
其次,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缺乏對學生感恩教育的培養。許多大學生永遠沒有心存感恩之心,常常將親人對自己的愛看做是天經地義的,將社會對自己的幫助也看作是理所應當的,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讓一些學生只會接受別人的恩賜而不會去報恩,只講索取而不管付出,重視成績、忽視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得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成就甚微。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雖然有些學校會設立相關部門專門負責學生的心理問題和情感方面的問題,并為此開設相關課程,但實際上它所取得的效果是小之又小的,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學生在親情方面出現的問題。因此,學校感恩教育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親情問題不是簡單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國的現行教育制度也是密切相連的。
三、家庭營造親情氛圍的缺失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風氣則是進行家庭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將孩子比作一顆種子的話,那么家庭則是供種子茁壯發芽、成長的土壤,家庭所營造的氛圍則是供種子成長的水分和空氣。這也正是“父慈子孝,慈烏反哺”,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一直被世人向往和歌頌的原因。但是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常常會因為生活所迫,忙于掙錢供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開支,將時間大多花費于工作應酬,只想著掙更多的錢給他們充裕的物質生活,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和交流,忽略了和孩子之間最基本的情感交流,久而久之,無形之間就和孩子造成了心理隔閡,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孩子也不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使得兩者之間的心里距離越來越遠,家庭氛圍越來越淡。
還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方式錯位,有些家長出于對子女的保護會過于干涉子女的生活,還有一些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過于嚴厲,類似于這些錯誤的教養方式,在孩子親情觀的形成上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有些孩子會受到家長的溺愛,他們的行為不受絲毫的約束,因此便缺少了應有的責任感,有些孩子會受到家長過分的懲罰,以至于對親人沒有絲毫的感情,對家庭產生失望感,更不用提去回報父母。這種極端偏激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較大的負面影響,當他們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時,往往受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多選擇極端的方式處理問題,抵抗挫折的能力較差,獨立性缺乏。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家庭在大學生親情觀的培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大學生自身親情情感的淡漠
當代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集家庭親人的寵愛于一身,從小就受到祖輩到父輩的寵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為他們打造了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溫室,以至于很多學生將自己在家庭里的定位過高,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父母對自己的照顧稍有不周便開始大聲呵斥,將親人對自己的疼愛看作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自然的就造成了親情觀念的弱化,養成了自私自利,以自己為中心的自私心理,他們不會考慮父母長輩的感受,更不會關心、體諒他人。有些學生缺乏換位思考,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艱辛,他們認為父母陪伴自己的時間太少,應該時時刻刻陪護他們,產生了自己遠遠沒有父母的事業、工作重要的錯誤想法。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是當代大學生親情淡漠的又一重要原因。
大學生親情觀的淡化對社會及他人都有著嚴峻的影響,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親情觀,有利于大學生感恩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親情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親情觀的樹立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于學校、家庭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思想較為活躍和前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比較強,他們還沒有過多的和社會接觸,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成熟,還沒有完全養成分辨好壞事物的能力,極易受到不良思想對自己價值觀的影響。當大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親情觀,他們會更加懂得感恩,自身的責任意識也會增強,自覺地擔任起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從而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社會風氣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王彩霞.當前中國家庭教育問題研究[D].包頭: 內蒙古科技大學,2012.
[2]高理想.“90 后”大學生親情淡化現象及教育引導策略[D].三峽大學學報,2014(12)
[3]吳艷東.淺論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與重塑[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