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納托爾·凱勒茨基(Anatole Kaletsky)
特朗普會放棄和中國打貿易戰,還是會打贏貿易戰?答案也許是都會。特朗普經常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威脅—“火與怒”“把伊朗的出口壓縮到零”“對一切中國貨征收關稅”“前所未見的后果”—爾后發生的是握手、擁抱和突然爆發的相互諒解,這已經成為特朗普的招牌,也是再明顯不過的“套路”。
最戲劇性的例子,莫過于特朗普放棄采取任何真正的行動讓朝鮮棄核。最近,特朗普又在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情話”后,撤銷了針對歐盟的關稅威脅,并提出“不設任何先決條件”的美國—伊朗峰會,隨后又表示針對中國的關稅升級威脅實際是為了重啟談判。
特朗普為什么要做空頭威脅?他的批評者回答說,他就是自大狂、愚蠢、不學無術。但也許還有一個不太為人注意但同樣令人沮喪的解釋。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方針是反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著名的20世紀初格言(“說軟話,打硬仗”)之道而行。特朗普的手段可以概括為“大聲叫囂,高舉白旗”。盡管這聽上去不負責任、膽小如鼠,卻是美國21世紀外交政策在政治上最有效、最理性的戰略。
如果我們承認現在的美國是一個衰落的全球霸權,那么美國選民拒絕一切認真的經濟或軍事犧牲來追求不可得的外交政策目標(如遏制中國)便是理性之選。而如果美國不再準備著承擔主宰全球的成本,那么偽裝的撤退要比新保守主義四面樹敵政策更好,后者制造了伊拉克和阿富汗災難;也比自由主義、干預主義更好,后者煽動了“阿拉伯之春”,導致了敘利亞和利比亞的災難。
特朗普將美國的撤退轉變為個人政治勝利的技能,在他與朝鮮的交道以及默許俄羅斯主導敘利亞局勢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類似的政策在與中國,可能還包括伊朗和烏克蘭的對立中預計也會出現,因為這反映了地緣政治和經濟現實—對特朗普來說,更重要的是這能強化他的個人地位。
美國幾乎沒有剩余勞動力和過剩工業產能,因此美國企業無法取代中國產品。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商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只需要簡單地提高價格即可,而不需要犧牲利潤率或將生產轉移到美國。
因此,在充分就業的經濟中征收關稅不是在懲罰外國人,而主要是對國內企業和消費者的稅收。如果應用到今年的美國,其主要影響將是抵消特朗普減稅的刺激作用,同時帶來通脹,最終迫使美聯儲加速升息。
那么,特朗普為什么還要放任他最反華的顧問挑起美國必敗的與中國的“膽小鬼游戲”?
也許這是因為,特朗普知道如何在撤退時表現出勝利的樣子。他先將沖突升級到眼看就要造成真正的經濟損失的程度,然后拋出他知道中國肯定會接受的和解條件,這樣就能回到貿易戰前的現狀,還能讓他看起來像是政治贏家。
特朗普顯然知道,對中國產消費品征收25%的關稅肯定會受到美國選民的激烈反對。但他也知道,僅僅威脅要征收關稅就能造成“對華強硬”、為美國就業而奮斗的印象。
縱觀其職業生涯,特朗普明白外表遠比實際重要—而這一點表現得最明顯的莫過于美國政壇。如果他一如既往的話,一旦實現了沙文主義收益最大化,他就會通過讓步和避免他的魯莽威脅所可能造成的傷害,來迎合溫和派。
如果特朗普最終從中美沖突中撤退,很少會有選民知道或在意他沒有實現自己提出的經濟目標。相反,特朗普將因為“迫使”中國參加它從未抵制過的談判、避免了他本人制造的貿易戰風險,而贏得贊譽。這就是特朗普的“交易的藝術”:宣戰,重塑和平,然后兩面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