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楚
自詡為“國際人權捍衛者”的加拿大政府,怎么也不會想到8月初發布的幾則推文,竟能引發一起難以收場的外交事件。
如今縱然渥太華一面向沙特賠笑臉,百般無奈之下承認“其實沙特過去幾年人權狀況還是有所進步的”,一面請求德國和瑞典幫忙說和,可沙特還是趾高氣揚地要求加方道歉,加上美國對“北美小兄弟”置之不理,沙特與加拿大兩國的外交風波看來短期內難以平息。
相隔逾萬里的兩個國家究竟在“懟”什么?以親西方著稱的沙特,又憑什么敢叫板經濟體量是自己2.4倍的西方大國加拿大?
就在沙特逮捕女權人士薩馬爾·巴達維(其多名家人已入籍加拿大,其兄還在沙特坐牢)和納斯瑪·薩達之后,8月2日,加拿大外長弗利蘭第一時間發布推文,聲稱得知巴達維被捕的消息后深感憂慮,并稱“值此艱難時刻,加拿大堅定站在巴達維一家這邊”。
次日,加拿大外交部更新推特,表示:“我們敦促沙特當局立刻釋放她們,以及所有其他的和平人權活動人士。”
加拿大本以為只是像以往對第三世界國家指手畫腳一樣會毫無后果,沒想到沙特這次不僅接招了,而且以更強硬的姿態懟了回去。連日來,沙特官方與民間一道,同加拿大在推特上玩起了隔空喊話。
8月6日,沙特外交部連發10篇推文,嚴厲指責加拿大的立場是“對沙特阿拉伯王國內政的公然干涉”,并稱“如果加拿大再試圖干涉我國內政,就意味著我們也可以干涉加拿大內政”。
同時,沙特外交部在推文中宣稱與加拿大決裂,聲明召回駐加大使,向加方駐沙特大使下“逐客令”,并對加國實施經濟封鎖。其后,又有了叫停飛往多倫多的航班、轉移在加國留學和治病的沙特人至他國等戲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針對加拿大的強勢回擊并非沙特王室的獨角戲,而是有大量民間團體參與的群戲。沙特民間團體與個人在聲援本國政府之余,故意發推表示支持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權利及魁北克分離主義。
更有甚者,一個名為@infographic_ksa的推特賬號上傳圖像,顯示一架朝著多倫多天際線飛去的飛機,還附上文字說明:“多管閑事的人,終會遭遇令人不悅之事。”由于該圖像極易讓人聯想起2001年的9·11事件,發推者似乎是在暗示,倘若加拿大再執意插手,將面臨類似9·11的恐怖襲擊。
盡管推文隨后被刪除,沙特駐美外交官也公開致歉,但沙特官民怒懟加拿大,不僅讓后者手足無措,也讓兩國的關系降至冰點。
乍看之下,沙特的高調出擊與近年來該國取消女性禁駕令、向女性開放體育場和飛行學院的“進步”形象大相徑庭,似乎是讓此前努力前功盡棄的失智之舉。
但厘清近年來沙特的內政外交局勢,不難發現,沙特選擇在這個時候把小事化大,具有一定的政治考量:對外殺雞儆猴,打破不利的輿論環境;對內轉移注意力,緩解政府執政危機。
2017年順利逆襲成為沙特實際控權人的新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自獨攬政事以來雄心勃勃,大膽描繪“2030愿景”,旨在擺脫沙特單一石油經濟,實現經濟多元化,并將沙特打造成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心臟、全球性投資強國與亞歐非樞紐。
為了給“2030愿景”造勢,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一面實行親西方政策,拉攏歐美國家,一面試圖通過提高女權、打擊極端主義等,改善沙特的國際形象。
然而,新王儲的諸多努力迄今成效甚微,西方國家對沙特的批評有增無減。這首先是由于自沙特2015年軍事干預以來,也門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揮之不去。三年來,也門已有超過百萬人患上霍亂,800萬人處在饑餓邊緣,1600萬人缺乏足夠的飲用水。時至今日,沙特毫無止戰之意,慘絕人寰的也門戰事還在不斷升級,致使沙特的國家形象蒙塵。
其次,雖然新王儲的銳意進取為他帶來一定贊譽,但西方多國希望沙特在自由化與民主化方面邁出更大步伐,特別是對異議人士給予更多包容。但在深受宮斗余波和國內不滿情緒困擾的沙特王室看來,這一“得寸進尺”的要求觸及底線,或將危及政權穩固,必須采取強硬措施予以回擊。
而相較于西歐大國(譬如曾在也門問題上批評沙特的英國),加拿大可謂得罪起來后果更小的“軟柿子”,于是成為沙特以儆效尤的靶子。
除了打壓外部批評,沙特還得調和國內矛盾。前一階段,沙特石油紅利迅速減少,而外交擴張與對外戰爭又導致開銷驟增,沙特于是一手縮減國民補貼,一手打著反腐大旗將權貴財產沒收充公。這就有了同時得罪底層與上層階級的危險。
有趣的是,俄羅斯意外成為這場人權風波中最搶鏡的配角。
此外,近年來沙特與美國和阿拉伯世界宿敵—以色列交往更密,新王儲甚至支持美國“第一女婿”庫什納主導的、旨在迫使巴勒斯坦人放棄耶路撒冷的巴以和平方案,在沙特國內招致強烈批評,以至于年邁力衰的老國王薩勒曼不得不在7月底出面澄清:沙特不會拋棄巴勒斯坦。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驀然“挑釁”沙特,恰好給沙特政府制造了一個激發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契機,幫助其轉移了民眾不滿的視線。
此番沙特與加拿大的外交戰中,域外大國的態度頗耐人尋味。
被捕的薩馬爾·巴達維,是美國“2012年國際婦女勇氣獎”得主,與奧巴馬政府走得很近。而特朗普政府正在與加拿大打貿易戰,對自由派當政的加拿大不幫不理。8月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諾爾特聲稱,沙、加兩國的爭端需要雙方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美國無法越俎代庖。
另一方面,特朗普奉行“美國優先”原則,希望將處理中東事務的成本轉嫁到以色列、沙特等中東盟友身上,并借它們之手對付伊朗等與美國對著干的國家。為此,白宮不得不對中東盟友國家的任性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眼見西方世界的大佬美國都不管不顧,歐洲國家更是在加拿大面前擺出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英國僅僅敷衍地表示,敦促兩國克制,以免爭端升級。
有趣的是,俄羅斯意外成為這場人權風波中最搶鏡的配角。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高調指出:“將人權問題政治化是不可接受的……我們認為,已經走上大規模社會經濟改革道路的沙特阿拉伯,有主權權利決定它將如何在(人權)方面前進。”
從去年沙特國王首次訪問俄羅斯,到沙特從俄方購買S-400型防空導彈系統和科爾涅特反坦克導彈系統,乃至雙方數次聯手操縱油價,兩國關系已明顯改善。雖然目前雙方的經濟合作基礎與政治互信尚不牢固,但俄羅斯趁美國亟待抽身中東漩渦之際在該地區擴張勢力的意圖已是十分明顯。此次莫斯科故意聲援利雅得,也是為了在拉攏沙特的同時,順便離間一下沙特與西方國家的關系。
令人憂心的是,同時擁有特朗普和普京撐腰的沙特,恐怕會在強化威權統治與爭奪地區霸主的道路上變得更加無所顧忌,將地區局勢攪得加倍緊張與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