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煒
【摘要】目的 探究超聲診斷技術應用于肝血管瘤診斷中的意義。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對其接受超聲診斷而確診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通過常規超聲檢測的診斷,52例肝血管瘤患者中,有23例(44.23%)為強回聲型;9例(17.31%)屬于中等回聲型;5例(9.62%)屬于低回聲型;15例(28.85%)屬于混合回聲型。基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有28例(53.85%)患者清晰可見肝血管瘤內部或周圍有血流的表現,呈不同樣狀分布。結論 利用超聲檢測技術,其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能夠為醫學臨床實踐中的肝血管瘤確診提供可信的依據。
【關鍵詞】肝血管瘤;超聲診斷;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臟器之一,富含血管,對人體健康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功能。一旦肝臟出現病變或功能障礙等情況,則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較大的威脅。肝血管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多見于患者的肝右葉位置,其形狀表現在圓形、橢圓形,還有少數患者的瘤體呈現不規則形狀[1]。如果患者患有該病癥,其發病較為隱匿,不易察覺,因而在醫學臨床實踐中,醫學不能有效確診。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結合超聲檢測技術,分析其在肝血管瘤診斷實踐中的應用意義。故選擇我院就診的52例肝血管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52例為研究對象,男29例,女23例,年齡24~65歲,平均(44.92±4.21)歲。從患者的發病情況看,單側血管瘤41例,雙側血管瘤11例;左側血管瘤4例,右側血管瘤48例,瘤體體積在(5×6)mm~(122×110)mm之間。此次研究中,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肝腫瘤、心臟或腎臟功能障礙、免疫疾病等情況。
1.2 方法
超聲檢測中,利用超聲檢測儀對患者進行腹部探查。探頭參數設置為3.5 MHz。檢測過程中,患者以仰臥位接受檢查,先行常規肝組織超聲檢測,再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2]。首先,在常規超聲檢測時,主要對肝血管瘤的大小、位置、形態、回聲等方面加以檢測;其次,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時,主要對肝血管瘤的內部及周圍的血流速度、分布等方面加以檢測[3]。
2 結 果
2.1 常規超聲檢測情況
患者患有肝血管瘤病癥后,以圓形、橢圓形的形狀為主,只有少部分患者的肝血管瘤形狀不規則,其直徑約在2~6 cm之間,平均(3.25±0.9)cm。在本次研究中,對52例肝血管瘤患者進行常規的超聲檢測,根據回聲的強弱程度標準,可將患者分成四類,分別為:①強回聲型,有23例(44.23%)患者,呈現圓形及橢圓形的形狀,瘤體的質地均勻,以篩樣結構存在,與周圍肝組織有明顯的界限,極易區分。②中等回聲型,有9例(17.31%)患者,瘤體多以橢圓形的形狀呈現,個別為不規則形狀,大小基本相同,在瘤體內清晰可見細小血管通過,具有較強的回聲,外緣伴有清晰的凹陷狀,與周圍肝組織無明顯界限。③低回聲型,有5例(9.62%)患者,瘤體形狀為圓形、橢圓形,內部回聲低,但外部回聲高,與周圍肝組織有明顯界限。④混合回聲型,有15例(28.85%)患者,瘤體形態不規則,以多邊形為主,能夠清晰可見葉狀的血管瘤,內部回聲不固定,與周圍肝組織無明顯界限。見表1。
2.2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情況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其結果顯示,有28例(53.85%)患者的肝血管瘤內部或周圍有清晰的血流表現,其余24例(46.15%)患者的肝血管瘤直徑相對較小,未能有效測出。對于有明顯血流表現的肝血管瘤患者,其血流分布樣狀有不同:①從肝血管瘤內動脈的血流分布樣狀看,呈現散點樣狀,靜脈血流以條帶樣分布;②從肝血管瘤外動脈血流分布看,呈現斑點樣狀,靜脈血流以線狀包繞樣分布。
3 討 論
通常,肝血管瘤是人體肝臟器官內部的良性腫瘤,其惡性幾率極低。但是,在肝血管瘤的發病早期,由于瘤體相對較小,所以不易察覺,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患者的注意[4]。隨著肝血管瘤生長速度的加快,其瘤體體積不斷增大,造成肝組織淤血程度的增加,直接對患者的肝臟功能產生不良影響[5]。就肝臟器官本身而言,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場所,一旦有疾病產生,勢必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較大的威脅。根據相關研究表明,肝血管瘤的發生和發展速度,與患者內分泌失調有密切的聯系,也有專家和學者認為,肝臟毛細血管擴張或壞死,導致肝臟淤血,引發肝血管瘤[6]。
根據本次研究的結果看,對患者主要采用兩種超聲檢測方式,一是常規超聲檢測;二是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可使醫生更為全面的認識到患者肝組織的實際狀況。
從常規超聲檢測的結果看:其一,以圓形、橢圓形的形狀最為常見,其中少數患者的瘤體呈現不規則的形狀。其二,患者肝血管瘤的直徑2~6 cm之間,平均(3.25±0.9)cm。其三,瘤體的表面較為光滑,質地均勻。其四,患者的肝右葉血管瘤發病率較高,為92.31%。其五,患者肝血管瘤瘤體回聲強弱程度不同,可分為四類。①強回聲型患者有23例,發生率為44.23%,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以1~3 cm為主,鄰近正常肝組織或血管間隔處無回聲,表明瘤體與正常肝組織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②中等回聲型患者9例,發生率17.31%,與周圍肝組織無明顯的界限;③低回聲型患者5例,發生率9.62%,此類患者較為少見,瘤體大小約為3~7 cm,其回聲與正常肝組織相比較低,間雜著不規則的強回聲;④混合回聲型患者15例,發生率為28.85%,瘤體大小為7~15 cm,回聲的強弱程度不一致,與正常肝組織之間有著清晰的邊界線。
從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的結果看,有2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內部或周圍出現清晰的血流,但血流分布樣狀不一致。通常,肝血管瘤內動脈的血流呈散點樣狀,而靜脈血流呈條帶樣狀;肝血管瘤外動脈的血流呈斑點樣狀,而靜脈血流呈線狀包繞樣。但是,在醫學臨床實踐中,醫生要進一步對肝血管瘤和肝癌疾病進行有效的鑒別診斷,倘若為肝血管瘤患者,常見低流速靜脈;如果為肝癌患者,常見滋養型動脈[7]。
由此可見,利用超聲檢測技術而對肝血管瘤患者進行確診,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超聲檢測過程中,醫生能夠更為清晰的看見患者肝組織內部的情況,對患者的要求較低,只需進行仰臥位配合即可;其次,超聲檢測具有無創傷、無痛性,對患者身體不會造成傷害影響;最后,超聲檢測時,醫生能夠聽見患者肝組織內部及周圍的回聲,進而根據回聲對患者是否患有肝血管瘤疾病加以確診[8]。綜上,基于超聲診斷技術的應用,醫生能夠對患者肝血管瘤的大小、位置、類型等方面加以確定,還需要對其與肝癌疾病加以鑒別診斷,最終將檢測結果作為臨床確診的有力依據。
參考文獻
[1] 唐艷瓊,李加伍,凌文武,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聲診斷及其與肝血管瘤的鑒別[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7,21(04):377-380.
[2] 魏 云,周 靜.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血管瘤的臨床效果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8):76-77.
[3] 于 晶,楊曉飛,倪春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血管瘤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2):8254.
[4] 馮雪梅,周 燕.淺析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血管瘤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03):11-12.
[5] 唐艷琴,許春梅.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肝血管瘤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1):2049-2050.
[6] 鄒雪鳴,孫芳芳.體檢中超聲診斷在肝血管瘤診斷中的意義[J].現代實用醫學,2013,25(02):227-228.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