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娜 鮮玉軍 羅永兵 左英 呂俊 劉艷 劉卓梅 韓麗 張莉
【摘要】目的 研究高齡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實施胺碘酮療效。方法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高齡慢性心衰且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的治療方式是:常規抗心衰+胺碘酮,對照組的治療方式就是常規抗心衰治療;治療經4周后,觀察并分析兩組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況、心律失常改善情況、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QTc及心率變化、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 在治療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明顯對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心功能改善及心律失常改善方面,觀察組比對照組改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治療后的QTc較對照組高,心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高齡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實施胺碘酮治療能夠有效控制和緩解癥狀,改善心功能,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顯著療效。
【關鍵詞】慢性心衰;心律失常;胺碘酮;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心衰,即所說的心力衰竭,是因為心臟的收縮功能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血液淤積,動脈系統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循環障礙癥候群[1]。心衰包括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其中慢性心衰持續性的發病狀態,如若不能即使治療,極易誘發心律失常,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著重研究采用胺碘酮治療老年高齡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高齡慢性心衰且伴有心律失常的患者6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有男23例,女7例,年齡68~80歲,平均年齡(72.5±5.6)歲,慢性心衰病程5個月至4年。對照組中有男22例,女8例,年齡70~81歲,平均年齡(71.0±6.2)歲,慢性心衰病程4個月至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療前讓所有患者檢查血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甲功、心電圖、胸片、心臟彩超等。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抗心衰治療,并實行24小時心電監護。對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常規抗心衰治療的同時加用胺碘酮,但需注意排除胺碘酮使用的相關禁忌癥后使用。具體用法用量為:胺碘酮150 mg+5%葡萄糖注射液20 mL稀釋,緩慢靜推10 min。如果出現心律轉復竇性,可予以胺碘酮片口服0.2g bid控制心率。如果首次使用胺碘酮靜脈注射后,患者心率沒有明顯改善,可予以胺碘酮150 mg+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稀釋后緩慢靜滴,半小時滴完。然后觀察患者,如果心率情況還未得到改善,那么再重復注射胺碘酮,此次劑量及頻次調整為50 mg/h,連續注射五小時,五小時后劑量改為30 mg/h,連續注射48小時,48小時內注射的總劑量不能高于1900 mg。48小時后改為口服胺碘酮0.2 g qd,連續用藥,如果出現心率及血壓降至正常范圍內且QTc≥0.5 s時停止服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心功能的改善情況、心律失常改善、對比治療前后兩組QTc及心率變化、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或者心功能達到Ⅰ級;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或未達到Ⅰ級,但其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無效:心功能分級及臨床癥狀均無明顯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對以上所有臨床研究數據均利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經治療后顯效1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經治療后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6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
觀察組經治療后心功能改善情況顯效13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3%;對照組經治療后心功能改善情況顯效8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心律失常改善情況對比
觀察組經治療后心律失常改善情況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6%;對照組經治療后心律失常改善情況顯效8例,有效13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較對照組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義(P<0.05)。
2.4 治療前后兩組QTc及心率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Tc及心率變化對比,觀察組治療后的QTc較對照組高,心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33%,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老年高齡慢性心衰這種持續性發病狀態,極易誘發心律失常,這也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心衰發作時大多數心律失常因心肌纖維化受損,致使心肌細胞的異常肥大。心臟結構產生病變后,使心衰患者體循環等發生淤血,患者生命則極度危險。因此針對高齡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應該在給予抗心衰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配合抗心律失常治療,有效改善癥狀,加快心臟復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胺碘酮是目前較多應用于臨床抗心律失常的藥物,胺碘酮用于治療轉復心衰伴心律失常非常有效。即使復率失敗,也能明顯的改善患者心功能。臨床上對于高齡慢性心衰伴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常規抗心衰藥物+胺碘酮一同使用,冠狀動脈的血流量能夠有明顯的增加,心衰癥狀有明顯的緩解和改變,心肌耗氧量大大減少,神經內分泌激素被激活,進而達到改善心功能和心率的目的。此外,胺碘酮用藥后,不良反應主要體現在消化系統,對癥治療就可以改善。如果有其他不良反應比如誘發低血壓,眼角膜沉積物等,需密切觀察,嚴密監測患者血藥濃度,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用量。
通過本研究結果可得出結論:對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高齡患者實施胺碘酮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不良反應發生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明.胺碘酮治療60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療效與臨床指標變化分析[J].黑龍江醫藥,2017,30(03):569
[2] 譚秀明.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對疾病的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1):13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