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偉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中醫補法在骨科損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損傷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補法,對比這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之前數據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10天、20天后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檢測數據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中醫補法在骨科損傷中應用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的狀況,加快損傷恢復,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補法;骨科損傷;應用
【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9..02
骨科損傷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治療過程一般較漫長,同時很容易損耗患者的陰陽氣血。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骨科損傷類患者逐漸增多,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中醫補法是最常用的一種的治療方法,它能有效改善骨科損傷患者的肝臟,補養患者氣血陰陽的不足,增強患者的體質,提升其免疫力,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復,縮短治療時間[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損傷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患者受傷情況:軟組織挫傷、關節損傷、摔傷、韌帶拉傷、交通意外、四肢骨折以及高處墜落。觀察組中患者年齡分布:24~80歲,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42.9±5.4)歲;對照組中患者年齡分布:21~68歲,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為(41.3±6.7)歲。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相應的治療方法,比如四肢骨折采用石膏和夾板進行外固定、手術固定;關節和韌帶損傷可采取制動、休息、局部外敷藥物或者口服止疼活血的藥物等[2]。而觀察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中醫補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為:初期治療以補氣血為主,可采用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等進行治療;中期以補脾胃為主,可采用參等白術散加味進行治療;后期以補肝腎為主,可采用左歸飲、六味地黃丸等進行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分別檢測治療前和治療10天、20天后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檢測數據的變化情況,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兩組患者進行白蛋白和血紅蛋白進行檢測,觀察組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紅蛋白的含量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 論
骨科損傷類疾病大多是由外因引起的局部損傷,然而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一旦發生局部損傷往往會使人體整體發生失調,從而使氣血陰陽耗損、臟腑功能失常和經絡受損,再加上出血和疼痛等的影響進而導致疼提臟腑或者氣血陰陽的虛損,這又會影響人體損傷的修復[3]。而中醫補法主要是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或者人體臟腑虛損的一種治療方法。中醫治療骨科損傷的原則是盛則泄之、虛則補之,在初期,由于內外出血,會出現氣血兩虛情況,使得患者出現無力、精神疲勞等癥狀,這一階段的治療應以補氣血為主,改善其身體素質。治療中期,大多數的患者存在明顯的瘀血,需對患者進行祛瘀治療;治療后期,實施強筋健骨藥物,加速患者骨折部位的恢復。應用中醫補法方法,根據患者不同恢復時期,采用不同治療方法,有利于幫助患者恢復正氣,加快其病情好轉并恢復[4]。
中醫補法對骨科損傷患者尤其是嚴重多發傷及合并傷的患者的急救和治療上具有獨特的療效。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和綜合治療后,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以中醫補法進行治療,明顯改善了骨科損傷患者的白蛋白和血紅蛋白指標,和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骨科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過采用以中醫補法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骨科損傷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縮短其病程,提升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以及死亡率,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武林.損傷控制與中醫補法在骨科急性損傷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6):37-38.
[2] 陳景宇,顧海洋,唐志榮.中醫補法在骨科急性損傷急救中的應用[J].河南中醫,2016,36(8):1432-1433.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