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



摘 要: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高等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備受矚目,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本文,在就業季關于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問題,做了一些問卷調查,去搜集獲取應屆畢業生的相關數據。首先對問卷問題的可靠性進行了信度與效度的分析,以及受訪的同學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為了探索研究我們的主題,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后續結合了皮爾遜相關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和多因素方差分析(Multi ANOVA)對其他量表做進一步的分析,來驗證各量表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相關系,最后運用多元回歸的方法,模型表明,就業焦慮和個體的特質焦慮成正比,和個體的這也效能成反比。根據分析結果,給出相應的指導建議,個體的內因受其成長環境和自身的品質影響,可能需要長期的改善調整,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可以通過短期的學習交流去調節的。所以,去培養,增強學生的處理應對外部環境的能力,是一個可行的減少應屆畢業生就業焦慮的方法。
關鍵詞:就業焦慮 因子分析 方差分析 相關分析 多元回歸
1 緒論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在2018年6月11日,第三方研究機構麥克思(MyCOS)發布了2018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具體包括《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和《中國高職高專生就業報告》)【1】。作為相對權威的第三方報告,該藍皮書能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出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和趨勢,包括就業率、工資薪酬、分流去向、各專業熱度等等諸多相關數據及分析。但是,無論麥克思從校方還是從企業方獲得統計的數據,都只是關注了大學生的工作,院校專業,企業薪酬等物質化的內容,很少去涉及大學生主體本身,所以,本文從大學生本身出發,去研究和探索了大學生自身的環境,品質,心理等方面,是否會影響到其在就業選擇,就業焦慮等問題。
1.1.2研究意義
本文的著眼于大學生群體本身,研究其個人的相關心理、能力和品質等,對大學生在擇業選擇、就壓壓力等方面的關系進行研究。
不同于其他的就業調查研究,我們想要嘗試著去關注就業者本身的狀態。為此,在前期,我們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和文獻,同時也通過和應屆畢業生的同學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溝通,了解到不同的同學:有著不同的出身環境,對將要工作的態度也不太一致,大部分都有所擔心和焦慮,而且焦慮程度和對工作的期望值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將命題著眼于大學生就業前的狀態研究,想找出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前的焦慮。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去試著分析大學生在畢業季,就業工作前的心理狀態和焦慮的原因,對以后的畢業生工作和就業指導有所參考價值。
1.2 文獻綜述
為方便后文展開,就相關專業知識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斯皮爾伯格(Spelberger,C.D. ,etal, 1985)[2]把人的焦慮分為特質焦慮(Trait Anxiety)和狀態焦慮(State Anxiety)。特質焦慮是相對穩定的,作為人的一種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差異的焦慮,是一種習得性的行為傾向。具備特質焦慮特征的個體,有可能在不存在引起焦慮的刺激和情境下,也會感到焦慮。而狀態焦慮,是用來描述。多由于某個固定的情境所引起,是個體對環境變化的應激,反映了某一特定時間的焦慮,其焦慮程度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波動。
本文所要研究的大學生在畢業季所表現的焦慮,就是正常人面臨就業時產生的對現實的不適,由此引起的一些行為、生理上的反應,焦慮的程度因人而異。
在這方面的研究,大多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為基礎。
肖凌燕[3]利用自編大學生特質焦慮問卷對1 到4 年級的大學生的特質焦慮行了測查,結果表明,自編特質焦慮問卷可以提取五個因子:就業焦慮、學習焦慮、人際焦慮、健康焦慮和懼怕否定評價焦慮。
劉春雷[4]采用大學生就業心理問卷等五種常見問卷,對522名大學生做了測試。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總分均在全國常模之下,消極情緒( 焦慮和抑郁) 總分高于全國常模; 個體所占資源就業優勢越顯著個體感知到就業壓力就越小,反之則體驗到的就業壓力越大。
還有其他的很多的類似的研究,就不再一一展開,更細節的信息會在后文引用時注明。
2 數據分析
2.1 問卷的可靠性分析
最常用的信度測量統計量是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alpha或Cronbach's α【7】),是指量表所有可能的項目劃分方法的得到的折半信度系數的平均值,它最先被美國教育學家Lee Cronbach在1951年命名。具體表示為:
其中r各問項之間相關系數的均值。本文采用的統計量的形式是方式1,具體對于每一個量表,我們得到的結果如下:
最后,根據克朗巴赫檢驗的結果,我們發現根據相關已有的研究得到的問卷量表是相對合理的,各個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數均在0.7以上。所以我們認為問卷的問項的設計是合理的,后續的進一步分析是有意義的。
2.2 基本特征的描述
從問卷受訪者的個人信息來看,人群的分布在性別,專業,地區上的分布都較為均衡,作為應屆畢業生,大部分同學都是選擇去工作,約78%的人都有過相關的實習經歷,并且在意向城市中,絕大部分同學都是選擇沿海或經濟發達地區,以上的大部分統計結果都比較符合主流媒體以及麥克思發布的就業報告藍皮書的結果,說明此次問卷的受訪人群的分布是相對合理的,后續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參考價值,不存在抽樣不均勻的情況。
2.3 方差分析
為了進步研究這些人口學因素是否會對學生的就業焦慮產生影響,我們以上述變量作為分組變量,來分析一下不同的性別,地區,專業等是否會對就業焦慮產生影響。
2.3.1 性別對其的影響
通過方法分析,我們發現男女畢業生,除了在擇業效能方面有所差別外,其他方面在0.05的顯著性標準下,均無明顯差別。
2.3.2 專業對其的影響
總計 56836.573 156
通過比較發現,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其相對來說的不同的主要是擇業效能,具體地說就是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不同專業在畢業季擇業效能上有明顯的區別。
2.3.3 地區對其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和城鎮不同生源地區的畢業生,在此次調查的各個量表上均無明顯差異,不同的環境 有著不同的就業焦慮,其影響因素是相對復雜的。后文對做更細致的分析。
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2.4.1 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
多元因子分析法基于如下的多元因子數學模型,假設原來變量有P個,分別用X1,X2,X3因子變量有m個,分別用F1,F2,...,Fm表示,運用多元因子分析法可建立如下模型:
該數學模型的矩陣形式為:X=AF+aε,其中,為公共因子,為因子載荷矩陣,為因子載荷,通過正向化和標準化數據處理后,均滿足正態分布。
2.4.2 因子分析的結果
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問題,所以針對大學生的就業焦慮量表做了一些探索性因子分析,探尋其潛在的內部原因。
a. 基于相關性
上表的KMO和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結果均表明,本例做因子分析的可行性。首先,KMO值為0.942,接近于1,,大于0.75,說明本文所選取的各個指標是符合做因子分析的要求;并且,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顯著行為0.000,小于0.01,同樣驗證其可以做因子分析。
隨后,對其提取公因子,結果如表4,
通過總體方差解釋,可以發現主要提取了三個因子,累計方差占比為全部的63.015%,只有三個因子,說明問卷的內在一致性相對較好,并且這三個因子的累計方差占比為63%,說明三個因子可以解量表的大部分的信息和特征。
通過分析(表中過濾掉了小系數<0.45),發現在三個成分中,前兩個成分已經包含了幾乎所有的問項,具體來說,成分1中,主要包含的問項是14-29,而成分2中,主要包含的是問項1-9,結合問卷的內容(見附錄1),我們給這些因子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發成分2涉及的內容主要是不自信,對能否找到好工作的擔心;成分1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由他人(父母,朋友等),未知工作環境等造成的壓力和焦慮。簡單來看,焦慮大致是由內在和外在的兩種因素造成的。
2.5 相關性分析
我們將就業焦慮量表與其他量表做了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
就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就業焦慮與特質焦慮正相關,與擇業能效負相關,并且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都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所以自我肯定和擇業能效會影響到就業焦慮,另外,就業焦慮與自我肯定相關性較弱。
2.6 多元線性回歸
2.6.1 多元回歸的數學模型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2.6.2 多元回歸
所以我們選擇就業焦慮作為因變量,其他的三個因素作為自變量,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采用前向逐步回歸的方式選擇變量,
結果如下:
上述結果,構造了兩個回歸模型。模型1自變量為特質焦慮,刪除自我肯定和擇業效能的變量;模型2自變量為特質焦慮和擇業能效,刪除變量自我肯定。兩個模型都刪除自我肯定,在前文的相關性分析中,我們解釋過其與因變量的相關性較差,所以基于AIC準則,我們刪除該變量。在此基礎上,對比模型1和模型2,模型2更好,因為他的回歸殘差更大,只有一個自變量顯得過于主觀,所以我們選擇模型2作為我們的回歸模型,各變量的回歸系數如下。
上述的回歸系數表以及對模型系數的t檢驗,都說明了模型2更好。在模型2中,自變量回歸系數的t的檢驗的顯著性分別為0.001和0.005,都小于0.05的顯著性水平,所以,我們得到基于多元回歸的就業焦慮的回歸模型:
其中,Y為畢業生的就業焦慮,X1為個體的特質焦慮,X2為個體的擇業效能。
上述模型表明,個體的特質焦慮程度越嚴重,相應的就業焦慮就可能越嚴重;而個體的擇業能效越高,其在就業季面臨糾結的煩惱會更少,相應的其就業焦慮程度就越輕。
3 總結
綜上,我們發現造成畢業生就業焦慮的原因可以分為兩方面,個體內因和外部環境。個體的內因受其成長環境和自身的品質影響,可能需要長期的改善調整;而外部環境的影響,是可以通過短期的學習交流去調節的。
所以,去培養,增強學生的處理應對外部環境的能力,是一個可行的減少應屆畢業生就業焦慮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http://www.mycos.com.cn/En/index.php?s=/Index/service_info/nav/2/i/4
[2] 張曉琴. "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焦慮預測因素分析." W/O 鎮江 (江蘇大學 (2005).
[3] 肖凌燕,鄒泓. 大學生特質焦慮:結構及其特點 Ξ[J]. 2000.
[4] 劉春雷,于妍. 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人口學刊,2011 (6):81-88.
[5] 李會勤. "就業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社會心理科學 4 (2009):34-38.
[6] 劉春雷. "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吉林大學 13 (2010).
[7] 張曉琴. "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焦慮預測因素分析." W/O 鎮江 (江蘇大學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