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態與課堂密切相關,從本質上看課堂是相對特殊的一個生態場域,由多種復雜元素組合而成的集合體。本文在梳理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分析了音樂課程生態化教學的特征,并結合音樂教學現狀提出了豐富課堂內外活動,構建動態生態課堂;合理運用技術手段,豐富音樂課堂視野;拓展流行音樂資源,突破傳統教育藩籬的教學改進策略。
關鍵詞:音樂鑒賞、傳統音樂、生態化教學法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藝術。音樂的魅力無處不在,音樂的韻律、節奏本質上是對生命運動節律的詩意性和情感化重現。音樂的傳承離不開教育,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進入二十一世紀,素質教育正在挑戰著傳統音樂教育模式,在園丁式藝術教育和灌輸式藝術教育之后,出現了一種生態式藝術教育,這是音樂藝術教育模式中最為新型的一種。生態式音樂教育就是將音樂創造、音樂批評、音樂史、美學等不同學科進行生態組合,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日常生活與作品體現的生活之間、學生與經典作品之間等多層次和多方面的互補互生關系來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
一、高校民族音樂鑒賞教學情況現狀
(一)民族音樂鑒賞的教學要求
民族音樂鑒賞的基本教學要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正確認識民族音樂,掌握民族音樂的分類,了解具體作品的時代背景、民族特征、作家創作動機、音樂的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二是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能學唱部分民歌,接觸一些民族舞曲,提高自身的音樂欣賞水平。
(二)民族音樂鑒賞的教學內容
一般而言,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的內容可以分為音樂的基本要素、組織手段、內部結構、音樂語言等四大部分。具體來說,中國民族音樂的教學內容包括戲曲音樂、文人音樂和宮廷音樂幾種。介紹中國戲曲的聲樂和器樂兩大重要組成部分;介紹文人音樂的表現形式,分析文人音樂的思想內涵;了解宮廷音樂的形式和內容,注重其現代傳承。
(三)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的主要形式
目前高等院校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的主要方式是采取音樂課本和音像制品播放相結合的方式,增強學生對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的喜愛程度,培養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還伴有其他的輔助教學形式,如組織民族音樂專題講座、開辦民族音樂社團,由專業教師進行輔導,組織學生定期進行匯報演出。
二、音樂生態化教學的概念及特點
(一)音樂課程生態化教學
音樂課程生態化教學是一個組合的概念,顧名思義強調的是音樂教育的“生態化”或者“生態式”,指的就是以教育主體,以生態文化和整體環境為構成元素,具有平衡性、動態性、完整性和系統性特征的的一種音樂教育機制1,改變以往音樂教育中“課程中心論”、理性化和工具化音樂教育以及主客二分的音樂教學是生態音樂教育的取向。
(二)音樂課程生態化教學的特征
首先,關注師生生命本性。教師教、學生學不再是生態型課堂的表現形式,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是教學的唯一目標,而是通過關注生命世界,使得學生張揚個性、感悟自我、凈化心靈、體驗情感。
其次,切入音樂生活實際。生態化教學中,是將課堂生活過程用生活環境和氛圍代替音樂教學情境,使得音樂教學不單純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活動,教師結合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從學生的音樂疑問困惑和生活實際中引出課題,統一聯系其學生的生活邏輯和結構邏輯,讓民族音樂學習變得妙趣橫生。
最后,音樂教學的聯動性。所謂的“聯動”指的就是多個事物或者人,通過彼此之間信息、能量和物質的交流而產生作用和影響,帶來事物時空位移或者人在意識上的變化2。通過音樂教材編寫者、歌曲作者、學生、教師等之間的多重交流和對話,達到教學各個元素之間的聯系。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就是將學生禁錮在封閉的教室內,相對于此來說,生態型教學模式除了強調要深化和破譯課堂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外,還注重音樂探究和催生課外的新問題,把社會、家庭、學校都納入到音樂課程范圍內,為日后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充分體現了音樂生態課堂多維聯動性特征。
三、高校民族音樂鑒賞的生態化教學方法
生態課堂講究平衡性、生命性和生成性,但是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是雙向平等的,學生的音樂素養很難得到開發。從課堂內外來看,明顯存在著教師對學生的壓迫關系,課堂內部小生態系統無法保持和諧愉悅的狀態。常言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課堂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嚴重影響著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改善音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一)豐富課堂內外活動,構建動態生態課堂
生態課堂是活的,不是死水一潭,不然就稱不上是生態的。生態音樂課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給予信任,讓學生嘗試自己去探索發現,讓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習,自主探索的進行學習,從而學會構建屬于自己的只是框架,而不是只等著老師去教授,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主要扮演學生的引導者。例如在《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節課的教授過程中,再現部、展開部、呈示部以及印子四部分共同構成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其情節分為墳前化蝶、英臺抗婚、十亭惜別、同窗三載、以及最初的草橋結拜幾個部分,然而對于對于一些學生來說,他們對音樂的領悟性較差,能夠自己傾聽出音樂的特色和結構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劃分,分別分成傾聽、講解和傾聽幾個不同的教學步驟。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及興趣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將其設計成音樂劇,并將劇本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根據劇本的內容嘗試著扮演其中的相關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對每一結構的音樂特色進行深入的體會,利用對劇本的表演隊音樂旋律做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利用音樂劇的形式增加學生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喜愛和贊美,并對梁祝之間的愛情和勇敢進行贊揚,這種合作自主的音樂活動不但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還可以有助于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當學生完成表演之后,音樂教師再次播放這部作品的任何一個片段時,學生就可以輕松地根據音樂的旋律快速準確的判斷出所播放的片段屬于整部劇的哪一部分,并且還可以積極主動地表達出自己對音樂的真實感受和理解。利用這種自主的教學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真正屬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從而有助于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游戲教學也是可以運用到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教學方式,例如音樂歌曲接龍、樂理知識小競賽等等,這些方式都可以很好的保證課堂充滿趣味性,讓學生在游戲和娛樂的環境中掌握音樂知識,進而讓課堂更加有趣、快樂。為了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教師也可以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對學生掌握的音樂知識進行鞏固,像是給學生布置一些活潑生動的課下作業,比如作曲填詞、音樂謎語等。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曾經與學生共同合作了一首班歌,鼓勵學生為這首歌譜曲,在課下休息的時間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對這首歌不斷潤色修飾,并且抽出每一節音樂課的幾分鐘加以練習。趣味要素在音樂課程上的作用和地位逐漸顯現,學生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形式的生動沖淡了一些樂理知識本身的乏味和枯燥。筆者還看到有不少學生為了幫助班歌曲調更加完美,唱起來能夠朗朗上口,經常主動到辦公室問老師一些與樂理有關的知識,往日對五線譜等知識的懼怕蕩然無存。
(二)合理運用技術手段,豐富音樂課堂視野
在現代課堂中,信息技術成為教學資源的和教學手段,對形式靈活、內容豐富、情境多樣的教學環境的形成有所幫助。要想實現生態化教學,現代信息技術是捷徑,也是保證生態化教學日新月異的重要條件。學校應該給學生和老師盡可能的提供信息和課程資源,他們通過運用、篩選和查閱資源,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能站在獨特的角度上觀察和思考問題,進而有助于師生創新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進程當中,要利用一些網絡資源適當的擴充和調整教科書的內容,新課改不但對學生選擇給予充分的尊重,也重新定義了教師自主權。教師不應該將學生和自己限定在被動的課堂和教材中,而是選擇自己和學生的契合點,并有針對性的對其加以改動。筆者認為,在講授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心理成熟度等變更一些教學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使用一些他們課下搜羅的資料、視頻或者通俗歌曲,將學生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例如在教授《游子吟》這一課時,可以巧妙地融合審美教育和多媒體于一體。在課堂的開始沒有必要直進主題,可以先播放一段相關的視頻,直到將學生的情感完全調動起來之后,在開始對這首歌曲的講述。這種審美教育可以輕松地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課文的情感主題,從而在音樂課上再進行這首歌曲時就會更加容易的產生共鳴,從而產生更加強烈的情感。
(三)拓展流行音樂資源,突破傳統民族音樂教育藩籬
流行音樂與人們生活,特別是與青少年聯系密切,我們在生活中會不自覺地接受流行音樂,在提高鑒賞水平和接受能力方面,主動要比被動產生的作用更加強大有效。學生通過比較不同風格和形式的流行音樂,就能夠不自覺的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審美,而且其鑒別能力也更加個性。當他們再去學習傳統民族音樂教材內容時,就容易將自己對流行音樂的理解代入其中,對音樂風格和特色加以判斷,這種效果的形成就是流行音樂文化熏陶和流行音樂教育行為的共同作用。例如,在帶領學生對《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民間樂曲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選擇黃雅莉的《蝴蝶泉邊》作為輔助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品鑒,這一現代歌曲與教材內容有一定關系,并且時代特色明顯,情感飽滿,風格清新,可以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同感和好奇心。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上還應該利用利用多媒體來進一步豐富課堂,激活課堂,例如對于當前盛行的愛情歌曲,為了能夠讓學生準確的判斷出歌曲中情感的真實性,可以讓學生進行專題欣賞,并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分析,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相關素材的搜集。教師還可以選擇適合學生的相關類型的歌曲利用課余時間播放,這樣不但能夠讓學生的身心放松休息,也可以培養學生聆聽的技巧。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進行音樂表演的心理素質和能力,還可以在課外舉辦相關的音樂知識大賽以及流行歌曲比賽等活動,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積累更多的有價值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黃山,張恒.音樂鑒賞課對培養職業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研究[J/OL].黃河之聲,2018(01):84[2018-03-22].https://doi.org/10.19340/j.cnki.hhzs.2018.01.060
[2] 樊霄英.普通高校音樂鑒賞教學內容的革新探索[J].河南教育(高教),2016(10):60-62.
[3] 葛春先.高校公共藝術教材立體化建設探析——以《音樂鑒賞》教材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6(08):135-137.
[4] 張麗.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學研究[J].音樂時空,2016(02):156-157.
[5] 董麗.論高校“音樂鑒賞”公共課教學困境及突圍[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03):144-147.
[6] 黃繼文.論大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00-103.
[7] 黃海.大學音樂鑒賞教學的理性與審美探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51-54.
注釋:
1 姬晨.生態音樂教育——一種新型音樂教育觀的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03):162-168.
2 丁婧.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方案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管民(1982.05),男,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現工作于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主要研究方向:二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