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做好預防、發展、干預三方面的工作,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以下問題:課程設置缺乏層次性,平臺及載體相對單一,評價體系缺乏動態性。高校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積極心理理念為基礎,重視發展性輔導:打造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創新教育實踐載體,把心理教育與素質提升、成長規劃有機融合;培育特色項目,構建“知情意行”四維活動體系;打造“基于優勢”的心理素質提升平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積極心理品質對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的積極取向有著重要影響,并為個體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1]教會學生避免心理疾病和走出心理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教會學生獲得幸福,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的。[2]作為一個整體,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包含發展、預防和干預三個部分,只有將三個部分的工作協調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近年來,不少高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積極心理理念為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探索與科學研究,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待探究的問題。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缺乏層次性
從課程內容及時間安排方面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一般是大一入學開設,內容涉及到新生適應、自我認知、人際關系、戀愛情感等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對新生有良好的指引作用。但是課時少、課程內容有限,對于學生的心理需求淺嘗輒止,而且這樣的時間安排難以滿足高年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從課程評價來看,鑒于心理狀態的內隱性,對心理健康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考慮學生知情意的發展。目前很多心理健康課通過課堂考勤、期末課程論文進行評價,難以體現出學生心理的完善和發展,也不能激勵學生。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需要將課程評價融入教學過程,解決誰來評價、評價什么、怎樣評價的問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及載體相對單一、實效性差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及載體較為單一,主要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主,輔以一些心理咨詢、講座等心理教育活動。就課堂教學來說,部分教師理論聯系實際不足,常常就幾個“老生常談”的心理問題長篇大論地講授,學生的分享和體驗性差,導致學生無法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內化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視硬件設施的投入, 而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弱。許多高校設置了心理咨詢室也配備了相關的專業教師,但這些硬件資源的利用率往往不高,學校開展的心理教育活動多集中在講座、測試、影片賞析、戶外游戲等形式,真正的高質量及對學生有啟發性的活動不多, 這類心理活動往往參與的人數不多,而且是短期性開展, 因此收效不大。
(三)心理健康評價體系滯后,缺乏動態性
目前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了解往往通過入學初的新生心理測驗,采用的量表一般為SCL-90、16PF、大學生人格問卷等,據此結果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學生的心理狀態,但不可否認測試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受測驗當時情緒狀態、身體狀態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另外,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個動態過程,所以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應建立動態評價機制,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發展變化。高校要探索建立基于“優勢”的評價和預防體系,就是要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之中,引入對學生的性格優勢的診斷評估,發現并且激發每個學生的性格優勢,借助這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來對抗心理困擾、消除問題行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創傷和障礙的預防機制。[3]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和力量,立足教育對象全體化、教育主體多元化、教育方式多樣化的目標,以積極心理理念為基礎,立足主動教育, 面向全體學生,以多種活動方式為載體,努力形成咨詢、實踐、研究相結合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一)以發展為中心,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于偏重心理問題的輔導和干預,使得當前心理工作重心仍集中在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身上,大部分學生的發展需求得不到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惠及面太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通過積極心理理念的宣傳和滲透,創新教育實踐載體,把心理教育與素質提升、成長規劃有機融為一體。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對不同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發展咨詢,逐步完善發展性心理輔導模式,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由重障礙、重矯正的輔導模式轉變為重發展、重預防的輔導模式,由服務于少數人轉為面向多數人,由關注現實問題轉向關注未來發展問題。[4]
(二)線上線下相結合,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項目:立足當下“互聯網+”的熱潮和學生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高校要善于運用新媒體這一平臺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及對學生的咨詢指導。整合線上及線下資源,如打造線上“心靈成長”微課配合線下相關主題的工作坊,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提升,學用結合。線上“心靈成長”微課拓寬學生視野,帶領學生了解、認同并接受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線下開展豐富多樣的發展性心理輔導與活動,指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積極心理學,幫助學生發掘自身潛力,學會“悅納自己”“欣賞別人”。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思考
(一)打造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提供人力保障
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梯隊銜接、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是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人力保障。學院領導、輔導員(班導師)、任課教師以及朋輩心理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加強對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的接受及認同,并在工作生活中踐行積極心理學,提升自身的積極能量和積極品質。另外,要注重發掘朋輩資源,建立互助模式。建立朋輩互助中心,給朋輩互助提供場地和設備支持;對朋輩心理輔導員尤其是心理組織的干部、班級心理委員及宿舍心理信息員加強培訓和指導,使朋輩互助成為一條踐行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渠道,由心理幫扶變為心理互助,進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創新教育實踐載體,把心理教育與素質提升、成長規劃有機融合
依托“校院班舍”四級平臺,利用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及學院公益活動等載體,積極推動心理教育與素質提升、成長規劃有機融合,堅持活動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以第一課堂為主要載體,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和心理需要,分年級分階段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增設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同時,立足第二課堂,拓展、延伸、實踐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學生為研討主體開展心理活動,如組織開展“心理劇大賽”“心理沙龍”“心理讀書會”等活動。堅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依托現有教育資源和基礎設施,集陣地建設、隊伍培養、載體挖掘于一體,拓寬心理健康渠道,培育特色心理活動項目,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提升,增強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營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圍。
(三)培育特色項目,構建“知情意行”四維活動體系
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出發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重點打造線上“心靈成長”微課和線下工作坊等特色活動項目。“心靈成長”微課拓寬學生視野,帶領學生了解、認同并接受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實現“知”與“情”的目標;同時,線下工作坊重視與學生平等的交流、溝通,尊重學生的生命故事,引導學生說出問題,在對話和解構的過程中將問題外化,通過故事改寫實現自我認同的再建構。指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踐行積極心理學,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融入生活,以積極代替消極,以優勢拉動劣勢,圍繞“知情意行”科學構建四維活動體系,促進大學生心理教育由表及里的深度拓展和由內而外的顯性發展。
(四)打造基于“優勢”的心理素質提升平臺
依托學校的公益組織、志愿服務、青年志愿者協會等資源,借助勤工助學崗位,形成基于“優勢”的心理素質提升平臺,發揮這些資源在心育中的特殊功能。組織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或從事義工、參加公益活動,塑造學生善良、利他、感恩的積極品質,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道德感;針對貧困生群體進行精神激勵,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在崗位鍛煉中感受自身價值,提升自身能力,并提升回饋社會的能力和意識,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營造良好的心育氛圍。
參考文獻:
[1] 張亮,劉美丹,王勇,馬永方.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途徑研究[J]. 黑龍江科學,2016(7):120-121.
[2] 黃建春.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 湖南社會科學,2014(4):248.
[3] 李笑燃,陳中永,段興華.論高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 27 (9) :9-12 .
[4] 馮春,辛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DPI 三維模式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