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對內地與港澳間的合作理念,并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對城市群的發展規劃進行明確,通過港澳的經濟發展優勢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顯示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已經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也預示著周邊城市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的開啟。本文主要對中山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以及具體的發展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山市;粵港澳大灣區;定位;對策
粵港澳大灣區是港澳與內陸交往的重要通道,中山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交通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先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經濟轉型的推進,經濟全面發展,必須要建立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同時還要發展集群產業,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創新體系,深化城市群之間的合作。本文將對中山市的城市定位、交通規劃、體制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研究。
一、中山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
中山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總面積1800平方公,是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東與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東南與珠海接壤,毗鄰澳門;西面與江門相鄰;北面和西北面與廣州、佛山相接,是珠江口“A”字型交通格局的重要節點。為落實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綱要賦予中山市的建設“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定位任務,中山將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交通入手,以現代化、高速化、公交化的交通網絡,實現與大灣區城市的互聯互通,打造“與廣深中心區30分鐘生活圈,與港澳1小時內互達”的時空距離,切實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西岸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和重要門戶城市。
二、中山市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對策
中山市憑借優異的地理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也獲得了自己的定位,但是在具體的發展中,還需要根據自身的產業以及資源等優勢,不斷的完善中山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作用。
(一)完善中山市集群產業,加強體制建設
當前中山市市場主體超過34萬家,其中民營經濟體達到98.3%,在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具有38家國家級產業基地,18項產業集權聯盟標準,在中山市的優勢產業中,包括家用電器、電子信息以及裝備制造等產業達到千億級產業集群。中山市要全力落實“十三五”的服務改革試點任務,建立服務行業集群計劃,打造灣區的服務中心。中山市是五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產業的全球化轉移,市管鎮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為鎮級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發展動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18個特色專業鎮和38個國家產業基地,形成五金制品、食品飲料、服裝制鞋以及電子產品等多種行業全面發展的局勢,并與澳門周邊地區形成緊密聯系,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山市要加強對產業發展體制的建設,使中山市快速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憑借自身的產業優勢,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二)完善創新體系,深化城市群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資源方面比較豐富,在科研機構、創新企業以及創新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集中的優勢,而且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以及香港三個城市中。通過深中通道的建設,中山市與港深穗創新中心的聯系更加緊密,為創新合作的發展奠定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體系的建設中,具有土地承載力強、產業基礎好以及與深圳空間近等優勢,這也為灣區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提供有利的條件,對中山-廣州-深圳的區域創新帶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情況來看,深港與廣州形成了兩個創新的核心,但是珠江西岸卻缺少向粵西輻射的創新服務中心,而中山市卻恰好存在一定的地理和資源優勢。所以中山市必須要抓住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契機,加強區域合作,打造廣州-南沙-中山-深圳-香港的創新帶,促進中山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
(三)打造世界級現代制造基地
中山作為“廣東四小虎之一”,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理應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中山市要努力建設4大先進制造產業功能區。東部臨海:主要范圍包括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南朗鎮、民眾鎮。依托中山港區發揮臨海港口和一類口岸優勢,對接深中通道,沿伶仃洋西岸布局并延伸,發展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裝備、汽車制造、智能紡織裝備為主導的產業。南部濱江:主要范圍包括神灣鎮、坦洲鎮、三鄉鎮、板芙鎮。依托神灣港區,把握粵澳游艇自由行機遇,對接港珠澳大橋,沿西江磨刀門水道布局并延伸,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制造為主導產業。北部沿江沿路:主要范圍包括南頭鎮、小欖鎮、橫欄鎮、黃圃鎮、東升鎮。發揮北部鎮區制造業發展起步早、體系完善等優勢,以洪奇瀝水道、廣珠西線高速、105國道為軸線,依托骨干交通路網布局并延伸,以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模具及金屬配件為主導產業。中部環城:主要范圍包括南區、石岐區、西區、沙溪鎮、港口鎮。發揮主城區智力聚集、配套完善等優勢,環主城區布局并延伸,以衛星及應用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為主導產業。
結語:
綜上所述,中山市與廣州、佛山、珠海接壤,與深圳、香港地區隔珠江口伶仃洋相望,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因此可以憑借其地理優勢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中,這也是中山市發展的重要途徑。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群的建設中,還需要注重對發達國家建設經驗的借鑒,通過對完善中山市集群產業,加強體制建設等策略,為灣區發展的良性循環和供需平衡發展奠定基礎。而中山市在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必須要認清自身的定位,完善發展的對策。同時根據自身的優勢完善創新體系,深化城市群建設,營造世界級現代制造基地,進而促進中山市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廣州大都市外圍地區二元發展的矛盾及治理[J]. 范凌云,雷誠. 人文地理. 2010(01)
[2] 城市化進程中行政區劃調整的類型、問題與發展[J]. 魏衡,魏清泉,曹天艷,趙靜. 人文地理. 2009(06)
[3] 國家戰略格局中的南京區域聯盟研究[J]. 張京祥,殷潔,陳浩,耿磊. 現代城市研究. 2009(04)
[4] 基于行政區劃調整的廣東省城鎮化新機制[J]. 林耿,柯亞文. 規劃師. 2008(09)
[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行政區劃變更特征及趨勢[J]. 羅震東. 城市問題. 2008(06)
[6] 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轉型社區的特征及治理模式探析——以深圳市愛聯社區為例[J]. 秦瑞英,閻小培,曹小曙.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08(03)
作者簡介:康莊(1986—),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