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佩瑤
摘 要:人類發展指數(HDI)旨在反映人類能力的發展水平。其衡量一個國家在人類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的總體成果:壽命、知識和體面的生活。本文選取了省內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省份——江蘇省,借鑒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測度,對2015年份江蘇省各地級市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和空間格局特征歸納。研究發現,區域人類發展能力與區域社會經濟實力正相關。我國人類發展進程中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需要加強對空間格局的研究,以便根據當地情況指導和引導城市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人類發展指數;HDI;江蘇省;測度;空間格局
1 引言
人類發展指數(HDI)首次出現在1990年的第一份《人類發展報告》(HDR)中。人類發展指數旨在衡量人類能力的發展水平。它反映了國家在人類發展的三個基本方面——壽命、知識和體面的生活。其中,壽命以出生時的預期壽命來衡量;知識以文化教育程度來衡量;體面的生活水平以人均國民收入來衡量。
使用人類發展指數以評估可持續發展中的人類福利水平。人類發展指數(HDI)等于預期壽命指數(LEI)、教育指標(EI)和收入指標(II)的平均值。因此,HDI指數值都在0-1之間,指數值越接近1,人類發展水平越高。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采用了0.55、0.7和0.8三個門檻點分別定義人類發展水平低(低于0.55)、人類發展適度、人類發展水平高和人類發展水平極高(高于0.8)。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對人類發展指數進行了以下研究。第一,研究人類發展指數的計算方法。如李晶對人類發展指數的權重分布和最優變量開展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GDP指數占比最高是構建簡單HDI的最優變量選擇,且HDI與其最優選擇變量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第二,研究人類發展指數的具體測算。如楊永恒、胡鞍鋼分析了人類發展指數的分項子指數權重動態變化的經濟意義,指出我國不同地區的人類發展差距越來越多地反映在經濟發展差距上。三個發展指標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在發達地區經濟差距是最主要的發展差距;而在欠發達地區,則表現為教育差距。田輝等人應用了聯合國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概念,從經濟、教育、衛生三個方面全面衡量我國東部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福建、廣東六省和直轄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六省市人類發展總體水平的差異并開展初步的國際比較。
歷史上,江蘇省內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隋唐時期以后,蘇南比蘇北更繁榮。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此外,蘇南與蘇北之間的差異與中國東西部的差異非常相似。因此,本文選取江蘇省為研究區域,借鑒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測度,對2015年份江蘇省各地級市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進行量化分析和空間格局特征歸納,研究結果將發掘人類社會發展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并有助于城市在自身的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規劃和調整可持續發展戰略。
2 人類發展指數指標及其測度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發布的最新計算方法,人類發展指數是一個由三個基本指標組成的綜合指數:預期壽命以出生時的預期壽命衡量;教育水平以人均受教育年限(MYS)20和預期受教育年限(EYS)21的平均值來衡量;生活水平以人均國民收入(GNI)來衡量。人類發展指數(HDI)等于預期壽命指標(LEI)、教育指標(EI)和收入指標(II)的平均值。
人類發展指數的值在0-1之間。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的定義,人類發展指數高于0.800是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在0.700至0.799的范圍內是高人類發展水平,在0.550至0.699范圍內是中等人類發展水平,而低于0.550則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
3 數據來源與處理
3.1數據來源
本文中的人類發展指數(HDI)采用了《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2015》的計算方法,考慮到數據的有效性及可得性,預期壽命指標(LEI)以人均預期壽命衡量,教育指標(EI)以成人識字率和每10萬人中的大學生人數來衡量,收入指標(II)用人均GDP指數來衡量。這些數據均來自江蘇省各地級市2016年統計年鑒和2015年度人口發展報告。
3.2數據處理
人類發展指數(HDI)包括三個指標,即預期壽命指標(LEI)、教育指標(EI)和收入指標(II)。其中,教育指標(EI)是通過成人識字率和每10萬人中的大學生人數兩項加權平均得出的,其中前者占權重為2/3,后者為1/3。預期壽命指標(LEI)和教育指標(EI)使用極值法進行標準化,收入指標(II)用人均GDP指數計算,采用對數方法對收入指標進行標準化。
4 江蘇省人類發展指數空間格局特征
總體而言,2015年江蘇省各市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較不均衡: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和南京市的人類發展指數均超過0.7,達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界定的人類發展指數高水平的標準。由于1949年以來實施的公共衛生、孕產婦健康、普及基礎教育等社會政策,2015年末江蘇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7.51歲,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76.63歲相比,提高了0.88歲。在全省的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為1230萬;擁有高中文化程度(含中專)的人數為1356萬。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的大學生人數從10815人增加到15427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6143人上升為17007人。2015年,江蘇省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70116.38億元,全省人均GDP為88085.24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就預期壽命而言,13個城市的人均預期壽命差異仍然十分顯著。這些城市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9歲,高于全國人均預期壽命(約74.8歲,世界平均預期壽命為70歲)。蘇州的人均預期壽命為82.87歲,排名第一,常州以82.22歲的平均預期壽命次之,其他還有四個城市的平均壽命也超過80歲。連云港和宿遷排名最后,其中排名最低的連云港和蘇州之間的差距為6.89歲,顯示出蘇南地區和仍有待發展的蘇北地區之間存在差異。人均預期壽命受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條件、教育質量、人口狀況、環境質量、人口結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和小城市很難留住高素質的醫務人員。經濟發展水平與預期壽命高度相關,線性擬合后可以觀察到人均GDP與預期壽命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在教育方面,13個城市的成人識字率和每10萬人中的大學生人數各不相同。鹽城市、宿遷市和淮安市的排名最低,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夠高,其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南京市每十萬人中的大學生人數遙遙領先,這是由于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實施了“985工程”和“211工程”,向一批高等院校提供大量財政支持,從而發展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南京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坐擁幾十所高等院校,許多高校畢業生選擇留在南京,也突顯出南京作為省會城市、江蘇省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整體定位。
從人均GDP來看,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鎮江市、南京市的人均GDP已超過10萬元。而排名最后的宿遷人均GDP不到蘇州的一半。13個城市在人均GDP方面的差距大于其他指標。城市產業結構差異是導致人均GDP差異的重要原因,如成為第一輪經濟改革的重點城市,并得益于來自海外的投資和產業轉移。經濟機會吸引了人力資本和人才,豐富的教育資源也起到了催化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些城市已經開始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經濟增加值高的第三產業,人均GDP也隨之增長。
5 結論與討論
人類發展指數包含豐富的信息,反映了人口、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的特征,展現了人類發展的綜合性。通過對江蘇省地級市人類發展指數的綜合分析,不難發現:蘇南地區總體高于蘇北地區,且差異顯著。區域人類發展能力與區域社會經濟實力正相關,人類發展指數較高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可為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技術支持;在人類發展指數較低的城市,經濟相對落后,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經濟之間的矛盾更加明顯。
同時,也應從省域尺度的案例注意到我國人類發展進程有著顯著的區域差異,還需要加強對空間格局的研究,從而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地指導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秦耀辰,徐銘杰.區域持續發展的指標研究[J].地理學報,1998(02):55-62.
[2] 廖志杰,劉岳.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及其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學報,2000,55(2):139-150.
[3] 顧朝林,甄峰,黃朝永.江蘇省地級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1,37(3):281-287.
[4] 汪毅霖.人類發展指數測度方法的改進路徑與方向——基于HDR2010和中國經驗分析的思考[J].西部論壇,2011,21(4):35-45.
[5] 沈正平,翟仁祥.江蘇省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及其協調研究——兼與魯南和中國東西部地區的比較[J].經濟地理,2003,23(6):74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