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以來,永州以加快全市旅游發展為主線,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為契機,把旅游業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支柱型產業加以重點培育,全面打響了旅游升溫戰役。各縣區圍繞這一目標,更是形成了你追我趕的態勢,旅游發展勢頭強勁。東安縣在發展的過程中,綜合自己的資源優勢,擬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與其他縣區形成錯位競爭,從而實現永州旅游產業百花齊放。本文全面分析了東安縣發展鄉村旅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東安縣; 鄉村旅游; 發展;對策
東安縣為湖南省永州市下轄縣,東安,取東方安寧之意,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湘江入湘的第一縣,北連衡山、東壤零陵、南望桂林、西枕崀山。全縣轄1個經濟開發區、15個鄉鎮、1個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自然保護區、2個國營林場,面積2219平方公里,人口65萬。湘桂高鐵、洛湛鐵路、二廣高速、衡昌高速穿境而過。是全國首個德文化之鄉,又是全國首批武術之鄉,被譽為“文武雙全縣”、“瀟湘第一生態城”。2018年7月7日,“2018湖南省夏季鄉村旅游節”在東安隆重開幕,東安擬以此為契機,全面打造鄉村旅游典范縣區,實現縣域旅游全面提質增效。
1 東安縣旅游發展現狀
截止2017年底,全縣年接待游客877萬人次,較2016年增長40%,實現旅游總收入37.8億元。先后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躋身首批“全國自駕游目的地試點區”。位列2017湖南省縣域旅游經濟增長質量排行榜20強,2018年被評為第三批湖南省精品旅游線路重點縣,并已規劃出四條精品旅游線路:
①舜皇山人文山水游:東安縣城—江東文武學校—高巖平湖十里畫廊—南溪花海—舜皇山—舜皇巖—塘家梯田;
②歷史文化研學游:端橋鋪鎮—東安雞館—樹德山莊—蘆洪寺老街—伍家橋—新圩江鎮;
③湘江平湖攬勝游:紫水濕地公園—湘江第一灣(沉香寺)—橫塘鎮周家大院—大江源生態農莊—六仕町村明清古院落;
④生態民俗風情游:十里德文化長廊—松江水庫—簡家嶺村瑤家天路—金江水庫—黃金洞。
2 東安縣鄉村旅游發展突出問題分析
2.1 旅游產業發展定位有待進一步廓清
東安縣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已經普查出的旅游資源有500多處,有奇峰、峽谷、瀑布、溶洞、古樹、濕地、原始森林、古塔(寺)、古橋及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往往也容易產生“當局者迷”的現象,難以對縣域旅游資源抽絲剝繭,從而形成精準定位。東安縣政府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緊扣資源優勢,力圖找準旅游產業發展切入點和著力點,先后提出了“大美東安”、“德武東安”等,目前的定位難以讓市場產生共鳴,更難與市場形成共振。永州下轄九縣兩區,各地資源各有特色,東安在旅游發展中一定要跳出東安看東安,與他縣區的比較中發現自己的優勢,找準自己的位置。目前,“零陵古城”、“德孝九嶷(寧遠)”、“三千文化(江永)”、“千年瑤都(江華)”等形象開始在消費者心目中明朗起來,東安縣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加強調研,實現旅游精準定位,從而深層耕耘。
2.2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不健全,品牌優勢不明顯
東安縣鄉村旅游資源數量眾多,整體分布呈現散小弱的態勢,這就在根本制約了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的形成。有品牌影響力的鄉村旅游企業幾乎沒有,縣域旅游就難以在市場上形成號召力,最終形成的市場格局基本上是一日游為主,“東安人(含周邊)游東安”就成為一種常態,抓地有痕的市場狀態難以形成,旅游產業的綜合效應帶動有限。
2.3鄉村旅游旅游服務質量整體有待優化
東安縣鄉村旅游發展處于起步階段,資源相對分散,接待主要是依托各地村民進行,旅游服務質量監控難度加大,同時目前由于客流季節性明顯,經常造成服務質量的波動性和非延續性,從而很容易形成市場的負面效應,阻礙了市場的形成。
3 東安縣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3.1打造旗幟鮮明的鄉村旅游主題——“做勢”
定位明確的主題是游客體驗的基礎,也是項目設計的依據。緊緊依托東安縣本土特色文化,以感召力和參與性為風向標,進一步提煉旅游主題。北京市鄉村旅游基礎優勢雖然不明顯,但其鄉村旅游發展中的有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將房山定位為“休閑勝地”,大興定位為“綠海田園”、通州定位為“漕運古鎮”、昌平為“溫泉圣地”、懷柔定位為“不夜懷柔”、平谷定位為“休閑綠谷”、密云定位為“漁樂圈”,這種特色鮮明的定位,避免了同質化經營,形成錯位發展,為旅游的結構優化與品質升級確定了方向,提升了競爭力。永州旅游產業也正在這種錯位發展中受益,“零陵古城”、“德孝九嶷(寧遠)”、“三千文化(江永)”、“千年瑤都(江華)”等旅游品牌的影響力正在凸顯,東安縣應順應永州旅游產業發展趨勢,在“品質活力新永州”這一面大旗下,做九縣兩區中鄉村旅游的典范,讓東安成為與靈魂邂逅,與鄉愁共鳴的地方!
3.2強化鄉村旅游發展保障機制建設,讓旅游企業安心“做事”
近年來,東安縣努力筑巢引鳳,探索鄉村旅游發展保障機制建設,出臺《鼓勵微旅游發展若干意見》、設立旅游發展基金,開局成效明顯。2017年通過2000萬元獎補資金,撬動了2.6個億的社會資金投入。隨著旅游向縱深方向發展,要進一步去探索旅游發展基金與產業動態發展的平衡機制,根據產業的投入和效益動態調節旅游發展基金,筑牢旅游產業發展信心,更好發揮基金的反哺功能。進一步探索獎補資金與有潛質的項目對接機制,實現階梯式獎補,更大面積、更深層次調動相關資源的積極性。
高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快食品身份體系建設,實現從“農場到餐桌”各環節的追蹤與溯源,建立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享的食品安全數據,建立食品信息監管平臺,為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讓努力付出的企業不吃虧、立足長遠、安心做事。
3.3立足鄉土特色,“做實”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工程
有些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有淪為單一觀光旅游的危險,春暖花開的時候,游人如織,來的游客發個朋友圈,回頭啥也沒有了,沒有產生相應的連帶效應。作為游客而言,與當地居民的人際交往,體驗當地居民的勞動方式,感受居民的熱情,甚至是一起勞作、共同生活,這會是令游客最難以忘懷的。所以,首先要堅定當地居民對自己的語言方式、穿著服飾、生活方式、勞作方式的強大信心,因為這些往往就是最好的鄉土氣息。其次是提供針對性的培訓,防止單一的、公式化的接待程序培訓,重點圍繞如何向客人展示富有東安特色的生活方式、勞動方式,譬如如何去種植、如何采摘、如何釀酒等……展開培訓。最后是加強從業人員的素質管理,對缺乏誠信和欺詐的服務,要堅持“零容忍”的態度。
參考文獻:
[1] 吳必虎,伍偉.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產業升級問題[J].旅游科學,2007,(6).
[2] 黃冠華.京郊體驗型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現狀及對策[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1,(2).
[3] 鄧金陽,張耀啟.美國鄉村旅游發展[J].林業經濟問題,2007,27,(4).
[4] 何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評述[J].旅游學刊,2003,18.
[5] 郭煥成,鄭健雄.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6] 徐翔.“北京模式”的路徑審思:北京鄉村旅游中的“文化轉向”及其脈絡啟示[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0,12(2).
[7] 徐姍,黃彪,劉曉明,等.從感知到認知北京鄉村景觀風貌特征探析[J].鄉村景觀/專題,2013.
[8] 龍向洋.2018年東安縣政府工作報告http://www.da.gov.cn/Item/37234.aspx.
作者簡介:姚先林(1978-),男,湖北石首人,湖南科技學院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