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粉瑜
摘 要:“垮掉的一代”作為西方戰后非常具有代表性文化現象,自美國起一直發展到遍布整個西方世界,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非常具有時代特點和極高藝術造詣的藝術作品,電影《迷墻》就是其中之一。本文筆者將以本電影為切入點,反觀西方“垮掉的一代”的藝術。
關鍵詞:迷墻 垮掉的一代 西方 藝術
電影《迷墻》拍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上映于1982年,從電影的內容來看,整部電影表現了一個叫平克(Pink)的男孩,幼年時二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于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的過程。電影中的情節包括了戰爭、教育、兩性、社會管理、政治等問題,其主人公平克的原型來源于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的成員,平克童年的遭遇同羅格·沃特斯相象。羅格是《The Wall》的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后的孤獨感。平克成年后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西德·巴勒特(Syd Barret)的寫照。他們的經歷,或者說電影中平克的經歷在那個時代的西方具有極強的典
型性。
從電影的表現手法以及語言特點上來看,整部電影的93分鐘里沒有任何一句臺詞,電影主要依靠畫面以及配樂來組合。電影的畫面是混合著真實的影像和利用繪畫、泥塑等手段制作的影像,是用不同類型的影像組合而成的。影像之間的銜接多是用跨度較大的蒙太奇,這樣的方式一則是用來表現主人公的回憶、幼年的經歷對他的影響,二則也是對主人公當時混亂的生存狀態的表現。電影的音樂方面其實都是使用的平克佛洛依德樂隊的音樂。
電影給人整體的感受是光怪陸離和動人心魄,電影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上映當時和最初的上映地點,而是在很長時間以及極廣大的范圍里都發揮著自己的力量。之所以可以給人這樣的感受、產生如此深厚的影響,是由于電影導演用以上提到的內容和表現方式的要素來組合成了屬于那個時代的“真實”。
這種真實如今常被以“垮掉的一代”之名而被提及,這一名稱原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風行于美國的文學流派。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欲、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但在筆者看來,這一名稱并不單單指代二戰剛剛結束后的那一代,也并不集中在美國一地。這樣的潮流其實蔓延在整個西方世界,持續的時間和影響也一直延續到了世紀之交。究其原因,是因為剛剛歷經了戰爭的西方世界集體產生了強烈的厭戰情緒,但是同時又必須團結起來應對與蘇聯所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峙。國家想使用強制行動來見識人們的思想,而站在個人的角度而言,卻對此非常的反感。美國在戰爭期間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歐洲國家在戰后經濟的快速恢復,使那一代人獲得了在生活無憂前提下追求自己個性的權利,他們因此抵制這種強硬的文化秩序,他們追求自發的藝術創作,反對扼殺人們心靈的力量,他們懷有渴求無序、狂歡狀態的浪漫主義情懷。精神的迷茫和對個性的追求還在各國掀起轟動的或政治、或文化的運動,這些都是當時各種群體追求的具體表現。
這樣的背景雖然看似是社會隱含的危機,但具體到藝術創作方面,確實難得的自由世界,大批的影響深遠的藝術作品在那個時代相繼被創作。舉例來說:杰克·克魯亞克寫作的“無意識散文”、宣揚即興創作的爵士樂,以及所謂“抽象表現主義”者的創作等。
同時,戰后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家對現有的文化規則持鄙視態度,他們反對社會秩序壓抑天性和自我表達。例如作曲家和作家約翰·凱奇以及畫家羅伯特·羅森堡等。威廉·博羅斯在出版《裸體午餐》之后開始采用布利翁·吉辛的“切碎”技巧寫作,這一技巧和凱奇的“機會操作”技巧十分相似。
“垮掉派”文人并不是戰后實驗性文學創作的唯一實踐者。許多其他小流派也參與了這一活動,包括:
“憤怒的青年”是戰后出現在英國的一個流派,人們經常將其和“垮掉的一派”互相比較、“黑山詩人”、“舊金山文藝復興派”可以看作是從“垮掉的一代”中衍生出來的一個獨立的流派。
在西方文學史上,有很多作家對“垮掉的一代”產生了影響。英國18世紀詩人威廉·布萊克對艾倫·金斯堡的影響非常顯著,美國詩人沃爾特·惠特曼的風格在金斯堡的詩作中也得以體現。杰克·布萊克的小說《必敗無疑》對威廉·博羅斯的影響非常顯著。法國意識流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作品在“垮掉派”文人中廣泛傳播,很可能是克魯亞克卷帙浩蕩的自傳的靈感來源。
總之,沖突的社會環境似乎讓這一代人變得不那么符合原有的社會價值觀了,但實際上這是人類個體自由所必經的道路,那個時代所產生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音樂還是電影,也都深刻地影響著之后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蔚康.論“垮掉的一代”美國化禪宗詩學中的身心實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06):32-35+111.
[2] 沈姚佳.美國文學垮掉派對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嬉皮風格與波普風格為例[J].大眾文藝,2017(21):68-69.
[3] 邵柏圣.論“垮掉的一代”的藝術形象描寫——以《在路上》《麥田守望者》為例[J].長城,2014(10):175-176.
[4] 柴琳. “青春殘酷”繪畫的藝術語境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5] 李培. “垮掉的一代”還是“新崛起”?[N]. 南方日報,2007-10-1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