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尚挹
摘 要:春天為什么寂靜?因為再無鳥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和作家蕾切爾·卡森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不僅被奉為世界環境文學的經典之作,而且被廣泛地視為20世紀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生態倫理學著作之一。本文是對《寂靜的春天》一書的深刻思考。
關鍵字:寂靜的春天;DDT;生態;美麗中國
春天為什么寂靜?因為再無鳥鳴。簡短的一句話,戳痛了多少人的內心。當農藥泛濫,昆蟲肢解,土壤板結,花草帶毒,水質敗壞,殃及魚蝦,鳥禽癱瘓,走獸滅絕,世界上只剩下了自私的人類,一片寂靜與所謂自由到來了。
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和作家蕾切爾·卡森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不僅被奉為世界環境文學的經典之作,而且被廣泛地視為20世紀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生態倫理學著作之一。它關注的是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以殺蟲劑為代表的化學藥物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可以說是一座豐碑,是人類生態意識覺醒的標志,是生態學新紀元的開始[1]。
曾經,在農業生產中,DDT作為一種高效的農藥殺死了大量的農業害蟲,配合著化學肥料的使用,農作物產量在短期內大幅度增產,為人們提供了更豐富的食物。DDT的使用還使得因蚊蟲傳染的疾病消失的無影無蹤。1965年美國科學院發表研究報告稱DDT使用20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至少拯救了5億人的生命,被視為人類的救星。
但是,卡森卻提到,一座寧靜的鄉村在農民移居這里之后發生可怕的變化,到處蔓延著死亡的氣息。隨著人們頻繁大量使用殺蟲劑,昆蟲會產生抗藥性,而使得人們不得不加強殺蟲劑藥效,如此反復,昆蟲并沒有因此被消滅,反而使殺蟲劑中的有害物質積蓄。由于淡水資源的缺乏,殺蟲劑通過各種途徑滲透到水中,造成水體污染,而水循環惡化擴散了污染,再通過食物鏈積累循環,使其危害無所不在。“生命創造了土壤,而異常豐富多彩的生命物質也生存與土壤之中”,從而形成一個交織的生命網。但是有毒的殺蟲劑則會殺害這些有益共生體,破壞土壤的生物平衡,而且這些化學藥劑并不會消失而會長期殘留在土壤中,并慢慢積累,越來越多,這些殺蟲劑會被土壤上的植被吸收,致使食物來源長期受到污染。因此,作者提議利用食物鏈的關系引入相應昆蟲以抑制雜草的生長。
卡遜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是我們仍然在談論征服,我們仍然沒有成熟到能將我們視為僅僅是廣袤宇宙的一個非常微小的組成部分的地步。她真誠地希望我們這一代務必與自然和平相處,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展現出人類固有的博愛與仁慈,為了自然生命,也為了自己的生存與發展。
由于《寂靜的春天》的影響,僅至1962年底,已有40多個提案在美國各州通過立法以限制殺蟲劑的使用。它幫助我們認清了我們對自然價值的認識和我們與自然的關系應有的根本轉變的需要。DDT和其他幾種劇毒殺蟲劑終于被從生產與使用的名單中徹底清除[2]。卡森雖然已經離世,但她的聲音永遠不會寂靜。她喚醒的,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整個世界;不只是一部分人,而是整個人類!
環顧我們身邊,現代人把染料、洗滌劑、塑料制品、食品添加劑等大量的致癌物質散布到生活中,于是人類被一群來歷不明的毒素包圍著,就像DDT一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人類用自已制造的有毒化學物質和不良行為使春天寂靜了,但是,今天人類開始反思自己以往的觀念和行為了,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期待著靠法律和道德攜起手來,恢復春天的生機和歡騰。當代人從寂靜的春天中覺醒了,人們開始注意到春天為什么會漸漸地在寂靜。可以說,人類對自己生活環境的這種關注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寂靜的春天》折射出的整體主義、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光芒,不僅為我們指明了走出生態困境的方向,而且對于我們構建“美麗中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態平衡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障,生態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的社會,必然不可能實現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夢[3]。我們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可是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無情的報復。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石蕾.《寂靜的春天》的生態整體主義解讀[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6):133-135.
[2] 習習. 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喚醒人類[J]. 環境教育,2004,(02):52-53.
[3] 王萍,楊仕恩.《寂靜的春天》生態意蘊及構建“美麗中國”的啟示[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