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英
摘 要:森林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和經濟作用。我國的林業資源雖然總量很大,但人均占有量低、分布不均、整體質量差,尤其是人工林。因此,造林技術至關重要。本文對我國林業資源的現狀作了簡述,并針對不同地形的造林技術就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林業資源;造林技術
一、我國林業資源的現狀
(一)林業資源概述
從狹義上說,林業資源就是指樹木資源,特別是喬木資源;從廣義上說,林業資源不僅包括樹木、林地,還包括其所在空間內的一切植物、動物、微生物資源,以及支持這些生物生命活動的自然環境。林業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承擔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改善大氣環境、消除噪音、保護野生動物、改善局部小氣候等多種功能。
按照我國1985年頒布的《森林法》中的分類標準,我們將林業資源分為五大類,即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防護林、特種用途林。其中,用材林、薪炭林和經濟林屬于商品林,用于生產木材、薪材、果品或者其它工業原料經濟產品,以獲得經濟效益;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屬于生態公益林,用于保護,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保存各種資源和維持生態平衡。
(二)我國林業資源概況
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從數量上看,全國林業用地總面積為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為151.37億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積為0.69億公頃,森林蓄積為24.83億立方米。從質量上看,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為84.73m3/hm2,其中,天然林分3.14m3/hm2,人工林分4.95m3/hm2;林分平均郁閉度為0.54,其中,天然林分平均郁閉度為0.55,人工林分平均郁閉度為0.52;林平均胸徑為13.8cm,其中,天然林分平均胸徑為14.7cm,人工林分平均胸徑為11.5cm;林分平均株數為884株/hm2,其中,天然林分平均株數為861株/hm2,人工林分平均株數為960株/hm2;林分針闊面積比為47:57:3,其中天然林分針闊比為40:57:3,人工林分針闊比為72:26:2;林木健康狀況好、中、差的比例為42.22%、50.58%、7.20%;遭受病蟲危害的林木面積比例為20.09%。
(三)我國林業資源特點
第一,總量多、人均少。根據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位列世界第130位;人均三菱面積0.13hm2,位列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積9.421立方米,位列世界第122位;總體來看,我國屬于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
第二,資源分布不均。我國的林業資源在分布上很不平衡,東西差異較大。東北、東南和西南地區林業資源較為豐富,而華北、華中和西北地區則較為匱乏。而且,林業資源主要分布在偏遠山區,遠離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城鎮,使得林業資源難以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第三,資源結構不合理。首先,年齡結構不合理,我國的林業資源存在著低齡化傾向,幼中齡林面積占到66%以上;其次,林種結構不合理,用材林所占比例超過了64%,而防護林比例只有13.9%,薪炭林和特用林比例更是低至2.9%。林業資源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導致了我國森林整體功能差,難以發揮應有的生態作用和經濟作用。
第四,人工林質量低。相比世界其他國家,我國的人工林數量是最多的,總面積約為0.533億hm2,占所有林地面積的31.5%。但是,由于經營管理的水平不高,人工林地的質量相對較低,三大效益難以發揮。首先,人工林地合格率較低,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合格率在55%到87%之間浮動;其次,人工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低,只有46.6%立方米,不到天然林分單位面積蓄積的一半;再次,人工林分樹種單一,生物多樣性不足,生態效益難以發揮。
二、各類地形造林技術探討
(一)丘陵荒漠地帶造林技術
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森林覆蓋率低,在這類地帶造林,抗旱固水技術是關鍵。
1.灌溉技術
第一,渠道防滲技術。采用新型渠道斷面和襯砌形式,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從單一防滲過渡到復合防滲。第二,低壓管道輸水技術。通過低壓水泵將水從管道送至林地,接末級輸水軟管灌溉作物。第三,噴灌技術。利用專用設備香水噴到空中形成細小水滴,均勻灌溉。第四,滴灌技術。使用管道系統將有壓水以水滴和小谷射流等形式直接為樹木根系提供水分和養料。
2.保水劑技術
目前,國內外的保水劑類型主要分為聚丙烯酞肢型(主要成分為丙烯酞胺、丙烯酸鉀、水和交聯劑,主要特點為使用壽命長、成本高),以及淀粉接枝型(主要成分為丙烯酸鹽、淀粉、水和交聯劑,主要特點為使用壽命短,但成本低)。保水劑作為一種高分子材料,通過結構特異的強吸水基團,吸收相當于自身質量數百至宿遷倍的純水,達到保水的效果。
3.固體水技術
固體水,又稱干水,科學家通過新技術改變水的物理性質,使其失去流動性和揮發性,在土壤中為鈴木持續提供水源。由于固體水98%的成分是水,能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緩慢降解釋水,因此不會對土壤造成污染。
4.土壤結構改良技術
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將泥炭、褐煤、植物殘體作為原料,從中分離出木質素、纖維素、腐殖酸等物質作為團聚土粒的膠結劑,提升土壤中水穩性團粒的含量和穩定性,改善透氣性、透水性,發揮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
5.植物生長調節技術
科學家通過研究植物生長發育的機理,人工合成能夠發揮與植物激素類似生理效應的化學物質,并且相較而言具有更高的活性,這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比如吲哚乙酸、赤霉素、多效唑、乙烯利等。調節劑的使用,能夠提高作物的抗性、減少蒸騰作用、選育良種等。
(二)四川盆地山區撐綠竹、麻竹育苗和造林技術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緣山區的沐川縣,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年日照900余小時,25°以上坡地面積多達40萬畝,種植農作物產量低,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是比較適合林竹生長。四川盆地陳綠竹、麻竹造林技術的重點就是雜交育種技術和種苗培育技術。
1.種苗經濟價值
撐綠雜交竹,以撐篙竹為母本、大綠竹為父本,經由廣西林科院12年雜交選育,兼具材用、纖維用、筍用、觀賞用多種經濟價值,是適合國內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優良竹種。麻竹的栽培歷史悠久,材型好,稈高大,兼具材用、筍用、造紙用、觀賞用等多種經濟價值,而且根系發達,水土保持能力強大。
2.種苗繁育技術
選擇根須較多、四周芽眼多而肥大、無病蟲害、桿長一米以上、基部直徑1.5cm以上的一到二年生母竹,每畝栽植220到350窩,每窩一株。種苗繁育方法采用稈法栽植,在一到三月進行,一年內施三次肥,間隔時間為二到三月。新竹長大1.5米以上時及時斷尖。第二年的一至三月即可起種苗造林。
3.造林整地技術
采用塊狀整地,種植穴的大小以剛好讓根系舒展自如為宜,深度以稈部最上端一個芽剛好埋入土為宜,土壤肥力較好的熟地可不施底肥。栽植密度以40到60株每畝為宜,栽植48小時內必須澆定根水,使用稻草或地膜覆蓋,在定根成活后根據氣候情況擇時揭去。
4.竹林管理
及時檢查土壤濕度,做好灌溉排水工作,防止植株缺水枯死或浸水腐爛。在竹林郁閉前,每年需要松土除草兩次,成林竹每年在冬季松土除草一次。新造竹林幼齡期禁止放牧,成林竹出筍期間禁止人畜進入林間,并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三)采煤塌陷區造林技術
煤礦區多數處于森林和草原的過渡地帶,成土母質主要為殘積物和風積物。礦區地下水、地表水一般較為貧乏。采煤塌陷區土體結構發生變化,造林的重點在與克服貧瘠的土壤和匱乏的水資源。
1.樹種選擇
考慮到采煤塌陷區的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應當選擇適應能力強、固沙保水效果好、能夠融入當地現有的生態系統,并且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樹種。文冠果、沙棘、蓖麻、桑樹、刺槐、樟子松、紅棗、酸棗都是不錯的選擇。
2.底肥選擇
采煤塌陷區的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缺氮少磷比較普遍,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因此,選取氮磷含量豐富的羊糞、腐殖酸、污泥作為底肥較為合適。
3.地表覆蓋物與整地方式選擇
采煤塌陷區土質存在著大量因塌陷而產生的裂縫,保水效果較差,因此,地表覆蓋物可以選取保水效果顯著、穩定性大的地膜進行覆蓋。在整地方式的選擇上,經研究,以文冠果為例,穴狀整地穴徑在1.5m左右時,對植株的成長最為有利。
參考文獻:
[1] 李大勇.林業資源現狀與林業造林技術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04):115+107.
[2] 尤利.我國林業資源現狀及造林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6,10(15):105+107.
[3] 楊艷華. 古浪縣6種保水造林技術的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5.
[4] 王輝北.林業資源現狀與林業造林技術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4(09):233.
[5] 蘇月秀. 我國森林經營現狀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