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佼伶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綠地、河流和湖泊面積日益減少,城市防洪難度也越來越大,而海綿城市理念則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思路,將城市改造為海綿,提高城市的蓄水功能。本文以東部新城兩橫兩縱道路景觀設計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了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景觀工程中的應用,希望能夠合理配置城市水資源,切實解決生態問題。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工程;海綿城市;應用;概念
城市道路景觀工程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建設項目,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針對城市水資源日益緊張、內澇事件頻繁發生等問題,本文首先簡要剖析了海綿城市理念,然后具體分析了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景觀工程的應用。
1.海綿城市理念
《指南》對“海綿城市”進行了明確定義,指將城市改造為能夠良好應對自然災害的“海綿”,合理收集并有效利用雨水資源,緊急情況下,實現儲存的水資源能夠拿出來進行二次利用。1970年,美國提出最佳管理措施和低影響開發兩種理念,針對海綿城市理念的實際運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希望能夠提高城市道路雨水、洪水管控效率。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應該合理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系統,協調水資源利用環節,合理控制徑流總量[1]。
2.海綿城市在城市道路景觀工程的具體應用
燕郊東外環路位于三河市燕郊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沒有嚴格區分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綠化帶建設速度緩慢,人行道和機動車道之間的距離過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將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在城市道路景觀工程中,得到以下設計方案:
2.1機動車道和透水鋪裝
城市道路綠地最重要的生態功能是排水,綜合考慮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城市建設現狀可知,采用現狀市政雨水管網排水和礫石排水作為機動車道的排水方式,就透水鋪裝方面而言,透水鋪裝能夠確保雨水滲透方向向下并直接進入地下土壤層,具體可以采用透水瀝青或者透水混凝土鋪設自行車道,采用透水地磚鋪設人行道,結合沙礫網格和嵌草網格設計停車場鋪裝。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為減少城市硬化路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以利用透水鋪裝接近天然草坪的生態優勢。
2.2行車道綠化帶
行車道綠化帶不僅能夠起到裝飾作用,優化市民出行體驗,還可以提高道路雨水處理效率。在建設行車道綠化帶時,技術人員應該根據當地水文地理特征適當調整道路行道樹的種植樹種和種植規模,為確保行道樹綠帶長度符合雨水地面徑流速度,還應該另外計算年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情況。如果短時間內,地表徑流增長速度非常快,還可以通過建設景觀壩對地表徑流速度和雨水下滲總量進行控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綠化植株必須選擇符合當地地理環境的,防止引發生物入侵問題或者植株成活率過低,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本項目選擇國槐、椿樹等植株。[2]
2.3路側綠化帶
針對路側綠化帶存在的問題,可以利用生物滯留的方式進行改進,具體可以采用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等措施控制車道雨水的徑流量,提高雨水存儲效率。本項目的路側綠化帶主要由喬木、灌木、草、植草溝以及下凹式集水坑構成,寬度為12m左右,不僅能夠緩沖雨水和地表徑流,還可以降低城市居民噪音,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
2.4礫石排水帶
本項目每隔40m布置一個道路雨水口,每隔20m布置一個礫石排水帶,礫石排水帶分布在雨水口上游1m左右的位置。機動車道的雨水先被礫石排水帶收集,依次經過滲透、過濾,逐漸匯入到路側綠化帶的植草溝,最后匯入下凹式集水坑,這種設置方式能夠起到雨水儲存作用。
2.5植草溝和下凹式集水坑
根據帶狀雨水解決方案可知,可以沿著道路方向在路側綠化帶延展設置植草溝,將下凹式集水坑作為終點,該方案具有收集、輸送和排放雨水的功能。暴雨天氣下,地面徑流匯集速度非常快,植草溝隨著道路標高不斷發生變化,最終流入十字交叉路口端頭設置的下凹式集水坑并匯集大面積雨水。這不僅能夠減輕管網雨水壓力,還可以凈化水體。
3.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景觀工程的改革
目前,城市雨水資源的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城市雨水開發主要涉及節流技術、促滲技術和調蓄技術。
節流技術是指應用高科技材料減緩城市降雨過程中雨水形成徑流的速度,該技術的應用能夠延長雨水的匯流時間,減少雨水徑流對城市道路景觀工程造成的壓力。應用海綿城市理念后,采用喬灌木樹冠截留——蒸騰作用實現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促滲技術是指通過概念地面鋪裝材料的透水速度,加快雨水滲透地面土壤的速度,使雨水能夠更快、更高效地滲透在場地內部。如果出現降水,雨水能夠順著特殊材料的孔隙下滲到土壤基層中,而如果沒有降水,材料孔隙則可以作為城市道路景觀工程土壤通風換氣的通道。調蓄技術是城市道路景觀工程中應用海綿城市理念的核心技術,合理應用調蓄技術能夠有效預防城市內澇、旱季時期地下水資源枯竭問題,緩解用水矛盾,延長雨水峰值的產生時間以收集、排放和儲存更多水資源。[3]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調蓄技術主要應用于植草溝、下沉式綠地以及植物緩沖帶的種植,如果調蓄技術設施飽和,為確保地下水資源能夠及時補給,可以借助過溢流口排入城市道路雨水
管道。
結束語
綜上所述,1970年,美國首次提出“海綿城市”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理念日益完善。實踐證明,將海綿城市建設理論運用在城市道路景觀工程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城市排水管網的作用,降低道路內澇和積水風險,實現雨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參考文獻:
[1] 黃麗江. 海綿城市理念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2(33):197-199.
[2] 李祎 .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研究[J].綠色科技,2018,12(01):125-127.
[3] 顏偉康. 海綿城市技術在城市道路的應用[D].安徽建筑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