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
【內容摘要】現階段,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思想與方法,是備受當代教育學者們所矚目的。如何正確培養學生素質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首要立足點與出發點,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是當前推進學校教育體制改革的基礎,提升學生素質、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培養高素質全方面人才而奮斗,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本文將結合實踐提出素質教育的方法策略。
【關鍵詞】科學教學思想方法探究策略
現階段,培養當代學生素質是初中科學教學的出發地點和立足點。那么,如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開展素質培養教育將是一個熱點話題,在分析當下科學教學過程中發現,科學思想是當代學生必須具備的立足社會的要求。俗話說: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在科學教學中,德育問題是一個首要關注對象。而思想與方法是現階段科學教學中最應該值得提倡的[1]。
一、重視學生素質教育
1.在科學教育中培養素質
班級作為一個群體,任何形式的教育工作都應該符合班級整體利益。對于初中教育工作者來說,素質教育問題是值得探討與改善的。如何完善素質教育體系,構建素質教育框架,都應該做到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對于初中生來說,素質教育問題是影響身心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優秀的品質是會使人受益終生的。因此,我們應該從不同方面開展討論,對于如何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問題進行深度解析[2]。
現階段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教育重點放到如何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上來,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從小事上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優秀人格,全面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對于班風建設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班級風氣對于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都具有良好的熏陶作用。若是將素質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合,共同發展,將會對學生人格培養具有提升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此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問題。
2.建設良好的科學教學環境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實際年齡較小,無論是身體上或是心理上都還不夠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易受身邊環境影響,無法正確判斷是與非,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此時作為教育工作者們應該創立一個和諧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得學生們能夠在良好環境下茁壯成長,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健康。也可以適當的根據青少年好動、好想、好玩的特點,舉行一些班級文化評比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們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中成長,在避免環境誘惑的同時,也可為學生素質教育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教育
1.以實踐教學為契機完善科學教育
俗話說,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們更應該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探討思想與方法,從而實現教學體制的不斷完善。從另一方面來說,科學思想蘊含在科學知識之中,而科學知識則是通過不斷實踐,轉變教學模式,實現新的教學方法所不斷探索出來的。因此,應該更加注重教育過程中新的教學模式的發展。
在現階段高速發展的信息化建設時代,科學教育也正發生著轉變,受到當代各界教育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跟住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改變的腳步。單一的書本知識更是不能與實踐教學所帶來的好處同日而語。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建設更完善的教學設施,使學生們在對知識進行探討和學習的同時,對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發展的素質教育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探索,這樣不僅會促進學生們對知識探討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對我們國家未來發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提升同學們的愛國情操和素質教育情操。
2.以個性化教學促進科學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完善教育體系,構建知識框架,對于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對科學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教師應該將自己的人格魅力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去,做到個性化教學,針對性教學,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在培養學生的學歷能力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素質教育健康發展。
隨著現階段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改革,某些科學教育的素質教育方面也正在進行不斷地創新,而這些創新型教育正給我們現階段初中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多數教育學家們認為,在現階段的科學教育體系中,學習的主體不應該再是教育工作者,而是應該偏重于學生。而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去滿足學生們的日常學習中對于更高效、更充實、更容易理解的課堂教學,去實行科學素質教學,從而促進學生們個性化、全面化的發展。
總的來說,本文通過對于如何能更高效的提高學生科學教育中提出了幾點思想與方法,并以此總結探討,從而提高學生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鄭東陽. 在高中體育中實施素質教育[J]. 成才之路, 2014(11):94.
[2] 周建秋. 初中科學教學中滲透思想與方法的策略[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1(12):39-40.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匡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