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錦萍
【內容摘要】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初中是非常關鍵的時期,是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初中數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加強學生自身的數學素養,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初中教學經驗,對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思考做逐一深入闡述,為廣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思考
由于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教師素質以及學生基礎存在著差異,使得目前的數學教育陷入一種困境。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師課堂上的死板演講都讓學生們對學習數學產生了畏難心理,不愿意去學習數學,甚至放棄數學。所以教師一定要對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讓學生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真諦所在。
一、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數學綜合文化素養水平
在新的數學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之下出現了大量的新式教學理論以及各種教學方法,這對教師的數學綜合文化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數學專業文化素養,還要教師能夠緊跟時代潮流,緊跟適應數學教學改革步伐。所以教師要確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理念,不斷的閱讀書籍,掌握豐富的數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不斷地在數學領域中創新實踐。刻苦努力鉆研新的數學學術內容,用全新的數學教學理念和新式的教學方法去教育新時代下的學生。
二、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們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局限學生們的思維,否則學生就會對數學教師產生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對學生們的學習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個性化的數學教學模式,充分理解尊重學生們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追求。
例如,教師要積極地融入到學生當中來,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學生們探討共同的話題,電影、書籍等,和學生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是良師,在課堂下是益友,共同構建一個和諧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們相互學習和進步的理想場所。這促進了學生們對數學學習的熱愛,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在學生們扎實的數學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良好的數學基礎,更談不上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例如,一些教師在對數學公式的由來不進行分析講解,對于一些公式、原理、定理讓同學們死記硬背,學生不了解它們的形成過程,教師就直接進入解題教學環節,教師在解題教學過程當中增加數學習題量和難度,許多學生難以接受,因此出現了數學學習難的情況,教師的這種做法片面強調了學生數學能力方面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們最基礎的知識學習,不利于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新的數學課程教學改革進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讓學生們通過親身的實踐和實際的動手操作來更好的領悟數學知識原理,同時教師設計的數學題目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難度由淺入深,讓學生們把數學基礎打牢,從而發展學生們的數學能力。
四、教師要積極地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不再適合新時代以下的教學了。教師們要努力創造一個輕松和諧愉悅的數學學習氛圍,促進學生高效率地學習數學,教師要在數學教學課堂上對數學知識進行精細的講解,使學生們能夠熟練的掌握運用這些知識。因為數學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富有很濃的個人感情色彩,數學里的公式定律是比較“死”的,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之中把握數學學習的全局概念,對數學知識進行相關篩選,找出其中的重難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讓學生們高效率地去學習數學知識。同時,教師要學會靈活運用和你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教授學生們數學知識。
例如,在上幾何課程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教學手段上展示立體圖形的多角度視野,讓同學們對圖形的各個角度都能夠有充分的認識。多媒體教學技術能夠解決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在黑板上進行圖形的構造難題,讓數學教學課堂效率有了質的飛躍。同時,教師也要加強數學課堂實踐,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知識和并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場所,教師在指導學生們進行數學課堂實踐實一定要具有針對性,對題目的設置要適量,讓同學們對數學實踐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知識的轉化和運用,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真諦所在。
總結
綜上所述,提高當今的初中課堂教學質量效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緊緊抓住數學這門學科的自身特點,著眼于發展學生們的潛在能力,積極地創新數學教學模式和方法,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讓同學們更加高效率地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武海順. 中學數學教學論[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2]云南省中學特級老師教學經驗選.云南省教育委員會編 2012.
[3] 陶文中. “建構式互動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與實踐[J]. 教育科學研究, 1999(2):62-70.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澄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