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腦梗死患者介入治療的療效及對患者纖溶水平的影響。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將他們隨機編號之后進行打亂分配成兩組,每組的患者均為30例,分別為A組(實驗組)和B組(對照組)。針對A組患者所采取的是介入溶栓的治療方式,而對照組則則采用保守的治療方法。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和纖溶活性水平。結果 結果顯示A組患者治療的有效性高于B組,同時在之前之前,兩組患者纖溶水平不存在差異,但是在術后7小時在進行測量時則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且A組結果優于B組。結論 介入治療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有著很大的效果,非常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患者;介入治療;纖溶性水平;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1..02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原因在于大腦的血液供應停止,進而造成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死亡。這種疾病的發病時間會非常快,而且會伴隨著頭暈腦脹等現象,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休克的發生。為了防止這種疾病的發生,對大腦內血管皮內細胞的保護尤為關鍵,而提高纖溶活性則是治療的關鍵。研究發現,針對急性腦梗死進行介入治療,能夠提高患者的活性。為了研究介入治療的效果,筆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7年~2018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將他們隨機編號之后進行打亂分配成兩組,分別為A組和B組,兩組患者的例數相等,均為30例,且兩組患者中風偏癱的程度差不多,沒有多大的差距,兩組患者在年齡構造以及性別組成上也沒有多大的差異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其他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影響。
1.2 方法
A組:在手術中采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在術前口服氯吡格雷75 mg,患者實行全麻,采用腦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術進行治療,在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經皮股動,行主動脈弓F-U導管造影,圖樣顯示血管已經走形,在用途導管置入病變血管原端,行數字減影檢查,在患者的病變部位行腦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術,之后進行加壓包扎并進行檢查,在手術之后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B組:采用保守的治療方法。
1.3 觀察標準
主要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有效性以及治療前后纖溶活性的對比。在評價有效性上,分三個層級,即顯著有效、一般有效和無效。顯著有效是指完全治愈好,一般有效是指血液流動增多,無效是指血管中血液流動跟治療前沒有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纖溶活性情況對比
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纖溶活性情況對比
見表2。
3 結 論
在中老年人群中,急性腦梗屬于多發的一種疾病,根據臨床醫學研究記錄,急性腦梗死容易導致病患受殘,且致死率比較高,目前,在臨床醫學上的表現為病患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的障礙。伴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各種新型的藥物也陸續出現,使得急性腦梗死的病死率漸漸降低,然而病患的病殘率以及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在發生率上還是較高,對于病患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產生了很嚴重的影響。近幾年來,介入治療針對這一問題有了有效的治療的效果,主要是將學管腔內技術運用到該病癥治療中,將患者的血栓溶解,以此來改善其血液的供應,有利于緩解患者出現水腫的癥狀。在臨床醫學上證明,血管介入治療可以有效的預防急性腦梗死患者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且在近期和遠期的療效都比較顯著。
綜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相比較采取較為保守的方式進行治療,使用血管介入的方法來針對急性腦梗死進行治療效果更顯著,在臨床上值得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曾火勇,馮海濱,譚 鑫.腦血管球囊成形支架置入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其對患者纖溶系統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32):4028-4029.
[2] 韓洪武.血管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對纖溶性水平的影響[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15,22(6):64-67.
[3] 鄭艷梅.血管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及對纖溶活性水平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2):3590-3591.
[4] 施靜靜,劉振華,劉亞杰.急性腦梗死患者血管介入治療后纖溶活性變化的初步觀察[J].廣東醫學,2009,30(4):540-542.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