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杰
摘 要:中越邊境地區,壯族與儂族是有著親緣關系的跨境族群,其音樂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其中“詩那”是中國靖西與越南河廣一帶壯、儂兩族勞動人民偏愛的山歌歌種之一,體現了兩族人民共同的音樂審美意識,“詩那”歌詞講究韻律,朗朗上口,音樂風格獨特,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韻味。隨著新時代兩族人民生活方式、思維觀念的轉變,近年來兩地山歌發展狀況不容樂觀。
關鍵詞:中越邊境;壯族;儂族;山歌;詩那
越南境內的歸春河,發源于中國廣西靖西市,據《靖西縣志》記載,歸春是歸順音轉,因靖西古為歸順州,故名,生活在中越國境線北南兩側的壯、儂族群,自古傍水而居,共飲同源之水得以生生不息,其二者的族緣關系,就像這片交織在中越邊境的龐大水網系統一般,冥冥之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受國境線的阻隔,兩族雖山水相隔,長期受不同國家主流文化的影響沖擊,但在語言、音樂、民俗等方面卻依然保留著大量的相同或相似之處,在中國靖西與越南河廣一帶,兩族人民語言相通,有著共同的音樂審美意識,流傳著相似甚至相同的歌唱習俗、節日。
(一)兩地壯、儂山歌
在壯族民間,依照勞動人民的不同表述,山歌大致可分為“歡”“詩(西)”“加”“比”“倫”五類。中國靖西與越南河廣一帶壯、儂兩族勞動人民在山歌唱調上有著共同的審美情趣,兩族人民都偏愛“詩”與“倫”這兩類歌種,其中“詩”在兩族之間流傳最為廣泛。在中國靖西,不同的地域流傳不同的山歌曲調,“詩[??i]”類山歌按照流行地域的劃分,可分為“詩那(下甲山歌)”“詩蕾(上甲山歌)”“抬八詩(渠洋山歌)”“巴樂詩(巴樂山歌)”“哈嗨詩(底定山歌)”等等,其中下甲山歌、上甲山歌與渠洋山歌在當地傳唱度較高,少部分與那坡縣接壤的靖西村寨,還傳唱“倫[lun]”類山歌,山歌皆用壯語南部方言德靖土語演唱,但因地域不同,口音稍有區別。而據越南河廣縣總郭社總郭屯村民介紹得知,當地儂族不同支系對山歌唱調有不同的偏愛,自稱為“儂曼[nu? mo?n]”的人偏愛唱“詩”,而自稱為“儂安[nu? ?a?n]”的人偏愛唱“倫”。
兩族山水相隔,長期受不同國家主流文化的沖擊,有趣的是,在筆者田野調查中,發現“詩那”這一歌種,沖破了兩國之間人為對地表空間物理劃分的國界線,流傳在兩個不同的國度,直到如今,我國靖西與越南高平省邊境線一帶,每逢歌圩日,不少壯、儂歌手都會跨國對歌會友、探親。當然受諸多因素影響,如不同歌手不同演唱習慣等,流傳在兩地的“詩那”在傳播過程中其旋律曲調多多少少發生了變異,本文暫以筆者在中國靖西市新靖鎮與越南河廣縣總郭社采集的兩首“詩那”進行分析。
1.音樂特征
“詩那”在演唱時通常是兩男對兩女,聲部一高一低,音域跨度為一個八度,負責唱高聲部的歌手在整曲最高音處通常作密集顫音裝飾。支聲型和聲織體,徵調式,曲調高亢婉轉,宛如綿延的山脈,蘊含了壯岱族群熱情、樸實的性格特征。雙聲部之間不時出現三度、四度音程交織,每一樂句的結末尾,兩聲部作大二度碰撞,隨之同度解決。譜面2/4拍號,只是相對而言的拍點,實際演唱中并不受周期性循環重復的功能性節拍的限制,其節奏相對自由。
2.歌詞韻律
在田野調查中,有民間歌手稱,“詩”類山歌之所以被稱作“詩”,原因之一是這類山歌歌詞韻律像詩歌一樣,有嚴格的格律韻轍,而“詩那”這一歌種,要求押“雙韻”,即腰韻和尾韻。在對歌時,民間歌手根據對方歌詞內容,即興編詞,有針對性的回答,隨編隨唱,出口成歌,對答如流,及其考驗歌手的文學素養和語言能力。以下是田野調查中,兩地歌圩節慶里民間歌手所對唱的“詩那”歌詞節選進行詞體結構分析,如例:
通過對兩地所傳唱的“詩那”歌詞進行分析,其歌詞押韻規律如下:(每個括號代表一個字,相同字母押表示相同韻律)
( )( )( )( )( )( )(A)
( )( )( )(A)( )( )(C)
( )( )( )( )( )( )(B)
( )( )( )(B)( )( )(C)
即七言兩句為一唱段,每唱段上句的第七個字與下句的第四個字互押腰韻,每唱段末尾最后一字互押尾韻。
(二)影響“詩那”在兩族中流傳的諸多因素
通過上述的譜例對比,壯、儂兩族雖山水相隔,“詩那”在兩族之間卻得以長流不息,標志著兩族人民有著共同的音樂審美,而這與兩地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1.歌節與歌唱習俗的影響
在中越邊境靖西、河廣一帶,流傳著相同的歌唱節日——“航誕(ha?? ta?n)”。由于古時候通信條件和地理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人們與外界交流不便,于是大家相約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會友、商品交易等活動,逐漸形成了固定的圩期,慢慢的發展成了流傳在兩地間的“航誕”。在傳統民俗活動“航誕”中,親朋好友歡聚,以歌傳情,同時還伴有買賣交易、體育競技、祭祀等活動,“航誕”作為歌與圩相結合的傳統民俗節日,為兩地山歌的傳播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山歌依附在這一民俗中長流不息。
其次,在中越邊境線以北的中國靖西龍邦、安寧、任莊、岳圩等鄉鎮,每逢喜事,如過節、蓋新房、入新宅、壽宴、滿月酒、婚禮等重大節慶,一些有錢人家為增添喜慶氣氛,則會請民間歌手到家中唱歌,這類歌唱習俗在時間上相對變動較大,靖西當地的民間歌手平日多忙于家庭事務或生產勞動,并且請靖西當地的歌手唱歌薪酬偏高,不少靖西邊民逢年過節則會選擇請越南民間歌手到家中唱歌,通常都會請兩位越南女歌手,當地未婚男青年見狀則會主動前來與之對歌,這一民俗事項無形中促使“詩那”在兩族之間流傳發展。此外,在中國靖西有不少邊民認為去越南媳婦成本相對較低,越南女人會干農活能吃苦,一些條件困難的家庭,會選擇娶越南媳婦,而歌唱是兩地婚俗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那”在歌、俗共生的環境下得以保留與傳承。
2.生產方式的影響
除歌唱習俗影響兩地山歌的傳播之外,兩族相似的生產勞動方式,對“詩那”在兩地廣為流傳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詩那”中的“那”為水田之意,光從此類歌種字面上看就可知“詩那”與兩族的生產勞動方式息息相關。靖西舊志有“獞”人“不知商賈,唯務農耕”的記載,越南儂族與壯族一樣,同為稻作民族,穩定的農耕生活,有利于促進多聲部民歌的形成與發展,“詩那”作為雙聲部民歌,在長期安定的農耕生活中,壯儂族民在長期的配合勞作中,逐漸形成了明確的雙聲思維,靖西民間通常將不同的聲部表述為“高聲”、“低聲”。中越邊境靖西一帶,每當農忙時期,田多的農戶則會請相對于中國更為廉價的越南勞動力幫忙干農活,收工后,田埂上多見對歌場景。
3.語言的影響
兩族人民語言相通,是“詩那”在兩地得以廣為流傳的重要因素之一,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靖西“央”話中部分未受漢化影響的壯語詞匯,與越南河廣縣儂族的方言表述大體一致,壯、儂兩族族民相互之間用各自的母語可以完成日常基本的溝通交流,因而靖西與河廣一帶的中越兩國邊民常常跨境進行交易買賣、探親訪友等等,進而也為“詩那”在兩地流傳創造的一定條件。每逢春秋兩季,兩國邊境靖西、河廣各個鄉鎮陸續開始歡度“航誕”習俗,熱愛唱“詩”的兩地民間歌手,便免不了跨境赴圩場對歌。
參考文獻:
[1] 趙明龍.中越壯岱族群歌圩民俗文化及其保護與開發[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2(0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