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摘 要: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商人或企業的根本目標,但是在未獲得權利人許可的前提下,擅自將他人的人格權進行商業化利用,則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由于我國法律體系中對人格要素商業化利用的解釋不夠全面、細化,常常會出現當事人不能通過有效途徑維權的情況。在國民人權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探究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法律規制問題,對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化解民事糾紛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人格權 商業化利用 構成要件 保護時效
0 引言
人格權本身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如果能夠在合法條件下進行利用,既可以避免民事糾紛,又可以帶來社會財富。雖然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但是對人格商業化利用則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本文首先列舉了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兩種形式,隨后就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和主要的維權途徑展開了分析。
1 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兩種形式
1.1 自己使用
公民有自主使用自己人格權的權利,主要的利用形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利用,某些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名人,將自己的人格標識(如照片、簽名等)印制在商品上,借助于自己的影響力,提高了商品的附加值。在商品出售過程中,自己的人格權也發揮了一定的商業價值。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公眾熟知的肯德基創始人桑德斯上校,滿頭白發、黑色蝴蝶結、黑框眼鏡和笑瞇瞇的表情,廣泛應用在肯德基的宣傳廣告、產品包裝上。第二種是將自己的姓名注冊為法人名稱或商標,進而從事相應的商業活動。比較典型的有喬丹體育用品、李寧體育用品等。
1.2 許可使用
在經過雙方協商后,權利主體允許將自己的姓名、肖像等人格標識授權他人使用,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報酬。需要注意的是,商人或企業只是在規定時間內取得了權利主體人格權的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這也就決定了在許可使用過程中,受讓人只能按照雙方合同約定內容使用人格權。如果權利主體發現對方有違規使用行為,可以單方面要求對方中止侵權行為,并通過法律途徑要求對方賠償損失。
2 人格權商業化利用侵權行為構成要件
2.1 利用行為存在違法性
人格權商業化利用行為的違法性可細分為兩種情形,其一是未獲得授權,直接侵害了權利人的人格權;其二是已經獲得授權,但是沒有遵守雙方合同約定,存在超范圍使用等行為。上述兩種違法使用情形,可以從現行的相關法律中查找處罰依據,但是除此之外,還存在其他多種違法利用人格權的情形。獲得授權的商人或企業,在合法使用權利人的人格權時,由于自身經營不善,對權利人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某明顯代言三鹿奶粉,后三鹿奶粉被查出添加三聚氰胺,該明星的公眾形象大打折扣。諸如此類的人格權商業化利用行為,現行法律中沒有做出明確界定,容易引發法律糾紛。
2.2 已經造成損害結果
這里的損害結果包括經濟損失、聲譽損失等。對于損害結果的認定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權利主體自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或影響力,且利用自己的人格權獲取一定的利潤。在未獲得權利主體許可的前提下,商人或企業擅自使用,給權利主體帶來經濟損失。例如使用山寨的名人商標,制作假冒、盜版產品進行銷售,導致權利主體的營業額降低。其次,權利人已經將人格標識進行注冊,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停止使用。侵權人利用這一漏洞,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繼續使用人格權謀取商業利潤。
2.3 產生一定社會影響
通常來說,能夠被廣泛使用的人格權,其權利主體往往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或公眾號召力。將人格標識印制在商品上,可以讓消費者產生信賴感,從而提升商品的銷量。如果該商標未獲得權利人的許可,對公眾造成了誤導,并由此產生了較大范圍的社會影響,則需要侵權人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3 人格權商業化利用侵權行為的民事救濟
3.1 財產損害賠償
如上文所說,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產生的侵權行為,將會對全體主體產生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雙重損失。我國現行法律中對于精神損害的賠償有較為詳細的說明,本文重點論述發生侵權行為后,如何進行經濟損害賠償。要準確計算因違法進行人格權商業化利用所得利潤。從侵權行為實施之日起,所獲得的一切經濟收入,都應當作為不當得利,權利主體有權要求侵權人進行全額賠償。因為侵權人的不法使用,造成權利人不得將自己的人格授權第三人使用,由此會造成可期待利益的損失,由于權利人和第三人之間是合法的許可使用,涉及到的損失為轉讓許可使用費,此時的損失額就等同于轉讓許可使用費,費用的大小可以根據當時的市場行情,參照同類型,知名度相當的人格進行估價。
3.2 輔助的責任承擔刑事
輔助的責任承擔形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這些賠償方式適用于那些特殊的群體,他們不愿意讓自己的人格附加在商品或者服務之上,因為他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身份,損害賠償并不能滿足他們心靈所遭受的打擊以及他們在社會上名譽的降低,此時可以向法院申請禁令,要求侵權人立即停止侵害,并在公開的媒體上賠禮道歉,恢復他們的名譽。那些沒有造成實質性損害的侵權行為,通過停止侵權、消除影響是可以彌補權利人損失的,就無需再使用財產損害賠償。在具體賠償形式和數額方面,雙方也可以進行調解和協商,達成一致后由侵權人按照雙方約定進行賠償。
4 結語
在未獲得權利主體許可的墻體下,擅自將人格權進行商業化利用,將會給權利主體帶來經濟上、精神上的雙重損失。由于人格權商業化利用可以帶來高額的回報,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通過非法利用人格權謀取利益。這種行為如果不給予嚴厲打擊,一方面是增加了法律糾紛,不利于社會和諧,另一方面也占用了大量的司法資源。通過明確人格權商業化利用的侵權構成要件,并實施嚴厲的處罰,可以打擊侵權人的侵權行為,保護權利主體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吳蔚波.商標注冊損害在先姓名權法律問題研究——以“喬丹”商標糾紛案為例[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0(2):36-40.
[2] 李詩鴻.自然人姓名商業利用之法律規制--從“姓名商標”現象說開去[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