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焱
摘 要:在我國目前司法實務中,安樂死仍被作為一種違法行為,以故意殺人罪來定罪處罰。但是,安樂死的本質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樂。故安樂死合法化的問題一直為人們所爭論,筆者認為我國急需構建安樂死具體刑法制度,最終實現安樂死的合法化。
關鍵字:安樂死;合法化;刑法
死亡問題,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不可回避的問題,人之死亡,作為一個重要法律事件,必將會引起與之相關的許多法律后果。人之死亡,體現了新陳代謝的普遍規律,但死亡的方式各有不同。安樂死的本質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樂,不是解決生還是死的問題,而是要保證死的質量。基于死亡問題的不可避免性和法律意義的重要性,筆者試圖探討安樂死的合法化,通過構建具體的刑法制度,實現安樂死的合法化,切實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
一、安樂死的概念
安樂死一詞來源與古希臘文euthanasia,其中eu是“好”的意思,thanasia是“死”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好死”。《牛津法律指南》中,安樂死的定義是:“在不可救藥的或病危患者自己的要求下,所采取的引起或加速死亡的措施。”《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中,安樂死的定義是:“對于現代醫學不可挽救的逼近死亡的病人,醫生在患者本人真誠委托的前提下,為減少病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可以采取措施提前結束病人的生命。”
從中上述可以看出,安樂死是一種優化的死亡行為,應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安樂死的對象必須是在當前醫學條件下無法挽救的,并且正在遭受難以忍受的痛苦的瀕臨死亡的病人;第二,實施安樂死的動機必須是減輕和解除病人不堪忍受的事實痛苦,提前結束病人的生命;第三,安樂死的行為由醫護人員實施,并且應采用仁慈和盡可能無痛的方式;第四,安樂死是基于病人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由本人提出請求,不違背本人的真實意愿。以上四大特有屬性構成了安樂死的必要條件,只有完全具備了上述必要條件的安樂死行為才能成立。
二、安樂死合法性的討論
目前在我國的司法實務中,對安樂死以故意殺人罪定罪,以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減輕處罰,不提“安樂死”問題。而筆者認為,隨著社會進步,人們越來越關注生命質量,安樂死的立法問題應提上議事日程。而安樂死非犯罪性是安樂死合法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我國現行刑法將罪刑法定原則作為一項基本原則,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也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我國現行刑法中尚無明文規定實施安樂死的行為是犯罪以及應當受到的刑罰,因此將其作為犯罪處理缺乏法律依據。
其次,根據我國刑法對犯罪本質的規定,即任何一種犯罪都必須具備三個特征: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及應受刑罰性。其中社會危害性是最本質的特征,實施安樂死行為是為身患絕癥的臨終患者解除痛苦,并不是對患者生命的侵犯,相反,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礎上對患者死亡方式的優化處理,而且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在物質、精神上的負擔,因此不存在社會危害性,不構成犯罪。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并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但是安樂死也是有益社會的行為,并且不具有社會危害性。按照刑法學上因果關系的觀點,沒有危害社會的行為,也就談不上危害社會的結果。因此,安樂死不具有刑事違法性,并不應受到刑罰處罰。
再次,實施安樂死的行為人不具有主觀惡性,不符合適用刑罰的目的。我國刑罰的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而按照嚴格規定和程序實施安樂死的行為人不是社會上的不穩定人員,其行為也沒有社會危害性,并且是在身患絕癥痛苦不堪的病人請求下所實施,其主觀上不存在犯罪的目的和動機。因此,預防不應該針對他們。
最后,實施安樂死可以體現絕癥患者優越的利益原則。在論及患者優越的法益時,必然涉及利益的均衡比較。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承認生命權是患者的最高法益。然而,當個體生命進入瀕死狀態,不能起死回生的時候,生命權的價值和意義必然會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患者的其他利益。從絕癥意義上來說,死亡遠遠多于康復,患者對無意義的拯救自己生命與保存自己的生活利益的衡量中,必然選擇節省乃至減少既得利益的損失和償還期待利益所發生的經濟債務。因此,既得的生活利益對于安樂死的患者來說,無疑具有最高的優越性。
與此同時,我們同樣要警惕安樂死合法化后可能帶來的問題。比如:安樂死可能被濫用,不易于對公民權利的保護,甚至在某些方面會縱容犯罪。從社會后果上說,如果承認安樂死,意味著授予某人或某部門結束某些病人生命的權力,這就可能造成借安樂死之名,行殺人之實的難以控制的局面,還可能導致殺人醫生的大量出現,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扶助責任的淡漠,甚至借機濫用,使病人生命權受到肆意侵害,造成難以彌補的惡劣后果。這就使安樂死為借刀殺人開了方便之門,不僅不利于無辜公民權利的保護,也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及法制的維護。故筆者認為需要一套嚴格的法律制度設計來實施合法的安樂死。
三、相關建議
筆者認為需要構建嚴密的法律制度設計對安樂死加以控制,包括嚴格安樂死實施的條件、嚴格安樂死實施的程序和嚴肅對非法安樂死的處罰原則。
(一)嚴格安樂死實施的條件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安樂死合法化應該具備如下條件:
1、安樂死只能夠適用于身患絕癥、瀕臨死亡,且痛苦不堪的病人。
2、安樂死必須是基于病人本人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做出的真誠而明確的實施安樂死的要求。
3、安樂死實施的動機應是為了解除病人不堪忍受的痛苦,是出于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而不是為了解除家屬的負擔或者其他人的私欲。如果病人的子女為了早日繼承遺產,要求醫生對病人施行安樂死,醫生不應予以施行。
4、實施安樂死行為的人員應當是有醫療資格的醫生,并且采用人道主義的方法施行。
5、對于病人是否能夠實行安樂死,需要經過一定的程序來確定。
(二)嚴格安樂死實施的程序
對于安樂死施行程序的設想,即一個完整的安樂死程序應該包括申請、審查、批準、實行四個階段。
1、申請。首先申請者應當身患絕癥且正在忍受著極其巨大的痛苦,還應該是智力和精神正常,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申請者在有市一級醫療單位和有一定職稱的主治醫生證明的基礎上,以書面的形式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2、審查。人民法院在接到申請書后,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應該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一個委員會(由具有一定職稱的醫生、倫理和法律專家組成)對這份申請書進行審查。審查的內容應包括專業審查和司法審查。
3、批準。人民法院在接到專業審查與司法審查的報到以后,應認真地對這些材料進行審查并再次征求患者的意見后,對申請安樂死的行為做出批復。
4、執行。醫療單位在接到法院的裁決后,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實施安樂死的一切事宜做好準備。在執行完畢后,所有相關人員應在有關材料上簽名,并將有關材料轉到法院存檔保密。由法院出具證明給病人家屬。
(三)嚴肅對非法安樂死的處罰原則
1、安樂死只能適用于身患絕癥、瀕臨死亡,且痛苦不堪的病人。這是安樂死合法化最本質的條件。若不具備這一條件,而實施了安樂死,應負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
2、安樂死施行的動機必須是出于對病人的同情和憐憫。如果醫務人員出于對病人的怨恨或因為收受他人的賄賂等,對不具備施行安樂死條件的人施行了安樂死,應當從嚴懲罰,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并基于主觀惡意,加重量刑。
3、對于其他條件全部具備,只是最終安樂死的施行不是由具有法定資格的醫務人員施行的,而是由病人的親戚、朋友等施行的,仍應追究刑事責任,但可以從寬處理,適當減輕處罰甚至免除處罰。
綜上所述,安樂死是關系到人們生與死的問題,是一把雙刃劍。但只要我們正確對待,用法律加以引導、規范和監督,就有益于病人、家屬及社會,因此,在附于嚴格條件下的安樂死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63.
[2] 劉長偉.安樂死在現代刑法中可行性根據[J].知識經濟,2007(12):97.
[3] 呂蕙.對安樂死立法的思考[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37.
[4] 康均心.人類生死與刑事法律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259.
[5] 康均心.人類生死與刑事法律改革[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262.
[6] 包瑜,國惠霞.安樂死與公民生命權的保障[J].法制與社會,2008(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