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創新綠色發展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市場運作、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便民利民、群眾滿意”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既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強勁活力,也為其自身建設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支撐和必然要求,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僅能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活力,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空間。
一、現階段金昌市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一主”向“多元”的主體轉型
現階段,金昌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由政府行業機構為主向全社會多組織擴展全市已經基本建成了有服務手段、有專業人員、有示范基地、有責任制度的“四有”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疫病防治等服務已經向下延伸至村一級,建立農業科技示范點12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51家,發展家庭農場27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1325家,服務帶動農戶近4.3萬人,電子商務服務站覆蓋大多數行政村和60%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永昌縣成功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二)“單一”向“全程”的環節轉型
金昌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已經從過去的單一農業技術推廣擴大到了現在的農業生產、流通、加工、營銷等多個領域,向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覆蓋,涵蓋了種子種苗、土地、技術、金融等多種要素的良好局面,基本實現了單一服務和綜合服務、單個環節服務和全過程服務的融合。在良種推廣服務方面,在實用技術應用服務方面,在農產品流通服務方面,在區域公共品牌服務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提升了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帶動了一方經濟向縱深發展。
(三)“被動”向“主動”的機制轉型
金昌市從自身農業發展的實際出發,積極引導農民群眾由被動接受服務向積極主動的接受個性化服務轉變,不斷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變傳統的農業服務模式,以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培育并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組織高校與地方、科技與產業、專家與農民深度對接,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探索“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的現代營銷模式,實現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與農產品資源的高位“嫁接”和農產品生產與市場的精準“對接”。
二、金昌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效益分析
圍繞金昌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趨勢和新特點進行綜合分析,無論是從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綠色發展提升農業品質,還是在發揮市場對農業資源的決定性配置、以創新驅動促進現代農業規范提升上,都實現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經濟效益分析
近年來,金昌市不斷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促進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收效明顯。緊緊圍繞穩定糧食生產和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產業化,全市糧經比例已由2010年的42:58調整到2017年的28:72,形成了制種、蔬菜、肉羊、食用菌、中藥材、香草花卉等主導產業,農業產業效益顯著提高,農業的文化休閑旅游功能也得到了不斷拓展。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和土地快速流轉,不僅倒逼并催生了農業的集約化、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迅速增長,實現了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互利雙贏,也使得全社會對新型農業一體化服務的社會需求不斷增強。
(二)社會效益分析
金昌市通過理順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機構管理體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公益性職能,已經形成農業、畜牧、獸醫、農技和林業5個專業三級推廣服務網絡和三級推廣機構79個,農業技術直通車服務能力和輻射范圍得到明顯增強。近五年來全市累計實施農產品批發市場及保鮮庫、恒溫及冷鏈物流等65個社會化服務建設項目,進一步完善了服務設施,建立起了上連市場、下連農戶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逐步從分散的、“散兵游勇”式小農經濟經營的傳統農業向有組織、注重農產品質量、爭創名牌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
(三)生態效益分析
不斷推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生態環保建設上所產生的效益,集中體現在高效節水農業的實施和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建立上。一方面,通過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推廣低壓管灌、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現已占全市灌溉總面積的45.2%,有效緩解了全市水資源和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過程中,實行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建成綠色食品原料和無公害生產基地78萬畝,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識產品認證107個,修訂發布農產品地方標準和規程53項,嚴禁施用劇毒、高殘留化學農藥,禁止秸稈焚燒,對土地進行保護性高效利用,減少了土壤、水份及空氣等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不足與制約因素分析
“為農民提供什么服務,如何去提供服務?”這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建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如何更好的為“小農戶”提供“大服務”,在此過程中仍有許多需要亟待解決的制約性難題和現實困境,主要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公益服務薄弱,支撐不足。金昌市農業方面的公益性機構主體之間、經營性組織主體之間行缺乏常態化的銜接,服務資源分散,有時僅僅依靠執行政府項目維系著一種臨時的關系,提供服務時只重視單項的、眼前的需要,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所提供的服務更多的體現為“小而散”,這與現代農業要求的“大且強”顯得格格不入,這嚴重制約了為農服務整體效能的發揮。
二是經營服務薄弱,帶動不足。從實際來看,金昌市所成立的新型農業社會化經營性服務組織大多還處于起步階段,人才匱乏、管理不規范、帶動力不強、市場開拓和抗風險能力較弱,服務帶動力不足等問題仍然突出。在發展現代農業所急需的農產品保鮮、儲藏、加工、營銷、物流等產中服務以及相配套的金融、保險、信息等產后服務上缺乏且不平衡,與經營主體的基本需求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
三是購買服務薄弱,覆蓋不足。調研中農戶們普遍反映,政府在購買服務時所確定的服務主偏少,項目資金所受限制過多,致使有的項目下達的時間過于滯后,耽誤了農時;政府的各種補貼直接與土地承包權掛鉤,補助資金主要補助給了農戶,而對提供服務的服務主體的補助卻偏少,難以調動承接服務的經營組織的積極性。
四是金融服務薄弱,力度不足。目前在融資結構方面,農戶向商業銀行貸款比率總計為20%,而民間自主貸款比率則高達80%,這就說明在農村融資渠道不暢通、貸款難融資貴、滿足率低的問題依然存在。在農業保險方面發育也是比較滯后、層次過低,一些經濟作物、棚室經濟得不到相應的保險保障,保險范圍較窄的問題出是比較突出的。
五是信息服務薄弱,開發不足。在提供信息服務方面,農業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不強,提供的信息服務缺乏綜合集成和有效的分析,信息性不強。發布的信息中,真正有指導意義、指導農戶生產、為農戶增收提供幫助的專業化市場信息相對較少;且提供的信息深度不夠、實用性不強,導致農戶急需的信息難以獲得,造成信息的及度不對稱,從而導致農產品產銷關系長期波動不定,農民豐產不豐收現象依然比較突出。
四、振興鄉村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政策環境。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方力量和多個領域,建議從頂層設計著力,制定推進我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組建成立領導機構,分項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加強各方力量的協同配合、良性互動,使社會化服務標準更高、服務對象更精準、服務內容更完備。在繼續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力度的同時,注重各部門、各行業的涉農資金的整合,改變以往“撒胡椒面”式的補貼方式,在農業領域盡快引進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搭建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集成服務平臺,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服務于各類農業要素的城鄉雙向流通,實現共建共贏,促進增產增效同步。
(二)實行統一協調的政府購買服務。在基層的實踐中應將原來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為農業公共服務的事項,公開遴選規模大、實力強、信用好、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或市場機構,作為農業生產全程服務試點企業來承接農業公益性服務,政府實行跟蹤指導、限價收費、差額補貼,并探索出一套符合實際的操作流程,實現農業產品、服務的雙向有效流動和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打通群眾心中的“堵點”,真正解決“服務最后公里”的問題。
(三)強化“三權分置”下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繼續加快推進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盤活了農村的資源資產,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首先,保障好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加快完善“市、縣(區)、鄉(鎮)”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網絡,制定交易規則,加強交易監管,設立土地流轉專項基金,實行交易環節的全免費保障服務,大幅提高流轉效率,保護土地轉出方的權益和收益。其次,積極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田保姆”等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試點開展大田機耕、飛防作業,并逐步將具有普遍性和適用性的實踐經驗推廣鋪開,以“菜單式”、“保姆式”的全程農業生產服務,確保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益的最大化。
(四)培育綜合高效的社會化服務主體。完善和健全政府的統領和協調,一手抓技術性、公益性服務,一手抓經營性服務,使兩種服務互為促進、相得益彰。政府當好服務主角,對農產品質量監管、疫病防控、農業科技推廣等公益性公共機構,保障財政專項資金,并積極爭取上級財政予以適當補助,使公益性主體有保障、有動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同時,進一步整合生產資料供應、農業技術推廣、產品購銷等服務資源,重點培育一批服務功能全、組織能力強、運行管理規范的綜合性服務組織,將各類專業性為農服務力量有序聚合在一起,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統籌開展訂單種植、產銷對接、質量追溯信息交流、物流管理、品質評定等多功能、綜合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五)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云平臺。隨著物聯網和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轉向共享經濟服務的趨勢日益凸顯。對接服務地方也應著眼長遠,依托智慧農業、“互聯網+”,綜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面向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精準優質服務,提高服務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效率,打造高科技、新產品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轉化應用服務通道。
(六)建強社會化服務專業技術隊伍。加強培訓資源與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的對接,重點抓好對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培養造就一支真正懂技術、接地氣的專業化涉農服務隊伍,使其成為農業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彈性連接的橋梁。聘請農業科研院所資深專家和具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農技專業人員,設立農技咨詢專家熱線,統一組織有償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技術咨詢指導等服務,隨時幫助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解決技術難題,滿足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開展科技營銷的高層次需求。強化典型引導和工作指導,把農業社會化服務納入對各類主體的監管考核內容,對為農服務能力強、貢獻大的主體優先給予扶持,不斷創新服務產品,增強服務能力。依托各地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適當擴大農業專業技術崗位引才名額,吸引高等院校畢業生、專業人員創業興業,為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持續充足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葉興慶:《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改革》2018年第1期,第65~73頁.
[2] 孔祥智樓棟何安華:《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要性、模式選擇和對策建議》,《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第39~46頁。
作者簡介:王湘萍(1976—),女,甘肅省金昌市人,金昌市委黨校經濟學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主要從事經濟學、城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