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
摘 要:蒙古族的祭火儀式是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蒙古族的祭灶、祭火習俗由來已久,無論是成吉思汗時代的先民,還是其后裔,都非常地崇拜火和灶神(火神)。在他們的心目中,火是純潔的象征,火也是神靈的化身,灶火還是部落、氏族和家庭的保護神。同時,祭火儀式也是蒙古族人們向往生活幸福、人丁興旺的一種精神寄托。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地區,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四都會在圣火文化公園舉行隆重的祭火儀式,蒙古族人身著盛裝前來參加,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繁榮富足、平安幸福。這是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傳承,這是也對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關鍵詞:蒙古族;祭火儀式;鄂托克前旗
自古以來,蒙古民族就有崇尚火和祭拜火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度的祭灶(也稱祭火)儀式就是蒙古族火崇拜習俗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蒙古族和許多其他民族都認為,灶爐之火代表了火神,而灶爐則是火神的居所,因此祭灶則成為了蒙古族民間信仰中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在這里需要說明一點是,在蒙古語中并沒有“祭灶”一詞,無論是平常生活中的祭火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者臘月二十四的祭灶儀式等,在蒙古語中,都稱之為“嘎勒 · 塔黑呼”,也就是漢語中的“祭火”。
一、鄂托克前旗蒙古族祭火儀式的概況
鄂托克前旗,位于蒙寧陜三省區的交界地區,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西南部,建旗時間是1980年8月。境內的土地總面積為1.218萬平方公里,主要是由毛烏素沙漠和鄂爾多斯梁地兩大地貌組成。“鄂托克”系蒙古語,漢語意思為“營”或“部”,是元、明兩代蒙古“萬戶”下設的行政建制,稱千戶,它是組成萬戶的小領地名稱。全旗下轄敖勒召其、上海廟、城川、昂素4個鎮,68個嘎查村,其中敖勒召其鎮(以下簡稱“敖鎮”)是旗政府所在地。鄂托克前旗一共有7.5萬人,蒙古族的人口大約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里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地區。
在鄂托克前旗的敖鎮,有一座圣火文化公園,主要是為了傳承蒙古族祭火儀式所建設的。該公園是敖鎮唯一的一個多功能綜合公園,其位于敖鎮中心偏南,面積約57萬平方米,公園內主要有圣火臺、伴月湖、聽濤閣、環翠屏、杏花谷、陶倫敖包等主要景觀組成。它的建成不僅傳承了蒙古民族祭火拜火的民族風俗,同時發展和弘揚了蒙古族的文化。公園中的圣火臺每年舉行祭火儀式的主要場所,圣火臺中心的主圣火盆直徑11米,高3.4米,環繞主圣火盆放置著二十七個火撐,和外圍寓意八方的火撐共同構成了“九鼎圣火”。每年的臘月二十四,蒙古族人從成吉思汗陵宮圣燈中取來的圣火就在這里熊熊燃燒。在祭火儀式上,身穿民族盛裝的蒙古族群眾將祭祀的物品投進火撐之中,以此來祈求新的一年草原繁榮富足、家人平安健康。
二、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形式和過程
(一)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形式
在鄂托克前旗,蒙古族人認為火是薪火相傳的象征,把火視作是最神圣、無限、純潔的神,還看作是可以除災避難的神,所以祭火儀式每年都會舉行。在古代,人們將祭火禮儀劃分為戶祭、公祭(也稱朝祭)和廟祭,戶祭又分為貴族祭和平民祭;按照祭火的時間區分,分為日祭(普祭)、月祭、季祭和大祭;按照供品的類型區分,又分為全羊祭和羊胸岔祭。現在我們所說的祭火儀式指的是年祭,也就是大祭(即祭火節),普通老百姓用羊胸岔作為供品,大祭的時間一般在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舉行。
根據調研,圣火祭祀儀式舉辦地——鄂托克前旗圣火文化公園代表著鄂托克前旗祭祀文化,同時也是被“上海基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最大的主題公園。在公園主入口的大道兩側各有9盞神燈,在蒙古族人心目中數字9有著吉祥的寓意,象征著至尊和永恒之意。圣火臺的頂層,中心的主圣火盆直徑13米,高3.3米,和外圍寓意八方的蒙古族火撐造型共同構成為“九鼎圣火”。
祭火所用火種也是大有來頭、十分講究的,火種是從成吉思汗陵陵宮內的圣燈(長明燈)采集而來。成吉思汗陵陵宮內的圣燈,象征著源源不斷的香火,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祥福祿的祝愿,幸福美滿的期盼。圣火盆四周將放置了二十七個火撐,用于承載祭祀物。在祭火儀式上,蒙古族群眾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祭祀物品放入到火撐盆中,并且進行叩拜,他們心懷虔誠和感恩之心,期盼著新年的到來。
(二)蒙古族祭火儀式的過程
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四,在敖鎮的圣火文化公園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鄂托克前旗盛大的蒙古族祭火祭祀活動。來自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興安盟、阿拉善盟等地的近萬人齊聚圣火文化公園,蒙古族同胞們身著民族盛裝,帶著祭祀用品,祈福草原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繁榮昌盛。
臘月二十四當天上午十一點整,祭火儀式正式開始。隨著虔誠的祝頌聲和整齊劃一的馬隊的護送,圣火進入了圣火文化廣場,來自各地的蒙古族群眾代表隊也依次有序地進入了廣場中心。身著民族盛裝的草原兒女雙手捧著藍色的哈達,用蒙古族最傳統、最尊貴的方式來迎接圣火火種的到來。“瑪尼宏”前,身著蒙古族民族盛裝的蒙古族男子們共同念誦《伊金桑》,為民族祈福,為草原祈福,為大家祈福。《伊金桑》是圣主誦詞,專門為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念誦的經文。念誦以贊頌、祈禱為主要內容,充分表達對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的虔誠、敬畏和感恩,同時也祈禱新年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祝頌后,祝頌人用火種點燃火炬,向嘉賓代表傳遞了火炬,嘉賓代表用火炬點燃了圣火主火,并帶領全體火炬手繞圣火祭壇一圈后點燃各代表隊火炬。祝頌人念誦傳統《圣火祝頌詞》、《圣火招福詞》,各代表隊端祭品繞圣火祭壇,嘉賓及廣大群眾祭火、轉火撐,將早已準備好的食物、羊胸叉、五彩布、“哈里木”(圣水)等供品撒入熊熊燃燒的篝火內,并向火、天和地叩拜,以期盼草原風調雨順,祈禱家人平安健康,迎接新年的到來。
三、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傳承和意義
(一)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傳承
蒙古族的祭火儀式,也稱為祭灶,是一種傳統的古老習俗,因為蒙古人崇敬火神的原因,所以在過去蒙古族人還居住在蒙古包的時候,每逢年節、遷居或者婚禮時,都要進行祭火,家里的爐灶、火盆和篝火堆等,都被視為火神而加以崇拜。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本是游牧民族的蒙古族越來越多的搬遷到了城鎮生活,用上了現代化的生活用具,家里不再有火盆等器具,雖然家中祭火有客觀因素的制約,但是他們祭火的傳統習俗并沒有遺失和丟棄,仍然保留著,大家聚到一起共同祭火,也就是公祭。在鄂托克前旗,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四的祭火儀式都會在圣火文化公園舉行,近萬人的蒙古族同胞前來參加,這不僅僅是參與祭火儀式的祭祀,更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和保護。
(二)蒙古族祭火儀式的意義
蒙古族人崇拜火的習俗,是蒙古族民間信仰中的重要內容,這是一種在蒙古族傳統的社會歷史文化基礎之上,民間群眾自發形成的,并為大多數群體所共同享有的一套觀念、智慧、儀式和行為習慣,包含了思想、儀式和象征為一體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是廣大蒙古族群眾在實踐中和勞動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
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傳承有助于優秀民族文化的發揚光大,讓人們能夠體會到民族文化獨特的魅力和風格。蒙古族祭火儀式有助于保留蒙古族人共同的民族文化記憶,喚起年輕一代人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繼承的意識,同時,祭火儀式還注重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價值觀。蒙古族祭火儀式的傳承有助于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祭火儀式上不僅僅有身穿民族盛裝的蒙古族群眾,更有許多漢族同胞和其他少數民族同胞前來參加和觀看,這體現了民族之間親密無間的和諧關系,也體現了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更加折射出了文化在人們之間的價值和重要性。
蒙古族祭火儀式根植于民間,附屬于民俗,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沉淀和文化積淀。祭火儀式作為季節性的儀式,具有周而復始的穩定性,通過這種儀式來表達共同的民族記憶和民族文化,同時還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對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史志資料選編(第三輯)[C].呼和浩特:1987.263.
[2] 烏仁其其格.蒙古族火崇拜習俗中的象征與禁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5).
[3] 烏仁其其格,那仁朝格圖.蒙古族祭火習俗的田野考察——以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蘭陶勒蓋鎮為例.[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4.(9).
[4] 樊永貞.察哈爾蒙古族祭火習俗的由來及傳承[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3.(9).
[5]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2.
[6] 郭雨橋.蒙古風俗(上)[M].遠方出版社,2016:158.
[7] 秦博.蒙古族祭火習俗的傳承與變遷——以巴林右旗巴彥爾燈蘇木為例[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