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戰時期,許多外國醫生不遠萬里來到陜甘寧邊區邊區,他們的到來為邊區的醫藥衛生工作帶來了新鮮的血液,極大的改善了邊區的醫藥衛生工作面貌。尤其是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理念、立足實際的創新意識、扎根基層的工作態度,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外國醫生,醫療衛生,基層
抗戰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重要時期,中國的醫療衛生工作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國的正義戰爭吸引了一大批愛好和平的國際友人的支持,特別是來到中國的外國醫生,他們的到來為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文通過分析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外國醫生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旨在使更多的醫務工作者能夠在這些精神的感染下,得到啟發,受到鼓舞,投入到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中,從而改善基層“看病難”的現狀,促進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理念
1938年4月,白求恩率領的美加援華醫療隊在八路軍的護送下來到延安。當時,陜甘寧邊區醫療條件非常落后,嚴重缺醫少藥,戰區距離醫院較遠,傷員無法得到及時救治,有的傷員因為延遲救治導致殘疾,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邊區為數不多的醫院設備極其簡陋,沒有正常的手術室,一般外科器械以自制為主,沒有病房……白求恩經過多番努力,成立了一所相對正規的醫院--“模范醫院”,[1]在創辦醫院的過程中,親自為醫務工作者講授基本醫學常識、為護理人員做示范動作;針對醫護人員極其短缺的現狀,他提出了創辦衛生學校的建議,并親自擬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材。為了使傷員能夠減少痛苦,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他主張把醫院建在前線,自己堅持跟著部隊上前線。白求恩始終堅持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理念,除了對身邊醫護人員嚴格要求,自己也會以身作責,即使是蓋被、倒屎倒尿、喂飯等極其微小的事情,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會積極去做。邊區醫務工作者在白求恩同志“到病人那里去,不要等病人叫你”、“醫生不能在醫院坐等傷員上門”、“想盡一切辦法,忠誠為傷病同志服務”等精神下,思想上開始發生轉變,紛紛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全身心投入到醫療衛生工作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模范醫務工作者。
國際友人安特烈·阿洛夫,在國際和平醫院第一部(中央醫院)工作的時候,時刻秉持著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理念。每日工作達十五小時,深夜始得休息,睡前還必須遍查病人。遠近急癥,只要他得到通知,不論風雨晝夜,立即跑去救護。對于治病,他多從積極方面著手,一切為了病人的利益,堅決反對那種以病人為試驗品的惡劣作風。他愛護病人,認真負責的態度的得到廣泛認可,許多群眾從百里以外騎乘車找“外國人”看病。他善于組織和推動工作,負責外科以來,經過緊縮的精簡,嚴明的分工和各種制度的建立,使各人都有明確的責任,不僅使工作能固定熟練,而且能很好的配合,形成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作風。他常說:“一個革命的爆發只幾分鐘,而準備就不知要多少時間,一個病人的死活也常常決定于幾秒鐘的時間之內。”他對時間的要求,絕非對病人醫療中的馬虎,而是由熟練的技術和很好的工作組織配合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對于那些不能很好執行要求的實習生和護士,他便會說:“請離開外科,因為不負責任,不嚴格執行的代價,將是病人生命的損失!”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邊區醫院的工作作風得到很大轉變。他提出的“不是為個人的前途而工作,而是一切為了病人的利益”,給全院同志以新的思想啟示。[2]
近年來,醫生與患者發生糾紛、醫務工作者被殘害、醫鬧等事件頻頻發生,越來越尖銳的醫患矛盾使外界對醫院及醫務工作者越來越不信任,醫務工作者的醫德遭到了質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更多醫院以盈利為目的,忘記了自己的神圣職責是為病人服務,許多醫院對于那些可能“吃力不計好“的患者能推則推,恨不得拒之以千里之外。醫護人員的觀念也在功利心、雷鋒精神已過時、好人不好當、利己主義等思想驅使下,忘記了自己的天職--救死扶傷。即便是今天,我們同樣需要弘揚抗戰時期外國醫生身上所展現出的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工作理念。醫院作為治病救人的場所,應該時刻關注患者的需要、及時更新醫療設備,制定修訂相關規章制度,改善醫療環境;醫務工作者也應該加強自身業務水平提升,及時關注專業相關的前沿信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阻礙,在現有水平下最大限度的為患者排憂解難,提升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認可度。
二、立足實際的創新意識
抗戰時期,盡管來到陜甘寧邊區的外國醫生醫術都非常高明,但是受地域、經濟、觀念以及戰爭多種因素的影響,邊區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落后,再加上沒有相對正規的醫院,許多必備的醫藥器械和藥物也無法正常供應,給外國醫生的救治帶來了很多不便。但他們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直面挑戰,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經過多次研究、試驗,發明了一些便捷、高效的醫療器械和特殊功效的藥物,極大的改善了陜甘寧邊區缺醫少藥的現狀,從而推動了邊區醫療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了滿足前線救治工作的需要,白求恩創造性的設計了“馬背上的手術臺”,又名“盧溝橋”,它是為野戰手術而設計的一種橋型木架,搭在馬背上,一邊裝藥品,一邊裝器械,就像隨身攜帶的一個手術室,一邊是換藥室,一邊是小藥房。在醫療救護中,當白求恩發現傷員的傷口經常因為延誤治療而感染化濃時,他潛心鉆研,最終研制出了“畢普”藥膏,不僅療效較長,而且具有防止創面干燥和消毒的功效。還“親自設計圖樣,和木工、鐵匠一起制作了大批托馬式夾板,用于治療骨折”。[3]國際友人阿洛夫在適應了陜甘寧邊區的醫聞條件的前提下,發揮了他高超的醫療技術,創造和使用了許多節省藥品和免除病人痛苦的新式療法,領導全院力求在醫療技術上向最新的科學境界邁進。[2]例如:采用別特曼氏的辦法治愈趙占魁被熔銅燙傷的腳面;采用石膏固定療法治療黨校運輸員杜成仁被大車壓傷后的腳跟;開刀使延長獨眼農婦李玉林雙目復明等。阿洛夫主張的直接大量輸血、手術后少休養多活動以增強肌肉增長等方法,都給當下的醫療衛生工作帶來了新的啟示。
面對中西醫的矛盾,外國醫生并沒有因為對中醫完全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就產生排斥心理,而是在尊重中醫特殊功效的前提下,向中醫請教針灸、把脈等醫術,了解中草藥的功能后,開始積極探索中西醫結合的途徑。通過多次實踐,最終得出結論,“中醫要學習西醫的診斷、生理的知識,消毒的方法和簡易西藥的應用;西醫要研究中藥的處方、針灸方法和中藥。中西醫不應該相互指責缺點,而應取長補短,通力合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減少疾病死亡與增進人民健康目的”。[4]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就有外國醫生用實踐證明了這點。當麻疹、痢疾等傳染病嚴重影響革命根據地軍民的生命和健康時,熱衷于傳染病研究的奧地利醫生傅萊,創造性的將自己所學關于傳染病的相關知識與中醫相結合,研究出用針灸治療痢疾的方法。
那些來到陜甘寧邊區的外國醫生,并沒有因為當地的醫療條件太差就選擇放棄,而是在立足實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研制出許多了適用于當時特殊環境的醫療設備和特殊療效的治療方案及藥物,開創了許多適合邊區醫療衛生工作的舉措,促進了陜甘寧邊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當前,“看病難”的問題在基層仍然很普遍,盡管國家已經有針對性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推動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基層的醫療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基層醫務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但是仍然面臨著大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去了基層,因為不適應基層的醫療條件,無法正常開展工作等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從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外國醫生身上所展現的立足實際的創新意識中得到啟發,推動基層醫務工作者思想觀念的轉變,使他們立足于基層,立足于當下,牢牢把握關于發展基層醫療方面的有利政策,充分利用好一切現有的資源,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三、扎根基層的工作態度
抗戰時期,外國醫生放棄了國內優越的醫療衛生環境、豐厚的薪資待遇,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陜甘寧邊區,面對邊區極其惡劣的醫療衛生環境及封建迷信思想泛濫、醫藥常識極度缺乏的軍民,并沒有離開,而是將中國當作自己的第二家鄉,全身心投入到陜甘寧邊區的醫藥衛生工作中。他們扎根基層的工作態度讓邊區軍民受益匪淺,也對極大地影響著邊區的醫務工作者。
來自加拿大的共產黨員白求恩,拒絕了中央將其安排在延安的好意,執意要求去前線,去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即使是自己身上有病,都要急著到前線去,當后方醫院院長勸他休息幾天再上前線救治,他卻發脾氣了:“你們不要拿我當明代的古董,我可以工作,手指這點小病算什么,你們要拿我當一挺機關槍來使用……”堅持認為“新鮮的傷員在前線治的好,比在后方好治”不聽院長的勸阻,不顧天空傳來的炮聲、槍聲和飛機聲,冒著霏霏的淫雨,醫療隊踏上濘滑的山路,向著炮聲的方向前進,直到犧牲在前線。[5]抗戰時期,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突出的貢獻外國醫生還有很多,例如:像白求恩一樣獻出寶貴生命的柯棣華;后來加入中國國籍,繼續為中國人民的醫療衛生事業奉獻自己的馬海德、米勒、傅萊等。他們并沒有因為到了偏遠的陜甘寧邊區而抱怨,而是在適應邊區環境的同時,盡最大努力為邊區軍民服務。
50多年前,當路生梅來到與北京大學有著天壤之別、醫療條件極其落后的佳縣縣醫院時,她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盡快適應環境,投入到工作中。當她得知當地為孕婦接生時,會用削尖的高粱桿割臍帶,有的用家里的剪子剪臍帶,剪之前也不消毒以后,被這些無知的做法所震撼,并立志做點什么。后來,在她的牽頭下,小兒科獨立分離出來,她成為首任兒科主任。她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盡管佳縣是當時榆林地區最窮的縣,佳縣縣醫院是全區最落后的縣醫院,但是佳縣兒科水平,特別是小靜脈穿刺技術名列前茅。曾經在她外出進修、學習的時候,北京協和醫院的周華康主任、西安兒童醫院的張鳳翔主任以及老同學劉領珍都表示愿意開綠燈調她去大醫院工作,但她選擇了婉拒,信守對自己的承諾,回到佳縣,繼續扎根基層;退休的時候,面對外地年薪20萬的聘請書,她同樣選擇了放棄,繼續留在佳縣,在縣醫院旁的一孔窯洞里義務接診,不忘醫生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6]她談到,作為一名北京第二醫學院畢業的北京知青,50年前,她選擇來到陜北,未曾離開。這里就是她的家。盡管已經退休,希望自己還能繼續為老區人民的健康再作點貢獻……[7]
今天,雖然國家鼓勵支持醫務工作者去基層服務,也極大地改善了基層醫療衛生環境,但是絕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更希望留在大城市,例如:有的定向醫學生畢業后寧可賠償違約金都不愿意去基層;有的醫務工作者雖然在基層服務,但是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離開。出現這一現狀,最根本的原因是醫務工作者在觀念上的偏差,沒有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并不是只能在大城市或者大醫院體現,在基層同樣可以。抗戰時期為邊區的醫藥衛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外國醫生以及在基層服務50年,于2017年12月榮登“中國好人榜”的路生梅,他們都是在極度惡劣的醫藥環境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她們的經歷告訴人們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同樣可以發光發熱。醫務工作者應該轉變思想觀念,調整自己的擇業觀,通過到基層工作,在為家鄉服務的過程中,敢于、善于通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基層醫療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醫務工作能力,為基層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在緩解基層“看病難”這一現狀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勝軍.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外籍醫生研究[D].延安大學,2016.
[2] 國際友人阿洛夫同志熱愛病人精通醫務打破保守觀點創造群眾作風[N].解放日報,1944-6-29.
[3] 王雁,察哈爾編著.紀念白求恩[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4] 中西醫合作的幾個問題[N].解放日報,1944-9-30.
[5] (周而復)諾爾曼白求恩斷片(紀念白求恩逝世五周年)[N].解放日報,1944-11-14.
[6] 北京女醫生路生梅支醫陜北50年 把全部青春獻給黃土地[N].北京晚報,2018-4-12.
[7] 莫道桑榆晚 塞北夕陽紅——榆林市老干部工作亮點綜述[N].陜西日報,2017-12-4.
作者簡介:劉歡歡,女,(1990-),陜西省榆林人,碩士,單位 :陜西科技大學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