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多個重要會議中多次強調“要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線,“四個全面”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指明了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了動力支持,全面依法治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了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了根本保證。
關鍵詞:四個全面;中華民族共同體;共享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從2014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多個重要會議中多次強調“要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由此,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線,以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方向,增強民族認同、民族包容和團結,深化各民族交流與交融,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真正筑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一、“四個全面”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培育指明了方向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出發提出的治國理政新方略。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為戰略目標,從“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的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把握和對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作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相配套的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的背后都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和實現“科學發展”的具體體現,都是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具體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在內的有機統一和集中表達。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從問題出發,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現實路徑。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奠定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其豐富的內涵,就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言,核心在于小康社會,重點在于全面,關鍵在于建成。[2]小康社會內容豐富,小康社會的建成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一個全方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邁向更高層次,對于社會邁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各民族發展差距較大,很多矛盾和沖突的引發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民族之間發展差距大、資源占有和發展成果的分配不夠均衡,從而引發內心的不公平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縮小各民族之間差距的根本目標和方向,從單純以加大補助的“輸血”到更加注重內生動力激發的“造血”,各民族尤其是發展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聚集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決勝期本民族地區發展也將迎來發展機遇期,補足發展短板,實現均衡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動力支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導性的關鍵環節,是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3]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其實質是培育民族成員的價值認同,而價值認同的背后來自于民族成員的獲得感。因此,強化價值認同,就要不斷增強民族成員的獲得感,不斷加強民生建設,不斷共享發展紅利。而全面深化改革正是推動共享發展的路徑所在,實現各民族全體成員的全面共享,突破不合時宜的思想障礙,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領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引領,通過深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不斷增強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激活社會活力,增進包容和團結,才能實現共建共享,煥發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四、全面依法治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重要保障
全面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4]全面依法治國是制度保障,沒有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支撐、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強保證就會失去方向,失去實際落行的保障,美好的愿景最終只能存在于理論假想。
“法制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5]因此,抵御各種風險、化解發展矛盾、應對內外挑戰都需要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推進。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打破利益的藩籬,強化社會治理,通過良法善治確保改革有序進行,充分尊重各民族成員的主體地位,確保各民族平等的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縮小各民族之間發展差距,增進民族團結和包容,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和諧穩定。
五、全面從嚴治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提供根本保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培育中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黨。全面從嚴治黨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新形勢下如何加強黨的建設、如何更好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來的戰略舉措,旨在通過從嚴治黨,明確初心,加強黨在各領域的領導,提升帶領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奮勇向前的核心作用,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提供重要保證。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運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6]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致力于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讓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一步一步實現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同樣離不開這樣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在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格局下讓各民族之間實現共融共建共治共享共榮共贏,實踐證明,除了共產黨,在中國沒有任何一種政治力量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奔向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作者簡介:岳志鵬(1991—),男,漢族,山東濰坊人,青島科技大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