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銳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傳播內容的擴大化以及傳播途徑的不斷充實,中國媒體已然處在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認可同時也被報以更大的期望與關注。與此同時,在媒體傳播方式快速更新的同時,各國媒體力爭時效性、互動性、點擊量的上游。能否使中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直接決定著世界人民對時事熱點的第一態度和站位的角度。本文對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的途徑與支撐方式進行介紹,簡析利弊,并對如何提升其影響力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一.傳播途徑與支撐方式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的傳播途徑從早先的紙媒與網媒不斷產生分支,不斷被細化,對于傳播內容的側重點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遷移變動,而支撐其存在的群體之間的界限愈發的分明,紙媒與網媒之間似乎隔著一條楚河漢界。
(一).紙媒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媒方式,紙媒在如今根據其傳播內容的不同劃分而產生了各個年齡階段的閱讀人群。
一份份散發著油墨香的報紙大多對于時事政事的轉播情有獨鐘,《人民日報》一篇篇情意懇切的評論員文章始終是年長一輩人的獨愛。在電子日報出現以后,還是擁有這樣一群忠實的擁護者。像《時尚芭莎》這樣的娛樂周刊,以明星作為關注點,各類娛樂消息,養生文章,時裝搭配同樣博得了一大批年輕的粉絲。
(二)網媒
1969年互聯網橫空出世,幾乎瞬息之間成為了新時代的代名詞,facebook,谷歌,騰訊,百度,各大互聯網巨頭旗下的各類軟件,社交,論壇,新聞更是成為了新時代人群獲取信息更為常用的渠道。隨著網絡技術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也來越多的人擁有了使用互聯網的經濟能力和知識技能,更是隨著知識與技術的積累創新出一系列的新媒體,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字化媒體的形式,衍生出一系列廣受歡迎的APP如移動直播,數字VR,資訊短視頻,IP等。巨大的點擊量和使用量使這些媒體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二.利弊對比
紙媒與網媒曾經齊頭并進,可隨著信息量的擴大以及對信息傳播速度的追求,紙媒這“后浪”近乎被網媒拍在了沙灘上,但是紙媒在面對各大消亡論卻仍挺立不倒。
(一)時效性
傳播方式限于時間因素,網媒顯然比紙媒更具優勢,在面對許多形勢不斷變化,需要實時報道的新聞,紙媒就顯得分外無力。為了時刻觀控新聞的發展動態,時刻獲得最新的消息,傳播新聞的方式只能通過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網絡,而新媒體解決了這一問題。
(二)互動性
傳統紙媒的傳播一般是單向的,很難及時的與讀者進行交流,可以產生和引領輿論,但無法控制輿論的方向,難以很好的達到寫作的預期。反觀網媒,不但能以語音、視頻等形式進行現場互動,而且可以通過論壇、評論的形式進行深入而及時地探討。
(三)內容性
拋開時效性與互動性,紙媒與網媒競爭的主要方向就是內容。無論是各大官方網站還是新聞聯播,只要以數字的形式存在就具有較大的風險和不可控性,而中國紙媒的代表《人民日報》就具有極強的權威性和信服度,紙媒之所以在數字化的浪潮中毅然挺立,就是因為其擁有著網媒也不得不借鑒的準確性。甚至為了保障報道內容的真實可信,許多網媒選擇援引紙媒的要聞。例如,經兩家日報社統計,網媒關于2008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相關救災重建的報道87.6%源于紙媒。然而紙媒的受眾群體有著及其分明的特征,報紙專注于政治,雜志傾向于文化,而網媒的內容卻是不拘一格,群眾基礎顯得更為廣泛。
三.國際市場
媒體作為信息的先導者,無論對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都存在著巨大影響。之所以分析中國媒體的現狀就是為了讓中國媒體在國際市場上站得更高,望得更遠。
(一).創新紙媒
猶如阿里巴巴選擇返單、快訂等活動留住老客戶一樣,要想占領國際市場,紙媒應在保留其原有權威性的基礎上豐富內容,既要保住老顧客的心,又要勾住新顧客的魂。出版一份報紙或雜志,既要擁有老一輩關注的政治,又要涵蓋年輕人熱衷的文化,在選擇廣度的同時注重內容的精確,讓紙媒“輕裝上陣”,從而加快其更新速度和發行效率。
(二).淘洗網媒
我們曾普遍認為,外國媒體熱衷于炮轟中國的低端制造、百姓素質、人權問題等一系列負面新聞。然而根據真實數據顯示,中國媒體對于這類輿論的引導的確不夠理智,且中國媒體對于外國負面評價的報道數量甚至遠遠超過美國、英國等國家,從而在群眾中引發了關于中國媒體“報喜不報憂”的看法。這說明,想要占領國際市場,得到更多外來的認可和內部的支持,不但自己要“坐得端行得正”,提高國民素質,更要對外國新聞發出更加中肯的聲音。
總結
為了中國媒體的發展,在分析紙媒、網媒現狀及利弊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媒體時效性、互動性、內容性的特點,創新紙媒,淘洗網媒,發出世界期待和需要的中國聲音,無疑是中國媒體應擔的責任和致力于攀登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