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亞太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對于亞太地區的格局影響十分巨大。例如,在2002年中,新西蘭、智利、新加坡、文萊四國組建了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主要目的是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而在2009年中,美國正式宣布參與到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中。目前來說,當前的亞太地區國,隨著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亞太地區各個國家都在崛起。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日美同盟、朝美關系等,都對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字:亞太地區;國際關系;瓶頸與突破
隨著上世紀美蘇冷戰的結束,世界進入到“后冷戰時代”中。在新世紀中,已經不在是過去的兩極分化格局,而是逐漸轉變為一超多強格局,亞太地區的各國國際關系格局也如此。在二十世紀中,東亞地區的國家被強行卷入到西方國際體系中,許多東亞國家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在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下,如何走好現代化發展路線,成為了當前東亞國家的煩惱,并由此引發了亞太地區百年來的紛爭。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從日本經濟復習開始,韓國、中國香港等地區,都重演了日本發展的歷程,東亞各個國家與地區都逐漸開始崛起。而中國大陸地區,在八十年代初,正式開始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以期構建社會主義強國,幫助國家走上現代化高速發展道路。本文主要針對近五十年來亞太國際關系格局問題,其中東亞各國為主要分析對象,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國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這些亞洲國家與太平洋沿岸的各個國家共同構成了當前的亞太國家關系網。
一、兩極分化格局對于東亞各國崛起產生的影響
在二戰結束后,國際體系逐漸走向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而在二戰中,隨著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侵略,英法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統治被摧毀,二戰結束后,日本作為戰敗國退出了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軍隊,歐洲英法兩國受到二戰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已經無力掌控東南亞地區。此時,能夠對東亞地區進行干涉的國家,只有美蘇兩國。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由于新中國才剛剛成了,在東亞地區政治版圖當中,無論是國際地位還是聲望都處于較低位子。日本則因為戰敗的原因,仍然被美國軍事占領,朝鮮半島則被美蘇掌控。此時東亞各個國家大部分都是新近獨立國家或者是英法殖民地,在當時的國際體系中,東亞屬于無足輕重的從屬地位,幾乎沒有多少國際地和國際威望[1]。然而,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東亞各國,雖然此時的東亞處于歷史的最低谷,但是,隨著東亞各國的不斷努力,東亞各國正在不斷崛起。美蘇兩國作為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對于東亞國家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美蘇的冷戰格局也在東亞地區,有著涇渭分明的體現。
二、日本經濟的快速崛起以及日美同盟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日本的崛起堪稱東亞地區的楷模,受到勞動密集型以及科學技術的影響,日本經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得到了飛速發展,而后韓國、中國香港等東亞國家,開始借鑒日本的經濟發展模式。日本作為東亞地區第一個現代化國家,在經濟發展模式上,提供了資本主義發展新道路。
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日本成為了東亞地區經濟層面的超級巨人,在亞太地區有著重要影響力。在經濟層面上,日本正式參與到美蘇分割亞太蛋糕的隊伍中。日本真正成為一個亞洲大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根康弘執政期間,在這五年中,日本成功度過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道路,慢慢轉變為穩定發展[2]。而在外交層面上,日本也開始提出自主的要求,以建立“政治大國”作為主要方向。總的來說,日本通過自身的持續積累和綜合國力,在現代亞太地區中,正式以大國的身份介入到亞太地區政治格局中。
三、中國的崛起之路以及政治軍事國際地位的提升
在東亞地區中,中國的崛起之路與其它東亞各國不同,其它東亞各國或地區都是先經濟崛起,再逐漸邁向國家崛起。然而,中國確實東亞地區中,最先獲得政治軍事大國地位的國家,這于中國在世界中面對的嚴酷國際環境有關。而在冷戰形式中,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東亞政治軍事大國,對于東亞地區格局有著重要影響。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時,世界上各個國家都認為,中國是蘇聯在東亞地區的一個代言人。然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中蘇關系開始惡化,中國也開始步入到發展最為艱難的十年,直至七十年代初期,中國與周邊各國的關系才開始緩和,這時中國也開始進入到東亞地區的大國行列[3]。另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走上了經濟崛起的道路,經濟二十年來持續高速增長。目前,中日兩國已經成為當前亞太地區中的核心國家。
五、俄羅斯發展需與亞太地區各國建立緊密聯系
在東亞各國復興的過程中,美蘇兩國被東亞各國視為外來的強大國家,在當時的亞太國際環境中,美蘇兩個外部勢力對于亞太局勢有著重要影響。蘇聯作為當時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介入到東亞地區中,成為對東亞地區影響最大的兩個國家之一。在蘇聯解體后,作為繼承蘇聯大部分地區和經濟的俄羅斯,在目前的東亞地區中,能夠發揮多大的影響力。雖然,目前俄羅斯通過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能夠為自己帶來豐厚的利益,但是俄羅斯依舊不能夠重現昔日蘇聯的輝煌。就目前局勢來看,俄羅斯在未來亞太關系格局中,有著重要影響力。在近幾十年來,俄羅斯在亞太地區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直至近幾年,才開始加強與亞太各國的外交聯系,在烏克蘭危機暴發后,俄羅斯與亞太各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日益升溫,其中,推動中俄關系成為了俄羅斯的主要發展方向。
六、東亞一體化
有關東亞一體化的討論,曾一度在世界上被熱議,東南亞各個國家因為“東盟”的建立,逐漸成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力量。在目前的亞太格局中,東盟僅僅只是在經濟上得到了“一強”地位,而在政治、軍事等方面,東盟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東盟能否成為亞太地區“一極”的重要條件是,它的國際事務的自主性。東南亞地區各個國家自獨立以來,只為在大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但是,這些東南亞小國往往會被卷入到大國政治對抗中[4]。東盟作為一個地區組織,其松散的結構使得它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強大勢力存在于東亞地區。不過,只要東盟將力量更好的整合在亞太國際事務對話中,那么東盟在國際中的地位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七、美國的亞太倡議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美國一直處于亞太地區各國的頂端。在冷戰使其中,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共產主義的發展,與日本達成同盟關系,以此介入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全事務中。而在冷戰結束后,日本和美國想要借助日美同盟,以此來應當亞太地區沖突和遏制中國崛起。隨著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日美兩國失去了蘇聯這一重要威脅,在后面的幾十年中,兩國關系所在東亞地區主要以競爭為主,但在面對中國崛起時,兩者又會共同合作。預計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中,美國對于亞太地區的政治方針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美國依舊是亞太關系格局中最重要的國家。
總結
總而言之,在全球化時代中,亞太關系依舊是三國鼎立的狀態,以中國等五國為主的金磚四國,以及美國和東盟,三者之間既存在的相互競爭的關系,又能夠相互合作,為自身國家謀取利益。
【參考文獻】
[1] 專題——變局中的亞太安全形勢[J].軍事文摘,2016(19)6.
[2] 劉霏.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國海洋爭端的影響[D].武漢大學,2015.
[3] 蔡鵬鴻.變動中的亞太安全環境對中國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2014,7(00)214-226.
[4] 張泊匯,陳留駿.國際關系現實主義理論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J].國際關系研究,2014(02)11-26+153-154.
作者簡介:李鐵錚(1994~),男,大專,研究方向: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