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李卉 曹翰林
摘 要:本文介紹了國內外綜合管廊研究現狀,分析了綜合管廊管線收容及布置原則,并結合實際工程予以闡述。
關鍵詞:綜合管廊
1 前言
2014年10月,依據住房建設部的要求,要用3年的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的試點工程。山東省計劃要在2015年地下管線綜合管廊長度達到300公里,2020年達到800公里,盡全力消除“拉鏈馬路”現象,最大限度減少城市空中“蜘蛛網”。山東省也將把綜合管廊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作為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單位重點。
2 國內外綜合管廊研究現狀
歐洲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先進地區,特別是在市政設施和公共建筑方面更是如此。綜合管廊的發源地就在歐洲,早在1832年法國巴黎開始有系統規劃排水網絡的同時,就開始興建綜合管廊。1861年,英國倫敦修造了寬12英尺、高7.6英尺的綜合管廊。1890年,德國也開始在漢堡建造綜合管廊。瑞典斯德哥爾摩市地下有綜合管廊30公里長。俄羅斯的地下綜合管廊也相當發達,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長的綜合管廊,除煤氣管外,各種管線均有,只是截面較小(2mx2m),內部通風條件也較差。日本國土狹小,城市用地緊張,因而更加注重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綜合管廊在日本開始興建于1958年。1963年,日本頒布了《綜合管廊實施法》,并在1991年成立了專門的綜合管廊管理部門,負責推動綜合管廊的建設工作。日本迄今為止,綜合管廊長度已達到1000公里。我國首條綜合管廊于1958年設置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敷設總長度為1076m;1977年配合《毛主席紀念堂》,又增加了500多米。斷面為長方形,寬 3.5-5.0m,高 2.3-3.0m,埋深 7.0-8.0m,但功能較為單一。1992 年,上海市政府規劃建設了浦東新區張楊路綜合管廊,它是國內綜合管廊建設的一個標志,為我國其他城市綜合管廊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教訓。該綜合管廊共有一條干線綜合管廊、兩條支線綜合管廊,全長 11.125km。2003 年在中關村(西區)建成了我國大陸地區第二條現代化的綜合管廊。該綜合管廊主線長2km,支線長1km。目前,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和新區在建或者已經建設綜合管溝,在其他城市和地區沒有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普及。
3綜合管廊管線收容分析
(1)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電力、通信等城市工程管線可納入綜合管廊。(2)綜合管廊工程建設應以綜合管廊工程規劃為依據。(3)綜合管廊收容何種管線,應結合城市地下管線的現狀,在城市道路、軌道交通、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電力、通信等專項規劃以及地下管線綜合規劃的基礎上,確定綜合管廊的布局 [1]。
4綜合管廊管線布置研究
(1)綜合管廊管線布置以安全,經濟,施工和檢查方便為總的原則。(2)應盡可能地把同性質的管線布置在同一側;當管線種類較多時應把電纜、控制、通信線路設在上側;橫穿管廊的管線應盡量走高處,以不妨礙管廊內通行為準;管線之間的上下間距及左右間距應滿足規范要求;當斷面受限制不可能加大而管線又太多布置不開時,可將小口徑管線并列布置,中間留出一定的人行通道寬度。(3)先布置管徑較大的管線,后布置管徑較小的管線。小管徑避讓大管徑,因為小管徑管線所占空間位置較小,易于安裝,而且造價相對低。(4)金屬管避讓非金屬管,因為金屬管較易切割、彎曲、連接。(5)附件少的管道避讓附件多的管道,這樣有利于施工操作和維護及更換管件。(6)給水管道應布置在溝底。當溝內有腐蝕性介質管道時,給水管線應位于其上面。(7)腐蝕性介質管道的標高應低于溝內其他管線。(8)當出現干線綜合管廊與支線綜合管廊豎向交叉情況時,應充分考慮上、下層關系以及管線交叉對人行通道的影響。
5 案例分析
工業北路綜合管廊2017年開始修建,工程西起二環東路以東1250米處,東至機場路。設計管廊標準段采用兩艙布置,分別為綜合艙和電力艙;在奧體中路和冷水路路口穿越地鐵站人員通道時,壓縮了管廊斷面凈高穿越,其中張馬河至奧體中路路口東側將電力艙變為水平兩艙,綜合管廊按三艙布置;工業南路西側過現狀鐵路箱涵段給水、中水、通信局部直埋,電力采用雙艙穿越。全線綜合艙內敷設DN1000給水、DN600中水、通信光纜橋架六排;電力艙內敷設220kv、110kv、10kv電纜。綜合管廊逃生口與吊裝口結合,電力艙逃生口按間距不大于200m設置;綜合艙逃生口按間距400m左右設置,滿足人員逃生的需求。管廊位置在車行道下,不直接開向路面,單獨將逃生口引至綠化帶下進出。綜合艙和電力艙的吊裝口和逃生口采用不同型式進行組合設置;部分電力艙吊裝口和逃生口單獨組合設置。人員逃生口設計采用圓形,內徑尺寸為1m,綜合管廊的人員逃生口處的檢查井蓋設計采用液壓防盜井蓋,井蓋由井蓋機械結構,液壓站及電控系統組成。可以實現對檢查口蓋的自動控制,并可實現遠程智能管理,通過遙控、現場控制、及手動應急控制,完成井蓋的開閉,達到安全,防盜,防破壞的目的。
參考文獻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 中國計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