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巧
摘 要:農貿市場作為農副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雙方直接進行買賣活動的主要場所,承載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空間和社區活力的重要職能。但國內關于農貿市場環境老舊化、功能布置不合理、衛生條件堪憂等問題日益突出,導致農貿市場面臨經營危機。因此,農貿市場的改造與升級成為各地方政府、市場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本文通過分析都市農貿市場室內空間的現狀,借鑒國內外市場的優秀案例,探索出農貿市場創新空間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農貿市場;室內空間;案例借鑒;設計思路
農貿市場屬于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在國內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的今天,原有的農貿市場設施、環境現狀、經營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觀念已經發生轉變的城市居民需求。
一、都市農貿市場現狀特點和室內空間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現狀特點:作為城鄉居民“菜籃子”商品供應的主要場所,農貿市場不同于其他的商業空間,它具有社會性和很強的公益性,這主要體現在政府部門將這一相關的改造和維護看作是重點民生工程;另外農貿市場每天都會聚集大量的人流,因此周邊衍生出一些如服裝、百貨、餐飲、理發店等其他商業形式。
(二)都市農貿市場室內空間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基礎設施簡陋,影響市場良好發展。由于大多都市農貿市場都始建于上世紀末,其基礎設施包括建材簡陋、通風不佳、電路及排水系統老化、消防設施不合理、以及農產品與垃圾運送不通暢等一系列現狀,成為了歷史遺留問題。
(2)經營利微,環境改造資金投入不足。農貿市場的經營屬于微利經營,其所得大部分用于日常管理開支,市場主體也沒有資金進行必要的維護和改造,使得城區大部分農貿市場污物處理不當,衛生環境差的問題極為突出。
(3)內部功能布局不合理,缺乏設計。大多農貿市場都面臨城市人口驟增的結構變化,目前難以滿足龐大的需求量,從而也導致農貿市場現有內部空間攤位不足、人車通行局促、布局凌亂。
(4)網絡市場沖擊。便利且人性化的網絡服務給很多實體商業帶來了競爭性,農貿市場也在其中。新興電商依托物流優勢對生鮮、蔬菜進行保鮮配送,提高交易效率且節省購物時間,對上班族群體有強大吸引力,從而減少了一定的市場客流。
二、國內外都市農貿市場優秀案例借鑒
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改變人們對其“臟亂差”的刻板印象,近幾年國內出現不少對農貿市場的更新改造案例,極大提升了市場購物環境的品質與視覺舒適,這對建設符合新、環保、適應市場的現代需求的新農貿起到了很好的借鑒意義。本文從舊市場內部空間改造的角度,列舉以下幾個案例:
(1)北京三源里菜市場--升級內部環境,創造良好交往空間
三源里菜市場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順源里,隸屬于左家莊社區經濟管理中心。該市場從1988年露天市場--半封閉市場--2004年全面升級改造--2013年再次改造,將老化的內部設施、電路,安裝防護門并配備獨立的水電表和防漏電系統、原有消防通道合理拓寬、更新地面鋪裝材料、店鋪翻修、增加消防噴淋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空調系統和排風系統,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還建立了果蔬系列化快速檢測室和鮮肉復檢制度,通過多次的升級改造,現在的三源里菜市場已經成為符合北京市菜市場地方標準要求的全封閉的市場。另外,由于其地理位置毗鄰眾多外國駐華使館,除了滿足附近居民、社會單位的日常生活需求外,還吸引了一批國外客源,從而附加了其國際化的優勢。此外,2015年9月“北京國際設計周”的菜市場藝術展選址在三源里菜市場,將藝術與生活進行另類結合。
(2)香港本灣市場--消費定位年輕化,智慧設備新體驗
隨著消費水平及消費觀念的轉變,90后這一年輕群體逐漸成主力消費對象,因此,年輕消費理念影響的不再局限于有針對性的品牌,而是整個市場行業。香港本灣市場就是一則通過設計、營銷、策劃、增加體驗感等方式來全面打動年輕群體的優秀案例。
該市場地處香港的小西灣,即香港島的最東端,服務于周邊新興的高品質居住區。2015年改造后以“菜市場+餐廳+超市+創新社區業態”為定位,從商業形態上看,該市場匯集了雜志小店、爆品果汁店、全功能維修店、主打調味料的主題超市、進口食品超市等多樣化門類;基礎設施上實現了智能化,作為香港首個電子街市,整個市場裝有電子付款系統,并設置24小時新鮮水果自動販賣機和全港首創的“i-Chicken”服務,消費者通過“i-Chicken”視頻系統選購活禽,半個小時左右就會將選定的家禽屠宰好送到市場交給顧客;在空間設計上,區域分明,蔬菜區、水果區、水產區均為其設計符合其主題的風格、元素和色彩。例如在店鋪門頭或墻壁上設置一些裝飾物豐富空間形態,水產區整體風格還融入了香港本土歷史元素,引發消費者的記憶共鳴。
(3)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錦繡菜場--突出綠色健康理念,打造標準化“菜市+超市”模式
該項目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交界于人民大道、青海湖、徽山湖路路口。
錦繡菜場于2017年改造,其外部空間設計注重門頭與其周圍店面的和諧統一,用色體現市場綠色生態健康的理念。市場內部空間通透明亮且過道寬敞,入口處設置顯示菜價商品信息的LED電子屏幕;或許是有所借鑒類似本灣市場的空間設計,區域劃分也是辨識明顯,加入不同主題性的裝飾元素:例如水產區設置藍色門頭、燈具、魚的圖案,掛著的斗笠和蓑衣,營造水產環境的氛圍。蔬菜區域的調色主打健康的綠色,添加蔬菜圖案裝飾。柜臺采用立體的階梯陳列,柜臺架子為活動式、組合裝配。每個商戶都有獨立的電子顯示屏展示經營戶證件和照片,以及每日菜價和支付二維碼的信息;由于空間規模偏大,菜場配有購物車和貨物車,提升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
三、農貿市場內部空間創新設計思路
通過以上三則國內農貿市場改造案例,可以看出:現代農貿市場已經不同于傳統農貿市場,需要政府機構、市場管理者能夠關注到農貿市場需要改造升級的現狀,從而建設適應市場現代需求的新農貿商業空間。其基本設計思路大致為:(1)完善基礎化設施,市場應配備食品檢測室、顧客休息區、服務臺、手機充電服務站、公共廚房等,改善都市居民生活公共空間;(2)在農貿市場內部蔬菜區、鮮肉區、水產區、門楣、店鋪門頭等不同功能區域融入藝術創意元素和主題式場景,重置商品的陳列設計,滿足當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3)創造復合功能空間,為農貿市場增添多種商業形態,還可增售糕點、鮮花、廚具、甚至售賣咖啡、工藝品等附加值商業,從而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經濟效益;(4)開展各類商業活動或藝術展覽,在市場中增設交往空間,滿足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5)智慧農貿是未來農貿市場的發展主流方向,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打造具有針對性定制的功能,例如:網絡訂菜、快捷支付、全網覆蓋、上門配送服務、農產品追溯功能、信息查詢與反饋等。
四、總結
農貿市場與其他商業形式也屬于城市商業空間的范疇、只是一直以來都被大眾忽略。事實上它不僅屬于民生工程的范疇,更代表著該座城市的宜居指標。對市場進行原有的空間形象進行升級創新,是發展市場經濟、激發城市活力、促進鄰里關系的新選擇。
參考文獻
[1] 許紅,張敏言,馬聰.基于信息化的農貿市場展示設計與研究[J].設計Design,2014年07期.
[2] 陳敏.活力公共空間打造--國外菜市場更新的啟示[M].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議論文集.2016年9月
[3] 于健.上海市中心城菜市場發展策略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16年06期.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