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際化醫學人才培養角度出發,討論大學英語階段通用英語、醫學英語和學術英語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的融合機制,探索醫學院?!?E”課程架構以及相應教學模式。教學實踐表明,“3E”課程教學模式在培養醫學生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在提高職業英語和學術英語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英語教學 3E模式 課程設置
【基金項目】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項目(CQGJ15328B)。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076-02
對醫學生而言,英語不僅是閱讀醫學文獻和進行醫學研究的一項基本要求,而且在國際醫學交流、各類醫學學術會議中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交流工具。熟練掌握英語是國際化人才的基本條件,而國際化人才的英語能力主要通過大學英語課程來培養和提高。對醫學類院校和其他專業類特色院校而言,“大學英語教學轉型方向只有一個,即開展ESP和EAP教學,向大學生提供能夠有效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英語溝通能力,培養他們能夠用英語熟練地查閱專業文獻,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能夠用英語在國際學術會議和期刊上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币虼?,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與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ESP)以及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 EAP)的融合勢在必行,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有必要探索EGP,ESP,EAP相結合的3E課程模式架構。
1.構建“3E”英語課程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各高校應以需求分析為基礎,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生需要開設體現學校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供學生選擇,也可在通用英語課程中融入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的內容。“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構建3E融合課程模式的出發點?!靶枨蠓治觥卑ā澳繕诵枰保╰arget situation analysis:TSA)和“學習需要”(1earning needs)兩個方面,即分析學習者將來必然遇到的交際情景,以及學習者對知識技能的實際需求。根據《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關于C1標準的描述,達到外語精通水平應當實現“在其社會、職業或學術生活中,能有效、靈活應用語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提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由此可見,就醫學院校而言,大學英語教學應當滿足醫學生三個方面的需求:日常交流需求,專業學習需求和學術交流需求。與之相對應的分別是通用英語(EGP)、醫學英語(ESP)和學術英語(EAP)三個層面的教與學。
2.醫學院?!?E”英語課程的建構
2.1“3E”課程架構設想
按照目前大學英語普遍采取的兩年課程設置情況,醫學院?!?E”課程架構根據大學英語1-4級不同教學目標和不同階段學生的英語水平,在每個學期的通用英語課程教學中適當融入醫學英語、學術英語的相關教學內容。3E課程設置架構(見表2)是以通用英語課程教學為基礎和主線,以課內知識拓展和課外應用訓練的形式適度融入醫學英語共核知識和學術英語基本技能:(1)遵循英語學習的階段性,按照“詞匯—句法—篇章閱讀—論文寫作”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安排不同主題的醫學英語教學內容。(2)按照一般學術通過專項訓練和第二課堂活動,如文獻閱讀報告、英語國際學術論壇等,引導學生對所學通用英語、醫學英語和學術英語知識技能進行綜合應用,提高國際學術交流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醫學英語和學術英語的融入,不是在通用英語基礎上簡單增加兩門課程,而是結合通用英語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將ESP和EAP相關知識技能以課內拓展和課外訓練的形式自然地貫穿于通用英語教學過程。以第1學期通用英語的詞匯教學為例,在講解構詞法時,將醫學英語詞匯特征作為拓展內容,通過舉例、練習等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構詞法一般特征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提高醫學詞匯學習能力。又以第2學期的通用英語句式教學為例,在比較英漢句式差異的同時,可以引入醫學英語句式特征,并結合實例介紹學術報告用語規范,這樣既不增加額外學時,又可極大增加語言教學的專業性和應用性。
2.2 “3E”英語課程教學實踐
2.2.1教學實驗對象。選取第三軍醫大學2014級本科生A層次兩個教學班(A1、A2班)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員各由45名臨床專業五年制本科學員構成,英語水平相當(以英語高考成績和入學摸底測試為依據,包括口試和筆試)。
2.2.2教學實驗方法。實驗組(A1班)按照3E課程模式教學,對照組(A2班)進行傳統模式教學。(1)建立教學跟蹤檔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90名學員建立“英語學習檔案”,對學期成績、課堂表現、第二課堂活動等進行全程詳細記錄。(2)定期訪談。每學期與學員進行一次集中訪談,了解學生對課程設置的意見建議,做好教學反饋記錄。(3)對比研究。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所有學員學習檔案進行統計學分析,得出比較結果。(4)回訪調查。大三課程結束后,對學員進行回訪,了解前2年大學英語學習對學員后續專業英語學習的影響。
2.2.3教學效果。兩年大學英語課程結束后,對90名學員進行了學習效果綜合分析。通過數據比對發現,實驗組學員與對照組學員在英語課程考試成績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英語綜合應用方面表現出明顯差異:(1)參加學校英語國際學術論壇人數和進入決賽人數,實驗組分別為28人和18人,對照組分別為15人和5人。(2)參加校級以上各類英語競賽及獲獎人數,實驗組分別為20人次和11人次,對照組分別為10人次和3人次。(3)參加以英語能力為選拔標準之一的各類醫學學術活動人數和獲獎人數,實驗組分別為15人次和6人次,對照組分別為8人次和2人次。以上數據表明,無論是在英語應用的主觀意愿(學術活動和課外競賽的參與度)還是在英語應用能力的客觀表現方面(學術活動和課外競賽的獲獎率),實驗組都比對照組具有明顯優勢。此外,第三學年結束后對45名實驗組學員的回訪結果顯示:42名學員認為“前期英語課程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有很大幫助”,38名學員表示“對后續醫學專業英語學習很有信心”。
3.結語
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醫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尤其是職業英語和學術英語能力,使其具備持續學習能力和將來參與國際學術競爭的基本素質,成為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教學實踐證明,“3E”英語課程模式有助于加強醫學生綜合英語素質培養,有助于提高醫學英語學習能力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不過,“3E”課程架構還面臨諸如教材融合、師資培養和評估方式等方面的難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4-6.
[2]龔長華.中國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育的ESP轉向——“首屆醫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學科發展·泰山論壇”紀要[J].外語電化教學,2016(172):95-96.
[3]歐洲理事會文化合作教育委員會.《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25.
[4]馬雁.ESP理論視角下的醫學英語課程設置及其教學探索——基于醫學英語教學的個案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9(1):60-63.
[5]余渭深.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再認識:教學大綱變化視角[J].外語界,2016(3):21-23.
作者簡介:
陳丕,男,教授,博士,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部外語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