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晉民
【摘要】依據教材、貼近學情、講究教法、尊重學生認知規律,通過調整教材中知識呈現的順序和詳略,知識呈現的背景、方式、方法,學習活動的策略、方式方法等,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即“能生長新知識的知識”,以豐富、延展知識的邏輯結構,追求最大發展。
【關鍵詞】學材再建構 單元教學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2409。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33-02
李庾南老師“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采用順應、調整、同化、內化的方式進行學材建構,進行單元教學整合設計,使教材順應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知識、能力、活動經驗等),順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認知的發展規律)。學材再建構在理科教學上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單元教學。單元教學是根據數學知識發生的規律、內在的聯系、學生學習的基礎與可達到的程度,以及發展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學會學習方法,激勵學習自信與自覺,激發創新與創造的教學追求,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以主題為線索,教師開發和重組相關的教學內容,將學材分為單元或知識模塊,從整體上把握教學要求,安排教學內容,分課時實施,進行連續課時單元教學的教學方式。本文以一元二次方程為例進行學材再建構實施單元教學。
一、順應已有經驗,生成基礎知識——由注重思維結果向注重思維過程轉變
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時,先給出一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列出了方程x2-14x+24=0。學生發現,方程x2-14x+24=0不是已學的一元一次方程,因此,教師在此時給出一元一次方程2x-6=0,通過引導讓學生比較兩個方程的異同點:2x-6=0;x2-14x+24=0學生可自己通過觀察發現兩個方程有異同點。相同點:都是整式方程,兩個方程都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不同點:新方程中,未知數的最高次數為2,而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最高次數是1。再通過比較,學生在已有“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經驗之下,自覺地給新方程命名為“一元二次方程”。最后引導學生自主地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及一般形式。在這個導入過程中,一元二次方程定義的生成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及教師引導下自己概括而成的,而非由教師生硬的植入給學生。
二、調整學材結構,生成基本技能——由注重“會解題”向注重“解題的體驗”的轉變
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時,讓學生求方程:x2-4=0的解。教師先提出問題:你能否由已有知識求得方程x2-4=0的解?我們能預測到學生會出現兩種方法;一種是大多數學生會由平方根的意義求得方程的解為:x1=2,x2=-2。另一種是學生會根據因式分解的知識和“如果兩個因式的積等于0,那么這兩個因式中至少有一個等于0”,可以解方程。
在這兩種方法里,方法一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因此直接給出解法的名稱“直接開平方法”。而第二種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發現通過因式分解也可以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給出解法的名稱“因式分解法”。再給出兩三個方程, 以小組研究的學習形式求出方程的解,鞏固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同化方法結構,生成基本思想——由注重“學什么”向“怎么學”轉變
教師引導學生對上面的例題進行研究,概括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降次,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解,降次的方法是直接開平方法,因式分解法。
教師在此基礎上繼續提出新的研究課題:如何通過適當變形,運用直接開平方法來解方程x2-2x-15=0學生獨立思考后,經過小組交流討論,自主學會了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若有解,則它的解都是用含a, b,c的式子所表示的,這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以后直接用這個公式來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這種解法稱為“公式法”。
綜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后續課我們深入研究配方法和公式法。
按常規教學是將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基本解法,一種方法一種方法地講、練、最后綜合練四種方法。這是先讓學生學習“部分”,而后到“整體”的方法。而李庾南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是采用反常規的教學方法。首先是將學材再建構,先整體學習四種方法,而后針對每種方法進行部分學習訓練。其次在學程的生成上,這節課上所有的結論都是基于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呈現,沒有一個生成是強制推進獲得的。 不管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及其一般形式的歸納,還是幾種基本解法的呈現,都是因為學生認知發展的自然需求而順勢得出的,就連本節課涉及的最為重要的“降次”思想,也是學生給出的。
因此,學程中,首先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去實踐,通過實實在在的動手操作,對知識思考并對知識有初步的感知。其次讓學生體驗,通過實踐來讓學生感受“有什么發現”“能歸納和概括出什么”“能得到什么有規律的結論”,再讓學生將體驗出的結果內化,使學生掌握“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最后充分發揮小組討論的作用,讓學生說出來。這個過程中只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深度交流,才能達到知識、技能、方法、經驗、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生成。
參考文獻:
[1]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 第一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