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惡作劇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行為,教師對學生惡作劇的處理策略不僅影響師生關系的和諧,而且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本文根據情緒ABC理論,結合具體教育案例探析了應對學生惡作劇的策略,揭示了教師只有深入研究學生心理,靈活運用教育智慧才能成為教育的能手。
【關鍵詞】學生 惡作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7-0187-01
每個教師都有處理學生惡作劇的經歷。有些教師不能接受學生的惡作劇行為,認為學生是故意搗亂,制造尷尬的局面讓教師難堪,有損教師的威嚴,往往或批評,或禁止,或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對待。長此以往,不但會破壞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形成對立的師生關系,還會抑制學生的創造力,筆者認為,學生的惡作劇恰恰是學生獨特思維的亮點。教師應運用教育智慧巧妙應對,因勢利導,化解尷尬。
一、用博大的胸懷接納學生的惡作劇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引起的。這就是情緒ABC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我們認識到學生的惡作劇行為是由于學生錯誤信念引起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是形成錯誤信念的重要因素。可見,學生的不良情緒行為的誘因不是行為本身,每個惡作劇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課堂搗亂的正面動機也許是渴望被關注,考試作弊的正面動機也許是想獲取高分受表揚。只有教師改變對學生惡作劇的認識,以博大的胸懷接納學生的惡作劇,理解學生行為后面的正面動機,才能在處理的時候,少一些嚴厲,多一些寬容,少一點沖動,多一份冷靜,站高一點,想深一點,采用和風細雨的方法,對學生作出正確的引導。
二、用幽默的語言化解惡作劇的尷尬
恩格斯說過:“幽默是具有智慧、教育和道德上優越的表現。”的確,幽默是精神的緩沖劑,可以使人心情開朗,給人帶來歡笑,有效地化解矛盾和尷尬。教師遇到學生惡作劇的時候,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處理,既可以化解尷尬,還能讓學生感受教師的智慧與寬容,教育效果遠勝于嚴厲的批評訓斥。
一天上課,教師寫完板書轉身,看見一白色物品在教室上空“飛”過,原來是一男生將一筆記本從教室這邊拋到另一邊。教師瞟了這男生一眼,繼續講課??僧斀處熢俅伟鍟髣偛诺囊荒挥殖霈F了。教師非常了解該學生的個性,知道這種場合嚴厲的批評在他身上不會奏效。于是微笑著說:“冒牌快遞員空中快遞表演結束。以后同學們快遞物品不需要找快遞公司了,找他就解決了。”話音一落,其他同學笑了起來,這個男生領會到老師的用意,做了個鬼臉,將筆記本拾起,回到座位上認真地聽起課來。緊張的氣氛在教師輕松幽默的語言中化解。
三、用有效的談話消除學生的抗拒
談話是教師處理學生惡作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不同的談話方式會引發不同的感受,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一教師問一喜歡在課堂上發出怪叫的學生:“你為什么每次上課都怪叫?”生低頭一言不發,師又問:“當你怪叫時有沒有想到在給班級抹黑?”生搖搖頭。“那當你被老師點名時有沒有感覺丟人呢?”生還是不說話。教師氣急敗壞提高嗓門:“如果全班同學都像你一樣,班里不就亂套了嗎?難道你敢說你不是故意的嗎?”生仍然沉默。案例中的教師帶著質問跟學生談話,直接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犯錯誤的狀態,處處批評指責,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抗拒,學生從始至終沉默對待。筆者認為師生的談話不宜用訓誡的方式,宜用“討論”的形式。該教師可以先找到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解除其心理防御,注入改正缺點的力量,再用商量的口吻問“你最近上課發出的聲音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怎么辦呢?”把其關注點引導到問題的解決上,再問“你覺得怎么做才能改正這種不良的行為???”引導其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待想出解決的辦法之后給予信心“老師和同學們相信你一定可以戰勝自己!”如此層層剖析,逐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效果甚佳。
四、用生動的故事喚醒學生的覺悟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動形象的故事能夠在人的潛意識中形成清晰具體的圖像,從而充分地調動潛意識中的能力。當一些條條框框的大道理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時候,我們何不拋開傳統的說教,用深刻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意會,達到與學生的潛意識溝通,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一男生上課總是喜歡插話,有時會根據老師的言語內容斷章取義,或者根據諧音胡亂聯想一些不健康的事物,讓教師非常尷尬。但該教師沒有在課堂上直接批評他,而是課后多次給他講故事。給他講《佛印和蘇軾》的故事,讓他懂得語言粗俗會讓人瞧不起,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給他講《齊臣齊心挫晉使》的故事,讓他明白唯有自重,才能被尊重;給他講《父親的教誨》的故事,讓他領悟到懂得自律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該學生悟到自己的錯誤。整個教育過程沒有說教,沒有嘮叨,學生因故事而觸動,因故事而反思,因故事而覺悟。
教育植根于愛。教師只有對教育傾注滿腔熱情,關愛每一個學生,在自己整個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學生的心理,不斷充實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勤于閱讀、勤于觀察、勤于反思,積累更多的教育方法與技巧,才能在遭遇學生惡作劇的時候機智靈活地應對,成為教育真正的能手。
參考文獻:
[1]李進成.不怕學生攪局——教師的教育機智修煉之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2
[2](美)霍勒曼,(美)耶茨.老師怎么說,學生才會聽[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1
作者簡介:
林月春,女,廣東惠州人,研究方向: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