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雅琴


在研究中,我們嘗試以主題為背景,以核心經驗為線索,探索出了融合式區域活動三個層次上的融合路徑(見下圖)。

融合式區域活動的融合路徑
主題活動體現了整合教育觀,強調經驗在幼兒生活學習中的聯系,是一個有機的網絡化結構。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融合形成教育整體,不僅能有效支持主題活動的深入,更有利于幼兒有目的地進行探索和體驗,實現教育價值的提升。因此,將區域活動置身于主題背景下,尋找并提取主題活動的核心經驗,進而制定區域活動的學習目標,讓幼兒圍繞這些核心開展學習,從而獲得有關聯的、完整的經驗。
1.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的融合
將部分集體教學內容放進區域游戲中學習,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幼兒在操作中獲得經驗、提高興趣。例如,將數學、美術、科學等融入區域游戲中, 幼兒能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從而多途徑地獲得相關經驗,比單純的集體教學更能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集體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以延伸的方式融入區域活動,更重要的是拓展、生成新的活動,從而讓幼兒的經驗得以很好地遷移、深化與應用。例如,中班幼兒在集體活動中學完兒歌《我幫奶奶收南瓜》后,緊接著就將該內容延伸到相關區域,如:去超市賣南瓜食品,去表演區表演有關南瓜的兒歌和故事。
區域活動生成新的集體活動,其經驗可以促進新經驗的生發。例如,一次挖野菜活動中,年輕的爸爸媽媽自己也不能識別蒲公英。教師在活動評價時沒有給出答案,而是讓幼兒在午飯后散步的時候自己找蒲公英,并進行對比,隨即生成了一節新的科學活動課“真假蒲公英”。幼兒在一次次比較、爭論的過程中,了解了蒲公英的重要特征,從而讓“娃娃家”成員在挖野菜的過程中就能注意區分了。
2.區域活動與生活活動的融合
幼兒每天能實際接觸和感受到的教育莫過于生活,生活活動本身就是整合的。將區域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有機聯系,使幼兒在富有生活化的區域活動中建構整體的經驗,獲得整體的發展。
區域活動源于生活。我們的主題活動全部來源于生活,如:結合季節特征的“我和秋天握握手”“好吃的水果”,來源于我園部隊特色的“空中小衛士”“飛行的秘密”,還有從幼兒感興趣的話題中產生的“車子叭叭叭”“逛逛夫子廟”“職業T臺秀”等主題活動。在這些主題活動開展的同時,“汽車商店”“加油站”“小象消防局”“招聘中心”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區域也隨之產生。
區域活動創造性地反映生活。例如,進入“汽車商店”活動的幼兒,立即變身為售賣汽車的營業員、設計汽車的設計師,他們整理汽車玩具進行買賣,利用廢舊紙盒、瓶蓋制作汽車玩具等活動,都創造性地反映了生活。
區域活動延伸到生活活動。例如,“飛行員訓練中心”的“小飛行員”在整理內務的過程中不厭其煩地練習疊放被子、穿脫衣服等生活技能。在區域活動中習得這些技能,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我們打破傳統區域活動各自為陣的現象,通過游戲情節的發展需要來促進區域與區域之間產生有機聯系。例如,大班“時尚館”的“設計師”在設計服飾前,先去“圖書館”借閱服飾書籍尋找設計靈感,設計完成后送到“商場”售賣,而舞臺上的演員需要服飾就會前來挑選,然后穿上服裝進行表演。“時尚館”與“圖書館”“商場”因為游戲情節的需要與發展而產生有機聯系。
很多幼兒園往往都是在上午的黃金時間段以集體教學為主,以游戲為輔。一日生活環節中教師對幼兒的集體要求多、統一活動多,而缺少對幼兒個體的關注和有針對性的指導。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園改變了作息時間,在每天9∶00~11∶00、15∶00~16∶00這兩個時間段中,教師可依據活動的需要和幼兒的興趣,靈活安排集體或區域活動時間。因此,我園集體活動與區域活動出現了三種組合方式:
1.先集體活動后區域活動
這是一種傳統的活動方式,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獲得的經驗會自然地運用、遷移、拓展到區域活動當中。
2.先區域活動后集體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發生的共性問題就會成為集體活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3.區域活動、集體活動合二為一
不再關注集體活動與區域活動時間的長度與分割,而是教師的一種靈活的、基于活動和需要的有效掌握。區域活動、集體活動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區域活動正逐步替代集體活動的地位,這樣既保證了教師的個別指導,又提高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空間組織上,融合式區域活動注重區域格局的靈活整合。區域設置適當固定,避免過多地桌椅移動,便于幼兒吃飯、上課和自由活動等。同時,打破按領域劃分區域的常態,適度進行區域整合,并根據主題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1.區域與區域間的并列關系
例如,主題活動“我和秋天握握手”中的“斯亞花園”“華潤蘇果”等是并列關系,它們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在活動中通過游戲情節將這些區域進行關聯。
2.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包含關系
例如,在“玄武湖公園”中包含了“展覽館”“智慧館”“巧手館”“夢幻小劇場”這4個小區域,即在一個大區中套小區,根據活動的需要,進行適度整合,讓幼兒在一個區域中利用游戲情節的發展同時參與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關注經驗的遷移與關聯,推動活動的深入發展。
3.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轉換關系
例如,在主題活動“玩具總動員”中的“玩具圖書館”是由主題“我和秋天握握手”中的“寶貝書屋”和“展覽館”轉換而來的。
在區域組織與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支架非常重要。因為指導支架是幫助幼兒將經驗組織起來,使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得到及時的支撐。搭建支架就是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中提供必要的經驗或聯系,促進幼兒形成解決問題的良好的經驗結構。在課題研究中,我們梳理了如下的指導支架:
信息支架指用來為幼兒提供必要的事實性知識的鋪墊,填補某些輔助性知識的空缺,從而有助于他們將認知資源集中于主要任務。
概念支架指用來幫助幼兒確定解決問題需要考慮的方面,并將知識和信息按重要性或層級關系排序或組織。它可以將復雜概念進行分解,使有限的認知資源得到合理分配。
策略支架是指在為解決問題提供不同的方式,讓幼兒在錯綜復雜的情境中,識別有效策略,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1.重視材料支架的隱形指導作用
在區域中會適度提供區域支架性材料,將較困難的目標分解為多個逐層遞進的目標引導幼兒自主學習,使幼兒沿著教師搭建的支架來主動建構新知識和新經驗。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體現:第一,材料要與主題目標相結合;第二,要考慮材料與本年齡段幼兒的適宜性,注重材料的層次性,多提供低結構材料,兼顧個別差異,避免一刀切;第三,要考慮材料的情境性,能有效引發幼兒探究和操作的興趣,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
2.重視同伴間的互助式學習
幼兒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促成同伴之間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相互交往、協作和幫助,共同分享經驗,彼此支持,共同成長。比如,幼兒在分組時可以“以強帶弱”,也可以聘請小“管理員”,有效利用同伴經驗及榜樣作用進行學習。
程序支架指為幼兒提供直接的操作性或情境性經驗,以幫助他們合理、有效地運用工具和資源,有助于幼兒理清解決問題的需求,減輕認知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