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欣欣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75%的腦性癱瘓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不能進行正常交流,同時嚴重影響患兒的認知、學習能力。筆者采用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言語訓練治療腦性癱瘓言語障礙患兒,顯著改善了患兒的語言功能,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安陽市中醫院收治的115例腦性癱瘓言語障礙患兒,經實驗室檢查、腦電圖、顱腦CT檢查等確診,符合小兒腦性癱瘓言語障礙的診斷標準[1],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57例和觀察組58例。對照組男26例,女31例;年齡(2.51±0.05)歲;病情程度:輕度8例,中度43例,重度6例;疾病類型:肌張力低下型10例,不隨意運動型6例,痙攣型31例,混合型1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9例;年齡(2.53±0.06)歲;病情程度:輕度7例,中度44例,重度7例;疾病類型:肌張力低下型9例,不隨意運動型7例,痙攣型33例,混合型9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給予言語訓練治療。主要內容包括發聲訓練、呼吸力度訓練、聽覺理解訓練、聽覺復述訓練、構音器官訓練、命名訓練、唇舌訓練、舌感知訓練、舌運動訓練、姿勢控制訓練及語言表達訓練,每次30 min,每日1次。治療6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選用依瑞德經顱磁刺激儀(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CCY-I),刺激線圈選用8字線圈,刺激部位為大腦右側,以右側大腦半球語言區域為中心點,頻率調整為1 Hz,刺激脈沖量為15次/序列,間隔5 s后進行下一個序列。每日1 000脈沖左右,連續治療5 d后休息2 d。治療6個月。
3.1 觀察指標 兩組患兒治療6個月后比較療效。①臨床療效。顯效:語言表達能力及構音器官顯著改善,無構音障礙,理解能力、語言發育及語言發育遲緩均提高2個階段,糾正異常構音≥50%;有效:語言表達能力及構音器官有所改善,理解能力、語言發育及語言發育遲緩均提高1個階段,糾正異常構音<50%;無效:效果達不到有效標準。②語言功能改善效果:依據語言功能評分對患兒的語言功能進行評價,主要檢測患兒的語言接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構音障礙,每項5分。分數越高,表明患兒的語言功能恢復越好。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2例,有效3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38%(53/58);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29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7.19%(44/57)。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χ2=4.382 2,P<0.05)。
(2)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語言功能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性癱瘓言語障礙患兒語言功能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言語訓練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小兒腦性癱瘓言語障礙最常用的方法。小兒腦性癱瘓言語障礙的主要發病機制為運動障礙。在本研究中,首先通過構音器官找出患兒的異常部位,將此部位作為構音訓練中的重點部位進行訓練。同時了解患兒的發音,確定發音順序,由于神經、肌肉等對言語的發生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對患兒的肌力、肌張力、協調運動、姿勢等均進行訓練。此外,錯誤狀態的糾正更利于患兒的言語改善[2],本研究中,對照組患兒治療后語言功能評分較治療前顯著改善,證實其對言語障礙患兒的有效性。
經顱磁刺激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一種無創、無痛綠色療法,能夠雙向調節大腦的抑制功能與興奮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將其應用于腦性癱瘓言語障礙患兒,可通過降低突觸傳導閾值,提升突觸的活躍性,新建傳導通道,調節患兒的神經突觸功能,使患兒的突觸新生及再建。當其作用于患兒腦部時,可有效改善患兒對側腦部血流,并抑制大腦皮質興奮性。多種功用協同作用,更有利于患兒語言功能重建[3]。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語言發育及構音障礙改善均優于對照組,與頡淑玲[4]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言語訓練治療小兒腦性癱瘓言語障礙患兒,可能通過恢復兩側大腦半球的平衡,促進語言優勢半球的重建等,顯著改善患兒的構音障礙,促進其語言功能的恢復,治療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