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麟,韋宇寧,胡海菲,韓朝霖,李熹微,陳俊廣
(廣西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將大學生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范圍的指導意見》將大學生納入醫保范圍,包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院校、民辦高校、獨立學院、科研院所的在校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含第二學位)和全日制研究生[1-3]。該政策旨在為大學生建立和完善適應大學生群體的醫療保險制度,合理規避在校期間疾病風險。本研究以廣西醫科大學學生為對象,調查分析了大學生對現行社會醫療保障政策的了解情況及影響大學生參保行為的原因,為促進大學生參與社會醫療保障制度提供參考依據。
2017年3-5月,采取整群抽樣法從廣西醫科大學在校大學生中抽取不同學歷層次、年級的3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37 份,有效問卷 221份,有效率為93.2 %。
通過搜索相關文獻和咨詢專家后自行編制了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①基本信息;②大學生對現行醫保政策的知曉度;③大學生參保情況;④大學生對現行醫保政策的滿意度;⑤大學生對現行醫保存在問題的建議。
采用描述性統計和定量分析方法來處理所收集到的數據。數據統計運用SPSS 17.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校驗水平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8.6%的學生認為現行醫保政策作用十分重要,84.2%的學生認為現行醫保政策對其有影響,52.9%的學生對醫保政策持樂觀態度,見表1。詢問調查對象是否了解現行社會醫保政策,71.5%的學生回答不了解,其中76.9%的農村學生和61.5%的城鎮學生表示不了解,其差異經統計學分析有意義(χ2=5.861,P=0.015);44.7%的研究生、73.7%的本科生、88.3%的專科生表示不了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5.196,P<0.001)。
調查顯示:共有83.3%的大學生參加了社會醫療保險,其中29.9%的學生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52.9%的學生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0.50%的學生參加了其他商業保險;有16.7%的學生未參保。
在參保意愿的調查中,僅有15%的學生是自愿參保,57%的學生是家長決定參保的,25%的學生是受學校影響,2%的是從眾心理,1%的學生受其他因素影響。
“年繳費標準過高,報銷比例及上限低”“報銷流程復雜”分別在未參保原因中占2.7%、2.4%,對學生參保有著較大影響,見表2。

表1 大學生對現行醫保政策整體認知度調查情況

表2 大學生未參保原因情況調查
在愿意承擔的醫療費用比例調查中,50%以上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個人所承擔費用比例應在20%以下,見圖1。

圖1 大學生愿意承擔的醫療費用比例
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表示滿意,但有25.8%的學生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人員表示不滿意,見表3。

表3 大學生滿意度情況 %
結果顯示,98.6%的大學生認為我國社會醫療保障政策的實施十分必要,然而對于自己目前所享受的社會醫療保障政策,71.5%的學生表示不了解,與國內學者劉影[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雖然學生們很認可社保政策的重要性,但實際對政策的具體情況認知度不高,結合調查的數據分析,發現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與家庭所在地有關。比較城鎮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對大學生醫療保險政策的了解情況發現,城鎮學生對社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較高,可能與不同地域的學生在接收信息的便利程度上有差異,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現行社保政策城鄉差異問題仍然存在。②與學歷有關。對比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組數據發現,學歷水平對社保政策的了解程度有所影響,學歷越高的學生對醫保政策的了解情況越好,可能與高學歷的學生能了解到的相關醫保政策的信息比較多,以及醫科大的研究生在實習或科研中可以直接接觸到醫保政策的執行情況有關。
調查中有84.2%的學生認為社會醫療保障政策具有一定影響,且參保率達到92.8%,僅有16人未參加任何保險,說明大學生有較高的參保意識。但從參保原因分析,僅有15%的學生是自愿參保,絕大部分學生是在家長及學校決定和督促下進行的投保,甚至有部分同學參保是受從眾心理影響。
3.2.1 健康因素
大學生作為年輕的群體,其身體素質較高,據表3統計,在未參保學生中仍有部分學生認為自身身體條件良好無需參保。然而,自20世紀以來,我國大學生身體素質開始下滑,每年休學退學人數大約有16萬人,并以每年0.75%的速度增長,其中因病退學休學人數占75%左右[5]。因此,部分大學生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狀況,不能認清參保重要性。
3.2.2 農村學生重復參保現象
調查顯示,有半數學生參與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而大學生醫保屬于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項目。項目組對10位農村籍學生進行訪談,得知其對大學生醫保所屬范圍以及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以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區別并不明確,且對自身參保權益了解甚少。所以,如何協調農村學生在新農合與大學生醫保的取舍問題、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農村學生的基本參保權益等問題都有待考慮。
3.2.3 學校及相關政府部門宣傳不到位
1.5%的學生因為學校宣傳不到位而不知如何參保,25%的學生表示是由學校統一組織,由此可見學校對學生參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宣傳的不到位會影響到學生的參保意愿。
3.2.4 患病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有待提高
有超過50%的被調查大學生認為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比例應控制在20%以內。但目前大學生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情況是,大學生在簽約的定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基層醫療機構門診發生的醫療費用,由門診統籌基金支付55%,個人支付45%;意外傷害發生門診醫療費用在5000元以下的由統籌基金支付80%,住院治療的按住院醫療待遇規定進行結算并按比例支付[6]。說明大學生患病報銷比例確實不高,且必須在定點醫療機構產生費用才可以報銷,而住院治療費用的報銷卻沒有明確比例范圍。
3.2.5 醫院服務滿意度不高
學生對于校醫院服務人員的滿意度持一般認可居多,但仍有25.8%的學生不滿意。雖然大醫院門診掛號排隊用時過長,容易耽誤就診且醫療費用較高,但大多數學生即使生小病也不會首選校醫院或校醫務室,一方面是其設施設備差,衛生技術人員配備不足,醫療技術水平較低,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目前在校學生人數日益增長,由疾病、運動損傷等導致的健康問題多樣化,普通高校的校醫務室用藥價格雖然不高但是種類偏少,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導致學生滿意度偏低。
結果顯示,有43.4%的學生對參保持觀望態度,有1.4%的學生對社會醫療保障政策持悲觀態度。由此,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參加社會醫療保障政策的問題。
政府出臺大學生醫保政策的目的是保障大學生醫療健康,而政策的貫徹落實主要靠高校的宣傳動員。建議高校可設立一個專門的大學生醫保服務中心,專業老師主導,學生競聘參與工作,在全面了解大學生對醫療保障政策的需求的同時,擔負起日常宣傳醫保知識的重任,有助于大學生更全面認識醫保的重要性。每學年該服務中心應組織全校所有學生進行統一宣導,強化大學生參保意識,在自愿原則下促進更多學生購買。
此外,政府應實時關注參保動向,財政資金持續投入,加大參保補助,實現學生醫療費用由三方共擔的轉變、學生大病醫療經費向可控性的轉變、學生住院醫療以社會保障為主的轉變,從而增強學生對政府社保政策的信任感以及大學生對社保政策的參與度。
4.2.1 解決農村戶籍大學生重復參保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已經購買了新農合保險,再購買城鎮醫療保險會增加農村學生家庭經濟負擔。2017年廣西城鄉醫保整合正式實施,將新農合歸入社會保險部門統一辦理[7]。政府應盡快推出實施方案,整合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新農合保險,讓購買新農合的農村戶籍大學生享受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一致的醫保待遇,從而減少地域差異,并從經濟方面降低大學生參保壓力,逐步杜絕大學生“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以此提高大學生特別是農村大學生的參保意愿。
4.2.2 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參保意愿
從2009年正式實施大學生醫保政策至今,殘疾家庭和低保家庭的在校生享有免繳費用申請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待遇。但部分貧困學生因為既不是來自低保家庭,也非重度殘疾,而不能被劃入免繳范圍,最后因為家庭經濟貧困而不能參保[8]。為此,建議學校可從貧困生補助基金中拿出部分經費來解決貧困生參保問題,同時政府也應對高校中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也給予適當的減免政策。
“多支柱” 是指醫療救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相結合的模式,具有三重保障。該模式是商業保險與政策性保險相結合的全新理念,同時完善醫療救助制度,建立“大學生醫療救助基金”,創建省級高校醫療互助模式[9]。三者保險范圍不同,保險特點也不同,但出發點都是保障個體健康,可允許報銷領域交叉,總體報銷比例的增加可以起到全面保險的作用。在滿足大學生基本經濟支出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同時參加社會醫療保障和商業保險,政府對此可給予適當補貼,讓大學生享受更為全面的醫療保障。
理賠手續復雜和服務質量受到質疑是造成高校學生參加社會醫療保障政策不積極的影響因素之一。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醫保服務體系,使理賠手續盡可能方便快捷。對于在異地實習或假期異地就醫的大學生理賠可延長時間期限,允許在7天內回到高校所在地社保部門辦理醫療費用報銷。另一方面,可在本省選擇部分城市試行大學生異地辦理醫保理賠手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