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自年初至今,美國的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持續受到投資者追捧,繼一個月前蘋果公司的市值突破1萬億美元后,美國電商企業亞馬遜的市值也在近日觸及萬億美元大關。相比之下,騰訊的市值今年蒸發了上萬億港元,京東的股價從高點下跌了37%,就連新近上市的小米也一度跌破發行價。
同樣是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其市值走勢卻南轅北轍,且呈現明顯的中冷美熱局面。盡管背后存在一些偶然因素,但我們不能否認,是一些共同的原因主導了這種局面的出現,而這其中也不乏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眾所周知,一個公司的股價反映的往往不是企業的當前業績,而是對未來的預期。如果市場對一家企業的未來預期不理想,那么這家企業的股價和市值就會受到影響。部分中國科技企業的市值掉頭向下,正是源于投資者預期的變化。
導致預期變化的因素有很多,首要的是公司在業績層面的變化。如果我們對比一下中美互聯網科技巨頭的當下財務狀況,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國企業發展勢頭都不錯。例如,小米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營收增長了68%,騰訊的營收增長了30%,而同期亞馬遜的營收增速也在這一水平。但是,部分中國企業的業績指標卻也開始暴露出某些隱憂。例如,騰訊公司今年出現了13年以來的首次利潤下降,這種異常信號讓投資者非常不安。
其次是宏觀環境的變化。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依靠著中國移動互聯網高速增長這一紅利,中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得以迅速發展壯大。如果說在PC時代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只是美國企業的追隨者,那么依靠著移動風口,不少中國企業開始進入同美國企業齊頭并進的狀態。然而,隨著移動紅利的消減,中國的科技企業正不得不面對用戶增長緩慢等關系到企業生死存亡的問題。很多中國巨頭企業其實早已開始布局下一代的智能科技,但其效果短期難以在公司業績上得到體現。
相比之下,投資者對美國的科技企業卻有著不同的期許。盡管臉書和騰訊一樣出現了增長放緩的跡象,但以亞馬遜、蘋果為代表的科技企業卻仍在高速增長。同時,與中國企業主要依靠本土消費者不同,美國公司的全球化布局更加廣泛深入,他們有更強的風險抵抗能力。除此之外,美國國內的減稅政策在短期內提振了整體企業利潤,進一步推高了已然高企的美國企業市值。
預期的形成并不受企業左右,因此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根本無需看重短期的市值變動,重要的是把業務持續經營好。過去幾年,持續的資金泡沫推高了創投企業的估值,創造出不少所謂獨角獸。但是,當移動這個大風口開始減弱消退,客觀環境稍有變化,很多豬也就難以繼續高速飛行。不少企業已然意識到,在核心創新能力和開拓全球市場等方面,中國企業和國際巨頭仍有差距,是一塊勢必要彌補的短板。
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說過,股市短時間是投票機,長時間是稱重機。市場在短期內可能出錯,但長期總會讓優質的公司勝出。只要中國的科技企業能在下一波科技浪潮到來之際做好深度布局,練好內功,做好發展,那么資本市場也必然會給出公正的評價。▲
(作者是財經評論家)
環球時報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