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為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3月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強調通過文化交流合作為深化雙邊和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本文通過對浙江民歌在學前教育中傳承保護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一帶一路”視域下浙江民歌在學前教育中傳承保護的策略,為浙江民歌在學前教育中傳承保護的實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一、浙江民歌在學前教育中傳承保護的現狀
(一)浙江民歌資源豐富,但也面臨傳承和保護的困境
浙江民歌資源非常豐富,有山歌、漁歌、畬歌等多種形式,《采茶舞曲》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教材曲目,畬族民歌、嵊泗漁歌、樂清撞歌、洞頭海角道教音樂等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嘉善田歌、舟山的漁民號子在全國都也具有很大的影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具有最為典型的非物質性、民族性、精神性和易逝性等個性特征,在諸多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社會變遷,民歌的生存空間變小、原生態的民歌在大眾生活中被現代時尚通俗音樂所取代,民歌很少有機會參與今天的社會音樂活動,面臨傳承困難、發展無力的局面。
(二)音樂學前教育的民族性、地方性日益退化
在幼師教育中,浙江省大多數高校在課程設置中沿用了普通高校的聲樂教學模式,忽略了幼師教學中的主旨,教學內容多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學院派”特征較為明顯,與民族傳統音樂與浙江地域特色結合不夠,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民族傳統音樂的把握能力。這也造成幼師畢業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無法把握音樂學前教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三)民族民歌教材內容稀缺,浙江民歌未被重視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教材內容薄弱,不能很好地涵蓋豐富的傳統音樂內容。199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一共收錄了浙江民歌835首,其中漢族民歌710首,畬族民歌125首。可以說,浙江的民族歌曲曲目是豐富的,但是在浙江省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中出現的教學曲目只有耳熟能詳的幾首,浙江民歌很多優秀曲目沒能應用到高校教學中。這是我國和我省民族聲樂發展的一個明顯不足,中小學音樂教材和校本課程課程中涉及浙江民歌的內容數量也很少。浙江要建設文化大省,就必須挖掘傳統音樂用于教學,使音樂教育成為傳統音樂傳承和保護的重要陣地。
(四)民族聲樂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在各級音樂教育中還不夠重視
雖然目前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力度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音樂院校和幼師院校等師資力量相對匱乏。據不完全統計,在浙江幾所主要的音樂院校中,民族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師數量占比一般在20%以下,遠遠低于美聲唱法音樂教師。然而,對幼師教育的培養是為了讓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幼師教育的培養是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的關鍵,所以各級音樂教育應充分重視民族學前教育師資培養。
(五)浙江民歌傳承與保護現狀——創新發展仍待突破
浙江省“非遺保護”工作在全國名列前茅,充分利用各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類),研究所、高校音樂教師針對浙江民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包括文字、圖像、錄音、錄像等方式,同時進行相應的數字化轉換工作,最終成為便于共享傳播的媒體材料。但個別地區,如畬族聚居地分散和偏僻因素的影響,畬族民歌材料的搜集還不是很完整,21世紀以來創作的新民歌還存在很大的搜集與整理空間。未列入非遺音樂的其他民歌原生態演唱方式整理方面,仍然有緊迫性和細致性工作要做。音樂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需要掌握電腦技術又精通音樂文化保護的復合型人才,以保證音樂內涵與先進技術的科學結合,這也是音樂類非物質文化數字化保護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除了參加浙江民歌資源的搜集整理工作之外,音樂教育工作者還要對傳統音樂資源進行再加工,使之變成代表性強、易于學習的課程資源,如慕課、微課的開發和網絡在線分享傳播。
二、浙江民歌在學前教育中傳承保護的策略
開發本土傳統音樂課題資源,是豐富浙江學前教育內容的有益嘗試,因為在學前教育中,課題資源的豐富多彩和靈活運用水平決定了課程的質量和實施水平。在浙江學前教育中開發和運用浙江民歌資源,不僅是對原有教學資源的主動性彌補,也是對民歌資源及其他藝術資源閑置和浪費的一種克服。
除了關注民歌的內在價值外,人們還要關注民歌依賴生存的鄉村社會變革的路徑及其所連帶的文化關系,能否在傳統文化保護與新的社會文化需求之間尋找一些連接點,在加強音樂本體的傳承、發展及衍變(包含對相關音樂文獻的搜集)的同時,把挖掘整理這些“死”的保護轉變為“活”的激發,在保護與利用中尋找合理機制。在學前教育中和兒童日常藝術培養中,引入傳統文化相關的音樂內容,這在國外也是非常普遍的,這對非遺類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有著重大的意義。各族群眾的音樂活動反映了他們的現實生活,而他們又是傳承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新力量。當前,我國部分音樂院校把民間表演藝術家和民樂傳承人請進校園,為學生示范,這是一種很好的“活性資源”傳承方法,學前教育也可以嘗試。
各級音樂教育要大力培養更多民歌保護人才,培養更多民歌傳承的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通過他們向社會大眾普及民歌,讓民歌成為音樂生活和經濟社會所需的藝術形式,從而保證民歌走上有效傳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民歌尋找“活”的傳承過程中,音樂教育可以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因此,對音樂教育的民歌內容融入研究顯得至關重要。
三、結語
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文件,作為國家在教育領域的落實方案。“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文化先行理念,引導人們積極研究和學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統藝術。同時,人們要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資源,讓世界了解中國藝術,這樣才能在對外交流中展示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浙江民歌傳承在音樂教育中整合課題的研究,尤其是在學前教育中,應該從基礎抓起,從幼兒抓起,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音樂素養,這樣有助于培養適合“一帶一路”倡議需要的音樂人才。
(寧波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