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倫理思想的指引和武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倫理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是黨和人民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創造的倫理文明及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精神旗幟和行為指南。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倫理文明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8)05-0001-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決議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章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這是黨的十九大的一個重大歷史貢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十分豐富,主體部分是“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倫理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習近平對倫理文明建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鍛鑄中國精神,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觀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集中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致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追求美好生活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倫理智慧。這一倫理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倫理思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即毛澤東倫理思想、鄧小平倫理思想、“三個代表”倫理思想和科學發展倫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是黨和人民在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創造的倫理文明及其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精神旗幟和行為指南。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個基本判斷。這一判斷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定位,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發展進程的一個新的歷史定位。這個新時代與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既一脈相承,又有許多新的特點。
第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持續快速發展,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巨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新起點需要新氣象新作為,新階段需要新謀劃新理念,新時代需要新的倫理思想的指引和武裝。
第二,世界關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價值多元化、信息網絡化使世界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中國家崛起和發達國家相對停滯的狀況日益改變著國際力量的對比,人類社會迫切呼喚構建新的國際關系體系和發展格局。如何在大變革大調整的國際關系格局中保持戰略定力,在變局中抓住機遇,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建設新型的社會主義倫理文明,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課題。
第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過去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要影響到人們的價值判斷,并呼喚新的與之相適應的倫理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終是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和發展動力,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的性追求和價值理性。
第四,黨執政面臨的社會環境和現實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更加凸顯,且只能系統推進,相互協調。新的時代要求樹立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等新的發展理念,并用新的發展理念助推新的發展。“四個全面”與“五大發展理念”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倫理意義,迫切需要從倫理思想上予以概括與總結。
第五,“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的目標要求。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我們要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之后,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目標宏偉、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呼喚倫理文明的戰略謀劃和策略設計,也必將催生和促成新的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這些新情況新變化,要求從理論上系統回答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倫理思想“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因此,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就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從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從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與現實世界發生著密切的接觸并相互作用。它是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立于新時代并對新時代所面臨的主要矛盾、道德問題、價值引領、倫理建構、文明走向等的深刻思考和系統回答,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貫穿和滲透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文明諸方面,體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概括的“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中,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全面繼承和創造性發展。其中最重要、最富有創新性的內容,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和個人的夢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始基、為核心和根本的價值追求。中國夢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國夢的實質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體要義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把國家、民族的理想與公民個人的理想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凸顯了個體的責任和價值對于國家民族發展的意義,又活化了國家民族的目標和發展對于個人的意義。國家夢、民族夢的實現,最終必須要落實到個體美好幸福的生活之中,否則,談不上國家夢、民族夢的真正實現。國家夢、民族夢與個人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體系,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國夢的理想集聚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道德旋律,是凝聚了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集體意志的價值共識,建構的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弘揚中國精神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在地要求弘揚中國精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質上是在為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鑄造“國性”和“國魂”。這種“國性”“國魂”架構起“國德”的基石和梁柱,是國德的奠基石和頂梁柱。
中國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有的國家精神、民族意志、人民品格等的有機圓融和整體鍛鑄的精神價值體系,本質上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有機統一。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國家精氣神的價值凝結,彰顯出中國道德的精神風骨、氣韻和價值感召力,烘托出中華民族和中國國家的大仁大智、大義大勇,體現出民族整體形象和國家形象的氣勢非凡,氣量高遠。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精神和價值體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價值內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彰顯出社會主義的價值特質、價值導向和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應追求的價值理念或價值精神的凝練,凸顯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意識和價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社會層面反映出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和價值目標,含有對人類所創造的合理價值觀念的現代繼承與弘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是公民個人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和應當培養的道德品質。三個層面分別揭示出應當追求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共同構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
3.“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倫理思想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在繼承這一核心基礎上對之做出了創造性發展,將其提升到“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度,賦予人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主體地位和主導地位,要求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從服務于“以人民為中心”,并始終以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接受不接受作為檢測的標準。
堅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要求:一是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和生力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完全是人民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開拓創新的結果。二是肯定人民群眾的追求是改革的發展方向。改革與人民群眾追求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的關系。“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③判斷改革的好壞成敗關鍵看是否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增進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只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才是社會主義的改革,才能使改革開放取得勝利。三是肯定人民群眾與黨的建設的密切關系。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使共產黨獲得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資格和地位,一旦失去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就會寸步難行。因此,黨要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提高自己的執政水平,就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黨建設好,使黨始終成為人民群眾利益、愿望和價值追求的真正代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遵循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做出的戰略選擇和追求的價值導向。當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人民群眾的呼聲為方向,以人民群眾的標準為標準,以人民群眾的滿意為滿意。只有堅持并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獲得不竭動力,黨所承擔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偉業才能順利實現。
4.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三者共同架構起人們道德生活的精神大廈。其中,講道德是基礎,尊道德是核心,守道德是實質,三者是一個相輔相成、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基礎上,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人們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人們的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一是講道德。要在整個社會范圍內引導人們凡事以道德為重,符合道德的事就去做,違背道德的事堅決不干,使道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家喻戶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尊道德。要將道德置于崇高、尊貴和神圣的地位,使人們樹立起以講道德為榮、以不講道德為恥的榮辱觀,從而禮敬道德、仰望道德。習近平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④尊道德,最重要的是把道德作為第一位的評價標準,即堅持德才兼備德為先、德藝雙馨德為尚、德能合一德為重的評價標準,使道德成為選人用人、立言立行、干事創業的第一準則。三是守道德。要堅守道德的底線,捍衛道德的尊嚴,維護道德的權威,使道德真正成為人們的精神自律和內在良心,成為人們精神世界中的支柱和依托。要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得起各種風險、挑戰和考驗,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扛得住風險,真正做到恪守良知,進而達到俯仰無愧的境界。
5.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并使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指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也受到國際社會推崇和稱贊。”⑤“要理直氣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⑥在習近平看來,中華傳統美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其中最有現代價值的當屬“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六大德行,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⑦,使中華傳統美德能夠成為涵育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資源。
一是講仁愛。仁愛就是“愛人”,本質要求就是行“忠恕之道”。忠道就是積極地愛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內含著主動幫助別人有所建立和通達,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恕道就是消極地愛人,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內含著如果不能對他人有所助益,至少不能傷害或損害他人的利益。仁愛在具體的道德生活中要求從孝悌開始擴展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達到仁民而愛物。二是重民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基本理念。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最終決定國家體系、政治穩定基礎的,只有人民。“民本”思想揭示了深刻的執政規律,也是一種富有遠見的政治倫理意識和治政美德。它不僅肯定人民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更要求把關心人民利益,滿足人民欲求作為治政美德的重要內容。三是守誠信。誠實守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管子·樞言》將誠信視為治理天下的樞紐,指出“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貞觀政要》有言:“為國之基,必資于德禮,君之所保,惟在于誠信。誠信立則下無二心,德禮形則遠人斯格。”“不信之言,無誠之令,為上則敗德,為下則危身。”⑧因此,在中國古代,誠信不僅是個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國家立國之基。所以孔子有“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價值判斷,說明了誠信對于治理國家的重大意義。四是崇正義。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公平正義,公道正直。儒家追求“天下為公”“公則不為私所惑,正則不為邪所媚”“唯公然后可正天下”。賈誼在《新書·威不信》中也說:“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崇正義是我國傳統社會名、事、禮、樂、刑、罰等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表現。五是尚和合。和諧是社會政治治理的價值目標,合作則是達致這一目標的根本精神和美德。和睦相處,和諧共生,和衷共濟,自古以來受到中華民族的高度肯定和推崇,并化為一種具體的行為實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民族關系一直是以和睦相處為主流,“各安其所,我爾不侵”“不貪其功,不貪其利”,數千年來逐漸成為各民族的共識。六是求大同。《尚書·洪范》最早提到了“大同”一詞,用來描述王、卿士、庶民和天地鬼神同心同德的狀態。《禮記·禮運》則描繪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圖像,其主要內容為天下為公、講信修睦、選賢與能、各得其所、世界太平。崇尚“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是中國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和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不懈奮斗的信念。
中華傳統美德還具體體現在個人處世美德、家庭生活美德、職業生活美德、公共生活美德、國家民族生活美德等方面,需要我們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源頭活水。
6.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和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新高度,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提出并逐步完善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產生了日益深遠的國際影響,為構建健康合理的全球倫理和國際關系倫理奠定了基礎并指明了方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著現實世界的發展要求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當今世界,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以及高科技革命、國際貿易等的推進,各國日益相互依存、命運與共,越來越成為一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在這樣一個地球村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考驗和挑戰,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不同他國和世界發生關系、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在這樣一個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命運休戚與共的地球村里,近代西方那種以自我為中心、以鄰為壑、零和博弈的思維難以為繼,霸權主義、損人利己,甚至為了一國私利不惜發動戰爭搞亂他國或一個地區的行為,越來越遭到人們的反感和抵制。國際社會呼喚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迫切需要構建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新秩序。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提出來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極其豐富、深刻,主要內容包含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五個方面。一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二是安全上,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三是經濟上,堅持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四是文化上,堅持交流互鑒、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五是生態上,堅持環境友好、綠色低碳,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除了以上六個方面之外,還體現在崇尚勞動、禮敬科學、反腐倡廉、德法兼治、德藝雙馨以及重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諸方面,它們一并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理論體系并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理論貢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源于當代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及其與之相關的道德生活實踐,同時又是對這種建設實踐和道德生活實踐的概括、總結和指導,為新時代中國人民創造和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思想和行動的遵循,為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推動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向著更新更高的階段發展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第一,它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化發展的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倫理思想、毛澤東倫理思想、鄧小平倫理思想、“三個代表”倫理思想、科學發展倫理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堅持了傳統又譜寫了新篇章,體現著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習近平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同時,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典范,是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具體道德生活實踐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倫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開創著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理論新篇。
第二,它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明建設的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地聯系起來,提出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戰略構想,并以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等新發展理念作為促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倫理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理念,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科學內涵,進一步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文明的發展生機與活力。
第三,它開辟了人類倫理文明建設的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具有“合外內之道”的特質,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既扎根傳統又著眼未來,在傳承和光大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思想和中華傳統美德基礎上,充分吸收人類倫理文明有益成果,積極借鑒外國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倫理文明成果,并結合當代中國和國際社會兩個大局予以整合創新,所提出的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其國際關系倫理思想,展現出寬廣視野和博大胸懷,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價值選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強調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互相學習是文明健康發展之道,堅持認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每一種文明對人類文明都有其獨特的貢獻,彼此之間應相互尊重而不應相互排斥,相互借鑒而不應隔絕,主張建設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人類文明,這樣的文明和諧論無疑是對人類倫理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思想本質上是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和以問題為導向、以人民為中心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和思想創新之典范,具有堅守道德真理、傳承倫理文明的繼承性,與時俱進、引領未來的創新性,不忘初心、踐行宗旨的人民性以及尊道貴德、求真務實的科學性特征,是倫理學領域中最能夠凝聚共識、昭示前行方向,也最能夠給人信心和力量,且能行穩致遠的集道義、規范、美德、人格、至善于一體的倫理思想類型。更好地將這種倫理思想變成人民的自覺選擇和行為風范,必將極大地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并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注釋
①《〈科隆日報〉第179號的社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
②④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173頁。
③習近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03頁。
⑤⑦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40、141頁。
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39頁。
⑧《貞觀政要·論誠信》,《貞觀政要》,王澤應點校,團結出版社,1996年,第258—259頁。
⑨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頁。
責任編輯:思 齊
Abstrac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New era requires guidance and arming of new ethical ideas. The ethical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of Xi Jinping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thical thought of the classic Marx writers and the ethical thought of the Chinese Marx doctrine. The ethical ideolog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both inherited in the same vein and i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t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thical ideas, and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ethical civilization and collective wisdom created by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It is the spiritual banner and guideline for the whole party and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strive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s socialist eth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Marxist ethics; ethical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