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正面臨一個“關口”。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從今年6月初到7月下旬,不到兩個月,全國就有163家P2P平臺出現提現困難或跑路,已達到去年全年問題平臺數量的半數以上。
倒下的不只有“螞蟻”,還有“大象”。累計交易規模超過260多億元的P2P平臺“投之家”,目前被警方以“涉嫌集資詐騙”立案。作為舶來品,P2P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曲折。經過前幾輪的大浪淘沙,打著P2P幌子的“龐氏騙局”少了,但大大小小的違規現象猶存。如今,集中的破產風險又將其帶到了輿論中心。
作為互聯網時代興起的線上借貸平臺,P2P在國內的成長一直跌跌撞撞。
2013年,P2P的風口剛剛出現,抱著撈一筆的想法進行詐騙的也乘機鉆空子。PPmoney網貸CEO胡新記得,那兩年P2P行業曾經歷過一番風波。“當時大量的平臺以30%的高息攬客,倒閉的平臺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投資人出現恐慌。”
到了2015年、2016年,經過行業洗牌后的頭部P2P平臺開始崛起,行業規模迅猛擴大。2016年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后,行業開始出現轉折點,一些中小平臺被市場淘汰。
出現問題的平臺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上海、廣東等地,許多已有四五年的發展史,有的平臺已經拿到ICP許可證或EDI許可證、國家信息系統安全三級等證書。
導致目前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借款人逾期率上升、平臺合規成本上升等因素疊加下,一些平臺出現了擠兌現象,而本身就存在不合規操作的平臺,在這種環境下更是難存僥幸。“倒閉集中度高、連續性強。”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這般形容。
對P2P平臺的監管,行業里一直存在兩種聲音:是實行備案制,還是持牌經營?在這波風潮中,支持持牌的聲音比以前更多了。“無法說備案好還是持牌好”,尹振濤認為,監管部門對P2P平臺的定位是一個信息中介,在這個前提下,備案制就是一個最合理的選擇。如果要進一步加強牌照管理,那平臺就應該被視為一個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還能不能是信息中介,這個問題還要去探討。”
但也有專家認為,P2P作為匹配資金供給與需求的特殊信息中介,其業務具有鮮明的金融屬性,可以發放“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牌照”。監管部門應該明確牌照發放門檻,如實繳資本金限額、較強風險甄別能力等,給符合資質的公司發放牌照。其中最核心的,是網絡借貸平臺的風險定價、甄別能力,即風控能力。
此次風潮出現后,許多平臺在網上掛出清盤公告,在暫停平臺投資、提現等業務的基礎上,部分平臺對具體的欠款償還方式和周期做出了說明。
對清盤的過程,北京網絡法學會理事王奇認為,其中一個關鍵點值得注意:“平臺清盤之后,追償的具體情況有沒有相關機構監督。”比如,平臺到底能追償回來多少資金?之前平臺賺的錢去了哪?王奇認為,如果這個黑匣子不解決,會留下很多隱患。一旦這種沒有相應監督的清盤被市場接受,就會有很多平臺開始效仿,一些沒有實質問題但運營困難的平臺也會效仿,選擇惡性清盤。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認為,在目前沒有統一的清退標準出臺前,P2P平臺可以按照公司法、合同法相關規定,選擇合法退出渠道,“一般來說可以參照普通公司破產程序來進行。”
首先,公司停止營運;其次,協調“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債權債務關系,平臺協助借款人將出借人本金及適當利息償還到位,部分項目出現壞賬時,假如有抵押物,則通過抵押物變現來保障投資者利益;第三,成立清退小組,對外公開信息,尤其是向投資人通報財務狀況、法律進度,并主動要求地方金融部門、司法部門的指導,全程要有律師介入;第四,注意保護各種證據、文書,切莫銷毀。
2017年,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引(征求意見稿)》,當中提出了五個基本原則和退出需完成的八個程序。“對平臺退出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盤和林認為,在全國沒有統一標準時,深圳的相關舉措,可以給目前一些要清退的P2P平臺提供參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