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 吳雋童
1985年馬恩杰生于安徽阜陽,字少豐,號三鄉閑人。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都在景德鎮陶瓷學院度過,研究生師從張景輝教授。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深山大澤,其中有真意,有大美。畫山水一定要實際,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巒平坡,煙嵐云靄,飛瀑奔流,宇宙大觀,千變萬化。馬恩杰喜歡游走于自然,也喜歡躲進畫室翻閱古畫與作者神交,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永恒的,但是所觀賞的角度皆不相同。他從中汲取了豐富營養。
潑墨山水畫空靈飄逸,畫風灑脫隨意,體現了一種自由精神的情懷。寫意最重要的就在于抒發作者心中的所想所感所悟,故潑墨作為一種有力的技法,具有表現力與渲染力。最能代表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放達于山林、不拘于形式的藝術追求,也是種存在于每一個人內心的審美感動。是人們追求浪漫,向往自由的生活態度的集中表現。陶瓷潑墨畫是一種全新的技藝且難度極高的瓷彩裝飾方法,要在陶瓷不吸水的硬質面上畫潑墨,既要有高超的彩繪技藝又要對其顏料有深刻的講究,才能使其畫面產生潑墨之特殊效果,馬恩杰正是將潑墨國畫技法應用到陶瓷新彩裝飾上的實踐者。其作潑墨山水瓷畫,沒有先入為主的造型模式。山無定勢,水無成法。在隨意造型中去找靈活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作陶瓷山水畫時法無定法,筆非常筆,不似真山真水,卻勝似真山真水。其作畫之隨意性是心、性、情的結合。運用自身的悟性和感知能力,對客觀對象進行聯想,進而使之化為可視的藝術形象,并運用潑墨這一巧妙的技法來表現。
作品《山色空蒙》是一幅寫意山水畫。“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峰巒疊翠,連綿起伏,山體氣高勢偉,使整幅畫面充斥著崇山峻嶺,給人以高大威武之感。作品不是對自然界的模仿,是發自內心的產物;不是眼中的山水畫,而是心中的山水畫。是把自身豐富的情緒與人生的感受移注到表現對象上,達到情景交融,賦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和生命。是對物象加工提煉、集中概括的結果,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與個性。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藝術感染人的最本質的地方是形式后面的“情”。中國畫講寫意,講究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情”也罷、“意”也罷,講的都是主觀感覺、思想品格、藝術修養以及智慧、才情的融合。觸景生情,筆隨心意。作品《空山》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局部的境域里表達了高遠峻峭、平遠遼闊、深遠寂靜和氣勢磅礴的詩情畫意。
馬恩杰的釉上潑墨山水是充分利用瓷質光滑表面不易吸納而極易流動的特性,采用國畫寫意的方式和陶瓷新彩的技藝營造出了有生命的山水畫,使潑墨彩繪因勢利導,變限制為自由的極致表現。擺脫了自然的描摹,強調自我主觀意念,構圖簡練大氣、造型意象傳神、色彩單純雅致。
潑墨山水作品《靜水》淋漓瀟灑、自然率真,清新靈動。大片處,筆墨揮灑,肌理墨韻,變幻無窮;細碎處,精心收拾,一放一收,虛實相宜,耐人尋味。經營畫面,注重點綴、貫通氣派、強化意境、重視節奏、體現張力等表現,充分展示了他多年磨練的藝術功底和藝術追求。作品中可以看出圖式與裝飾相結合、詭譎與多變相統一、激情與輕松相和諧、情趣與意境相融合。
馬恩杰的潑墨新彩山水畫在陶瓷新彩藝術上有著突破性的創新,有賴于藝術家的生活經歷、藝術修養、文化素質與天賦悟性,才能在陶瓷這一特定局限性的材料上創作出別開生面的作品。這種特定的表現技法所營造畫面撲朔迷離的裝飾情趣,具有鮮明的現代色彩。
注重山水的神韻,追求藝術精神的表現,賦予大自然新的靈性與生命,馬恩杰向人們傾吐了他對生活的激情。
馬恩杰的一首小詩或者袒露了心聲:
千里河山共一色,水墨濃淡落云山。林,隱于深谷溪,側臥云中。
云水之間,有暗香浮動,有花開的清淡,有游魚走過的清靈,有碧水流云的雋永,還有清風明月的疏淡……
小坐于古老的青松石旁,靜撫一曲萬古清雅的閑琴,靜臥非云非月非鶴里,靜得一顆清閑自在心。
從此與山為鄰,與花為友,與清風明月為伴,云中隱來云中行。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